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北宋时期,北宋政府在边境地区征募了大量乡兵协助禁军戍守和作战.乡兵的编制、教阅制度多参照禁军制度而定.北宋中后期,乡兵的军事地位有了很大提升,乡兵的编制、教阅制度逐步完备.但多数征籍制乡兵的教阅弊端很多,在军事活动中收效甚微.而招募制乡兵如弓箭手和蕃兵等的编制、教阅比较严格,逐渐成为北宋巩固边防和维持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2.
乡兵之称,历代多有之,为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地方性武装力量。北宋王朝的军队分为四种:“曰禁兵,曰厢兵,曰乡兵,曰蕃兵。”其中,禁兵和厢兵是北宋的常备军队,乡兵则是北宋的非正规军队,时人亦称“民兵”。而所谓蕃兵,是由西北边境羌族中,归北宋管辖之部落的丁壮组成的,其“分队伍,给旗帜,缮营堡,备器械,一律以乡兵之制”,故可视为少数民族之乡兵。  相似文献   

3.
朱德的革命生涯始于云南陆军讲武堂,云南是他的第二故乡.他的传统美德在民间广为传颂,特别是他艰苦奋斗,永葆普通一兵本色的精神,是云南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4.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留存很多古代乡约,各种乡约体现的生态保护意识非常鲜明,从各民族的神话传说、图腾崇拜、习俗习惯,再到各地区民众达成共识、写入乡约,生态意识都尤为强烈,这也形成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化的一大特色。集行为约束的法规性、各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性、人文和谐性三者于乡约,使得当地民众在保护生态的过程中,除遵守法规外,更多表现为一种内在的自觉。乡约既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其生态环境得以保护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5.
北宋乡兵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北宋是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长期奉行“守内虚外”的消极战略。因为边防线过于绵长,禁军的数量远不能满足需要。为了有效地防御辽和西夏,以及对付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部族的袭扰,北宋政府在边境地区征募了大量乡兵协助禁军戍守和作战,特别在西北的宋夏边境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乡兵逐渐成为巩固边防和维持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军事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6.
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第二册《木兰诗》一课对“策勋十二转”一句作了如下注释:“记功很多次。策勋,记功。转,次的意思。”《木兰诗》一课属传统教材,笔者查阅了解放以来的各种版本,这句话的注解都是一致的。其实,编者对这句话的解释是有误的。 《木兰诗》反映的是北朝时的社会生活。查《魏书》、《南齐书》、《北史》、《周书》等史籍中有关军制史可知,西魏北周创建府兵制,籍民为兵,彻底改革了北魏以来由鲜卑部落兵为主的世兵制。武装力量分中军,州郡兵,乡兵,镇戍兵;其中中军是野战军,镇戍军是边防军,乡兵、州郡兵既是地方军又是战略预备部队。平时为农,战时携带马匹、兵器、军粮,开赴前线,或负责本  相似文献   

7.
护国运动中的滇桂战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护国起义爆发以后,袁世凯根据其三路出兵“征滇”的罪恶阴谋,唆使龙济光、龙觐光广东粤兵进犯滇东南境,二龙又策划了滇南叛乱,企图破坏护国起义的根据地云南。对此,云南都督府采取了针锋相对、毫不示弱的方针,先后派出护国第二军、第三军及挺进军等部,迎头击溃广东粤兵,并平定了滇南叛乱,尔后乘胜进军两广、出师北伐,这不仅巩固了云南根据地,而且支援了第一军的川南主战场,推动了全国护国讨袁战争的顺利发展,从而为护国运动的最后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  相似文献   

8.
北宋的军队由禁兵、厢兵、乡兵和蕃兵组成,实行募兵制。镇戎军实行募兵制与征兵制相结合的兵役制度;金陷镇戎军后,仍实行征兵与募兵相结合的兵役制;蒙元时期实行的全民皆兵制度,立国后的安西王府辖境,是蒙古兵、探马赤军、汉军和新附军集中驻防的地区,包括屯军;明代前期实行征兵制,嘉靖以后实行募兵制,固原招募的土兵乡兵是当时一支重要的防御力量;清代前期实行世袭兵制,后期实行募兵制,募兵制在固原表现突出,向荣开清代固原募兵之先河,董福祥甘军招募固原籍兵士最多。  相似文献   

