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孟二冬教授生前所著《登科记考补正》一书中新增武贡举及第22人,而从唐代武举科目设置的时间看,张山舄等4人不可能是武贡举出身,从对地方志和墓志等相关史料的分析来看,没有任何可靠的史料来确认舒贺等7人是武贡举出身,真正属于武贡举及第的只有马元埸等11人。  相似文献   

2.
《唐摭言》是研究唐代科举文化的珍贵文献,姜汉椿先生的《唐摭言校注》百密一疏,留有一些明显的疏漏。有些属于史实考释在辨析上的错误,其中王起知贡举的时间应是较为典型的一例。有些则是对《唐摭言》原文中的讹误没有给予深入辨析所致,"王起会昌六年知贡举""顾非熊及第归庆见父亲""会昌五年特放杨严""陈商前进士身份"等处均未在校勘中得到纠正。  相似文献   

3.
唐代武举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在唐长安二年(702年),唐朝设置了武举,改变了以往选拔武官的方式.它的出现,是对科举制度的重要发展,使我国古代军官的选拔开始步入经常化和规范化的阶段,堪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史和军事制度史上的重要一页.虽然不论广义、狭义的科举都是由中央主持的考试,并以成绩作为取舍的主要依据,但是针对武举而言,武贡举与武制举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唐代武贡举的创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制度价值.  相似文献   

4.
苏轼《议学校贡举状》与朱熹《学校贡举私议》为各自批判当时教育现状、总结学校贡举得失、系统提出各自教育主张的经典议状,针对不同的社会背景、出于各自的政治立场,苏、朱二人对教育有不同的议革主张,且多有冲突激烈之处.学术分异是苏、朱二人教育议革分歧严重的本质,从个体来看,这是苏轼、朱熹教育思想不合导致的冲突,从学术发展史看,可看作以苏轼为代表的蜀学与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之间的争锋.出于学术思想构成的不同和各自学说主张的存异,朱熹对以苏轼为代表的蜀学历来有所批判,朱熹《学校贡举私议》与苏轼《议学校贡举状》便是这种学术分异之下跨越时空的思想争鸣.  相似文献   

5.
中晚唐五代礼部贡院锁院制度已初步确立 ,由御史台执行锁院任务 ,在锁院期间主司不得随便出入贡院 ,不得与外界有文字往来。锁院的时间约在元日前后 ,考官出院的时间是在及第人看榜之日。礼部锁院制度的建立 ,应当是受吏部铨选锁院制度的影响。知贡举人选的确定时间一般在开科前一年的下半年 ,最早可到八月份。锁院制度的建立对保证科举制度公平进行 ,防止舞弊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6.
后蜀于广政十二年(949年)首开贡举,约共开考10次,约共取士55人;已考出开考年份5次,知贡举3人、进士(包括状元)11名;担任知贡举者的身份或为翰林学士,或为中书舍人。  相似文献   

7.
欧阳修早年经历了两次落第,直到第三次科考才得以及第。欧阳修落第之后,没有在京城逗留,而是沿水路,溯长江,铩羽而归。欧阳修在总结前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之后,改变了应试的策略,向当时的知汉阳军胥偃干谒。在胥偃的提携下,欧阳修不再走乡试取解的旧路,而是通过国子监取解,最终非常成功地以省元的身份通过了礼部贡举。  相似文献   

8.
诗词中截取前人语句或使用前人事迹以为文,借以表达特定的意义,就是用典。因此了解一些常用典故,对理解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一定帮助。折桂——比喻科举及第。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典出《晋书·谷阝诜传》:武  相似文献   

9.
王维进士及第之年及生年新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学术界 ,普遍认为王维开元九年进士及第 ,同年又由大乐丞贬官为济州司仓参军。按唐选举制 ,这不可能。进士及第必先守选三年才能参加冬集 ,铨选授官。由《集异记》知 ,王维先天元年为京兆府解元 ,时年十九 ;第二年即开元元年进士及第。由此推算 ,其生年当为武后延载元年 ;上元二年卒 ,享年六十八岁  相似文献   

10.
礼部贡院与知贡举是辽朝科举制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礼部贡院是职掌辽朝科举事务的常设机构,辽太宗会同元年获取燕云后沿袭唐五代制度,即于南京置礼部贡院岁开贡举,以收汉族士人。而主持礼部贡院考试的主考官则称为知贡举,属临时差遣,在礼部贡院考试结束后即卸任去职。由于辽朝统治者对科举考试十分重视,知贡举常由既有较高的儒学水准、深受辽朝统治者信任,又在辽朝担当高级官职的官员来充任。  相似文献   

