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岁时节俗,是人们思想感情、生活习俗及时代文化最集中的汇聚点。魏晋南北朝节日时俗充满着独特的时代特征。上巳节(三月三日)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盛大的节日之一。三月三日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三月三日诗分为两类:一是以兰亭诗会为代表的上巳节作的诗;二是专写上巳节日的诗歌。通过诗作,我们能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心态、情趣和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2.
农历三月三上巳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浙江省建德县新叶村至今仍保留着隆重的、在大部分的汉族地区已经消失了的节日庆典活动。与传统的三月三上巳节相比,新叶村三月三的文化含义虽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仍然可以发现其中遗存的先民思想和独特的文化意义。考察新叶村三月三,对于保护上巳节这一个我国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汉族的上巳节和南方少数民族的“三月三”之间有着很多渊源的关系,本文试着从二者的起源,具体节日形式、内容里分析出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论证南方少数民族的“三月三”正是汉族上巳节的延续。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的旧历中,一年有许多节日,现将主要的摘录如下:元旦旧历正月初一日。即现在的春节。人日正月初七日。据传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上元(元宵) 正月十五日。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社日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在春分前后),这是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在秋分前后。寒食清明前二日。《荆楚岁时记》说,冬至后一百五日,渭之寒食,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为寒食的代称.但依照旧法推算,清明前二日不一定是一百五日,有时是一百六日。清明就是清明节。古人常常把  相似文献   

5.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古称“上巳(zi)日”,是古人出门踏青,青年男女在野外相会、表达爱意的日子。在古代,三月三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唐代杜甫的《丽人行》这样描写节日的盛况: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可惜,宋代以后礼教渐严,男女私会不被容许,这个节日也日趋没落,最终被人们遗忘,踏青也改在清明节进行。不过,幸好山高皇帝远,西南及海南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仍保持着三月三这一节日风  相似文献   

6.
三月三日上巳节是一个源远流长,至今不衰的节日。从魏晋时起,伴随着人工曲水、禊堂等专用设施建设的完成(主要考察华林园),上已宫廷招宴诗会逐渐频繁,侍宴诗唱和随之活跃,一种歌功颂德的宫廷化创作倾向也因此悄然生发。当然,魏晋只是上巳诗宫廷化的萌芽期,它的全面宫廷化是南朝以后的事。本拟就前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7.
宋代清明节是融合"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于一体的一个多重主题、多种意义的节日。正由于此,宋代清明节的节日风俗也丰富多彩,包含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风俗活动。宋词当中有很多作品描绘出清明节的风俗习惯,并且在这些异彩纷呈的节日风俗中蕴含着古代人类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古人颇有闲情逸致,朋友间聚会的方式往往别出心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挺会玩"。他们随便找一条溪水,就可以开个Party,还美其名曰"曲水流觞";他们在野外采得一把花草,也可以开上一个Party,叫"斗百草"。"流觞曲水"源于周代盛行的每年三月"上巳"(上旬的"巳"日),由女巫在河边举行为人们除灾去病的仪式,叫  相似文献   

9.
古时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称上巳节。每年这一天,人们就要会合宾朋来到水边嬉戏采兰,或薰香洗濯,以驱除不祥,叫修禊事。古人用干支纪日,“六十甲子”中有四个巳日,依次是己巳、辛巳、癸巳、乙巳,由于它们递差十二天或十四天,实际上有些年份三月的上旬会没有一个巳日,“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巳也”。即魏晋以后每逢三月初三修禊事,仍称上巳节。纵观历史两千年,修禊事活动方式有二:一是禊饮,临水设酒,宴饮行乐;二是禊祭,秉兰薰香,洗涤沐浴。  相似文献   

10.
三月,我们即将迎来传统节日里最具浪漫气质的花朝节。往昔,每逢花朝,全国各地盛况空前:白天,画匠花友聚集一堂,一拼手艺;花农挑着整担的芍药,叫卖声回响在大街小巷;青年男女漫步花间,文人墨客触景生情。夜间,人们在花枝树梢挂上花神灯,灯火与花枝相映成趣……清朝诗人蔡云曾作《咏花朝》以赞此盛况: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红紫万千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  相似文献   

