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讨论了苏中地区各高职院校专业按大类和专业点布局的总体情况,分析了苏中3市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和毕业生数与三大产业的适应状况。指出苏中地区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虽然总体呈现适应的态势,但还应科学把握二者的适应关系,着力培植优势特色专业,尽快解决部分院校专业重复设置现象突出、与区域产业结构需求脱节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专业设置适应区域经济需求是实现供需对接的关键环节。在高职专业设置实证研究中,民族地区高职专业设置研究较少。因此,以云南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分析发现,云南民族地区高职重点专业设置数量上基本符合区域重点发展产业需求,但是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匹配度不高;专业质量方面存在着区域特色专业有待强化、专业建设水平不高导致办学效益低等问题。基于存在的问题,提出专业设置调整优化策略,以期实现云南民族地区高职专业数量、结构、质量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具有服务与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鲜明特点,构建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匹配的专业结构是其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如何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求,增强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尤为重要。对海南14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的实证分析发现:海南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的适应性不强,存在专业设置匹配度失衡、专业设置聚集度偏低、专业设置注重回报率等问题。为提升海南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海南自贸港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各高职院校要紧跟产业发展趋势、立足产业改造专业、注重利益相关者多元参与,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优化专业布局,增强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  相似文献   

4.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专业和课程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对高职教育提出了专业与课程设置方面的新要求,湖北省高职教育的现状与需求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高职院校应及时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构建适应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需要的专业结构体系和课程体系,服务于"两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密不可分。通过随机抽样调查环渤海经济圈40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分析专业设置现状及其与当地产业结构的适应性情况,得出该地区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发展协调性不均衡、产业关联度不高等结论,进而对专业设置提出寻求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架构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相匹配的专业,发挥区域特色、深化校企合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推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是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基于2018年至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4个市(区)高职院校专业数和专业布点数相关数据,发现区域三次产业相关专业设置数及专业布点数与对应产业结构分别处于不同程度的磨合阶段;部分专业同质化严重,出现热门专业扎堆现象;支柱产业相关专业供给不足,滞后于区域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建议健全专业—产业动态调整机制,不断提升专业结构区域适应性;找准高职院校办学定位,消解同质化办学迷局;对标区域重点产业,强化相关专业设置薄弱点建设。  相似文献   

7.
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应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以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专业设置为例,重点以保山市卫生产业发展趋势为切入点,分析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保山市产业经济的适应性,由此提出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与发展中应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建立联动和共享机制,优化外部政策环境,突出专业特色,发挥专业群协同效应,加大校院(企)合作、医教协同力度,实现高质量就业,以加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区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高职教育与产业结构发展不相适应的现象越发显著。本文就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中存在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不高等成因分析,基于“依据需求、资源优化、突出特色、持续建设”等原则,提出了优化专业结构调整的对策,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作为专业设置的主要依据,依托高职教育资源,突出高职专业设置的特色,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对接,以使专业设置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建立良好的匹配性。  相似文献   

9.
高职专业设置应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相适应,虽然目前山西省初步形成了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专业门类较为齐全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体系,但高职专业设置还存在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不相协调、热门专业过度设置、专业整体优化不足等问题。因此,不仅需要主管部门的管理与引导,同时也需要各高职院校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促进山西省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面临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机遇,唐山市抢抓政策红利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系统,为产业转型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本。然而,唐山市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还存在结构过度超前、专业设置分散盲目、不能体现区域产业特色等问题,必须尽快强化政策意识、效益意识和区域意识,以区域发展战略为指向标,以建设优质专业群为抓手,以服务本地特色产业为落脚点,进行动态优化调整,才能确保与产业结构调整"同频共舞"。  相似文献   

11.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要求。通过研究发现,温州市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大体相适应,与第二产业对接尚不够充分,与支柱产业未能很好地匹配。温州市高职专业结构应以产业结构为依据,调整高职专业结构与招生数量,优先发展对接支柱产业的专业,促进高职专业结构更好地适应区域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2.
福建基本构建了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产业、行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发展相配套的高等职业教育布局。但也存在人才培养与产业对接不紧、专业发展水平不平衡、工科教育发展薄弱、专业设置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专业核心竞争不强等问题,应进一步加强专业设置的社会适应性,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3.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与三大产业就业结构变化的适应性对我国经济社会及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沈阳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在分析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状况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自身条件,有针对性和有选择性地设置专业结构,优化专业结构,凝练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品牌,逐渐实现了各个专业按比例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区域经济结构的高职专业结构之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江苏高职教育的发展和专业结构的优化为江苏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专业结构的变化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之间呈现出正态关联性特征,两者处于一种良性的互动状态。运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法,可以客观地描述江苏省省属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对接的现状。江苏高职院校应稳步发展工学、文学、农学、管理学类专业群,同时应加强和扩大经济学和医学类等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招生比例。  相似文献   

15.
对无锡市高职院校、产业发展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2010—2020年高职院校专业与产业结构间的协调发展系数在0.7以上,且随时间推移先增后减,表明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专业重复设置、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发展滞后、人才供需不匹配等方面。建立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高职教育专业结构,需要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三方的协同合作。  相似文献   

16.
苏州高职院校数量众多,专业设置的门类齐全、覆盖面广、布点数多,在部分专业领域具有明显优势,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但也存在专业"扎堆"现象和新兴专业发展缓慢的问题.应尽快在市域范围内建立专业设置的协调和激励机制,引导市域内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区域产业结构引导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调整,能够实现地方经济与高职院校教育的高度融合发展。以地方经济产业发展为导向能够为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方向,引导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中更加强化专业的应用性,并以更加明确的地方经济发展要求构建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建设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区域经济环境下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变化需要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不断调整的问题,采用了区域经济企业实地调研及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北京顺义的区域经济状况及近5年来顺义区产业结构变化,并对区域经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进行深度思考和研究,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必须以区域经济发展实际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实行动态管理,并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而进行优化调整.使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进一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必会对高职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首先在分析"十一五"期间无锡区域产业结构以及人才需求两大数据的基础上,阐述了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规模及其技能的影响;另外,通过对无锡11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的分析,研究了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之间存在的矛盾;最后,分析了该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当地产业政策的要求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变化开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专业。以株洲职教大学城内高职学校为例,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当前与第一产业相关的专业缺失,与第二、第三产业总体上基本对接,但是专业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提出了提升株洲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