11.
高考预选考试是指对参加高考的考生预先进行的筛选考试,只有通过预选才能报名参加高考,是考生参加高考的资格考试,最初出现时间是1977年。高考预选可以减少参加高考的人数、减轻组织和实施高考的工作量。实行预选的省份通常按高考计划录取数的三至五倍确定预选数,指标分配问题和考试组织问题是高考预选面临的两大问题。预选制度的推行是20世纪80年代高考报名人数下降和录取率波动的主要原因。随着招生人数的扩大、报考人数的稳定、毕业会考的推行和招生条件的改善,预选制度逐渐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并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作为一种应急的权宜措施,高考预选考试制度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也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办人民满意的高考和选拔拔尖创新人才是当前高考改革面临的两难问题,高考预选的过往能够为兼顾二者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2.
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改革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梳理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改革的历程,总结出改革的特点为:减少初试科目;走向国家统一命题、统一考试;考试内容从单一的学科考试走向综合能力考试。在此背景下,对2007年全国统一硕士研究生考试改革的原因、内容、优缺点进行详细分析,继而提出作者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明代科举独设进士科,使人产生科举选拔的人才普遍缺乏律学基础的印象,然而明代科举制度的设立理念以选拔全才为目标,因而有必要探究经由科举入仕者的法律素养。明代三级官学建立了一整套法律知识传授与考核制度,使士子通过学校教育获得法律基础知识。乡试、会试中判语、策等法律试题从多维考查了士子的法律素养,唯有法律知识储备与法律思辨能力兼具者才能脱颖而出。殿试策问则从更宏观的角度征询了士子们关于国家治理中法律问题的见解。部分新科进士还要到各衙门观政,通过读律、理刑进一步提高法律素养。就选官层面而言,明代士子在进入官僚队伍前即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素养,明代科举制度下官员欠缺司法能力的看法并不允当。  相似文献   

14.
古代广西桂林科举考试的亮点有三鼎甲人数多、考中进士人数多、科举考试家族兴盛。形成科举考试亮点的主要原因有古代桂林学校教育事业繁荣;广西贡院设在桂林,有利于桂林辖区科举人才应试;中试者的模范效应,推动了桂林辖区民众参加科举考试的热情等。  相似文献   

15.
论国家教育统一考试考风考纪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考试是国家培养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和主要手段,是国家意志和政府行为的体现。考风考纪是国家教育统一考试的生命线,考风考纪的好坏,直接影响政府的形象,国家考试的威信和质量,招生考试的公平、公正,考生未来的发展。加强国家教育统一考试考风考纪建设,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11 Canadian doctoral candidates performed as researchers in the final doctoral oral examination in handling questions that they identified as ‘difficult to answer’. Drawing from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theory, the study views the defence as an examination in which a novice researcher (the doctoral candidate) demonstrates knowing to a group of experienced researchers (the defence committee) in order to be approved of the membership of a scholarly community. The doctoral candidate’s researcher identity is considered as composed of three aspects: thinking about oneself as, performing as and being thought of as a researcher. It was found that many (41%) of the questions were difficult because of the questioners’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 the dissertation; in answering them, the candidates balanced knowing and not-knowing by navigating across research areas/fields, methodolog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borders. All the defences were successful, which indicate that these candidates were all thought of as competent researchers; yet, only those who thought about themselves as novice researchers felt satisfied with their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7.
试律诗,又名"省试诗"或"州府试诗",清人多称之为"试帖诗"。作为科举文体的一种,很多人认为它与明、清八股文类同,并无多少艺术价值可言。其实通过对试律诗题材、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试律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诗的审美传统。而诗歌所流露出的举子心态也正体现了其在强大科举攻势下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18.
笔者运用多元统计中的聚类分析方法 ,对内蒙古自治区 1 2个盟市 1 996~ 1 999年报考体育专业的全部考生身体素质成绩 ,以地区进行聚类 ,探讨不同地区考生的共性与个性 ,从而为指导当地体育高考应试和科学的评价体育高考水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考试作为一种社会活动,隐含了各种功利目的。一些人为此而在考试过程中作弊。同时,由于考生对作弊乐此不疲,作弊开始变成商业化运作。如今,作弊方式花样繁多,作弊技术也日趋先进。鉴于此,考试主管部门采取了相应的反作弊措施。尽管如此,反作弊依然任重而道远。如何强化考试管理,提高考务人员素质是新形势下考试反作弊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