11.
缤纷三月     
王帆 《课外生活》2020,(6):26-27
又是一年草长萤飞,春光明媚,三月注定是个满血复活的时间。那么,这个月里,不同国家的人们会过什么有趣的节日呢?一起来看看咯。女孩子的美丽节日。三月三日是日本的女儿节,是专属于女孩子的节日。这天,女孩们会穿上漂亮的和服,和小伙伴们一起愉快地度过这个节日。她们会收到外公外婆准备的漂亮人偶或桃花,而家里人会摆上人偶娃娃、菱饼、桃花、白酒等来庆祝。  相似文献   

12.
放风筝     
“清明佳节三月三,风筝飞满天……”每到清明佳节,我们就唱着这首歌来到田野里,把各自早已准备好的风筝送上天空。  相似文献   

13.
都邑赋中的民俗文化,是都邑赋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的描写,也是一个都邑社会、民俗生活的文字再现。这些内容为后人全面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提供了重要资料。上巳、清明、端午属于重要的民俗节日。这些民俗节日及节日中的重要活动,在历代都邑赋中都有着丰富的记述。其记述包蕴着丰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石国权 《语文天地》2010,(10):13-13
古时候的人们(特别是文人)每逢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固定为三月初三),都喜欢到水边洗濯嬉游,并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叫“修禊(xì)”。这天,“修禊”的文人们在仪式举行完后,常会聚于曲水之旁。或是大家动手挖一个回水塘,在上流放置酒杯,人们围坐在塘边,酒杯流到谁面前。谁就取而饮之。饮后还要赋诗一首。不能赋诗就罚酒一杯。这就是“流觞曲水”。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  相似文献   

15.
<正>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注释】(1)三日:古代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节,魏晋以后,通常以三月三日度此节。(2)永和:东晋穆帝年号。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公元353年(永和九年)三月上巳日,会集名士于  相似文献   

16.
清明节具有非常突出的矛盾色彩。一方面充满庄严肃穆,另一方面又满载欢快轻松,这和清明节的形成有直接关联。上巳寒食清明在时间上的接近性,使得这三个节日的习俗在唐代开始融合在一起,节日的习俗界限也不那么清楚,至宋代以后,自然而然地合而为一了,成为了今天的清明节。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先民为自己的生命节序所设定的一系列过渡点,在这些过渡点中,奇数重叠节日的布局最为明显。奇数重叠节日于新年节日中从初一到初七的小循环及至全年节日之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至九月九的展开,与中国传统学术之“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的宇宙象数生成思想有着某种神秘的一致。人们通过奇数重叠节日来模拟天地化生万物以至于人的过程,并年复一年地体悟着生命由“再生”的准  相似文献   

18.
我们的节日     
这里所说的节日,是中国传统节日,即农历中的节日。有些传统节日,现在的中国人已经不过了,但值得怀念。传统节日,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记忆和情感记忆。元旦正月初一日。辛亥革命以后,公历的1月1日被称为元旦,正月初一被称为春节。春节有贴春联等习俗。据说,历史上第一副春联是五代十国时后蜀孟昶手书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人日正月初七日。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  相似文献   

19.
荠菜飘香     
“阳春三月三,野菜赛仙丹。”春天是挖野菜的最好时节,这些野菜生长在原野上、田埂边、沟渠畔,在万物复苏的季节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我儿时生活困难,一到春天母亲便挎上篮子,拿上小铲子带着我去挖野菜。荠菜是家乡最多的一种野菜,又叫地菜、清明草。清明之后,荠菜渐渐绽放出细小白色花。  相似文献   

20.
在《汉书·律历志》中,保存了一份珍贵的史料——《次度》。原文如下: 星纪,初斗十二度,大雪。中牵牛初,冬至。(于夏为十一月,商为十二月,周为正月。)终于婺女七度。 玄枵,初婺女八度,小寒。中危初,大寒。(于夏为十二月,商为正月,周为二月。) 终于危十五度。 诹訾,初危十六度,立春。中营室十四度,惊蛰。(今日雨水,于夏为正月,商为二月,周为三月。)终于奎四度。 降娄,初奎五度,雨水。(今日惊蛰。)中娄四度,春分。(于夏为二月,商为三月,周为四月。)终于胃六度。 大梁,初胃七度,谷雨。(今日清明。)中昴八度,清明。(今曰谷雨,于夏为三月,商为四月,周为五月。)终于毕十一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