9.
10月21日上午,云南教育基金会在昆明市沙朗乡举行"云南教育基金会讲学团座谈会",对2010年7月间举办的第七届中学优秀教师扶贫支教讲学活动取得的成效、经验进行回顾总结,以确保几年讲学活动的更加圆满。  相似文献   

10.
明代云南卫所武职多因“洪武征南”或“洪武填南”入滇,亦有永乐元年(1403)京卫武职调入者,还有宣德、正统、景泰年间调入或定卫之靖难新官之裔。云南各卫约有3名、4名至7名、8名新官,整体数量不多但世袭职级较高,属于卫所中较有权势和地位的群体。与贵州等其他省区相比较,永乐时期几无新官调入云南卫所,应与沐氏与朱棣朝廷的关系及“云南兵”在靖难之役中的创伤等有关。  相似文献   

11.
宋代厢军兵源多样。具体而言有:镇兵、收编军队、募兵、罪犯等。宋延通过此多种方式补充其兵源,使其保持一定数量,以发挥应有之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宋代厢军兵源多样。具体而言有:镇兵、收编军队、募兵、罪犯等。宋延通过此多种方式补充其兵源,使其保持一定数量,以发挥应有之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借师助剿的背景下 ,清廷对雇佣军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反对到赞成的变化过程。雇佣军合法化以后 ,清政府比较重视对雇佣军的控制 ,一方面约束洋将 ,对使用洋将作出相关规定 ;另一方面则是将人数控制在一定规模上。  相似文献   

14.
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可对进行两军竞战的士兵的综合能力进行预测,指挥官可根据士兵的实际特点定出最为合理的方案 同时,要确定不同士兵之间的最佳搭配,以使整个部队发挥出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5.
隋炀帝首征高丽动用的军队有1133800人,现存史籍有两种记载:一说其为隋军总人数,一说其仅为陆军人数。从而引发了学界的两种不同观点,迄今未有定论。经考证,这一数字应为隋军总人数,其中陆军约1046600人,水军约70000人,蕃兵约17200人。  相似文献   

16.
八旗军队是维系清朝稳定的重要支柱。清朝统治者非常重视八旗兵的挑选。清入关前后,八旗挑甲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先的按丁抽兵演变为按佐领抽兵,同时,朝廷针对八旗内部各兵种的挑选也制定严格的规定,并强调被挑者的技能。这些变化及其原因,反映了入关后八旗制度的诸多新问题。  相似文献   

17.
好水川之战乃北宋与西夏间一次重要战役,结果以宋军失败而告终.宋军之所以失败既有客观原因,如:投入兵力较少,宋军本身积弊重重;更有主观原因,如:宋对夏政策亦战亦和、摇摆不定,主帅韩琦对敌估计不足、用人失察.  相似文献   

18.
为训练部队、鼓舞士气,曾国藩将自己总结的关于行军、打仗、扎营、操练、纪律等方面的经验,编成《保守平安歌》、《爱民歌》等通俗易懂的军歌,对湘军将士进行思想和精神方面的灌输和培养,对湘军的作战及治军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华北伪军包括以治安军为主体的正规军队和以省、道、县警备队为主体的地方伪军两部分。关于前者学术界已多有论列。但关于后者目前尚付阙如。实际上,华北伪军中的各县警备队不仅数量庞大,而且被F3本侵略者视为维护“治安”的骨干,被中共中央华北局认为危害性比正规的治安军更大。  相似文献   

20.
分布在大渡河流域的丹巴羌族,于清乾隆年间由岷江流域迁入。在清代,他们是为清政府“驻守关卡、把守降番”的屯兵,藏族称之为“嘉卡布”,汉族称之为“屯兵娃”。现代丹巴的羌文化已不完整,更多的是融入了嘉绒文化的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