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徐金才 《江苏教育》2007,(23):12-13
长期以来,“应试本位”的教学观,“知识本位”的课堂观,“分数本位”的评价观,使本应着眼于“人”的发展的丰富多彩、充满生命活力与情趣的学习生活、校园生活,被妖魔化为见“分”不见“人”的机械的认识活动。课堂的“灌”,作业的“滥”,考试的“多”,管理的“死”,使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天天如此,月月如此,三年如此的“听-记-背-练-考”的学习生活与“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周而复始的校园生活,使学生少的是积极、愉悦、兴奋、发现、成功的体验,多的是疲惫、无奈、痛苦、厌烦、挫折的感受。考大学,考好大学,几乎成为学生三年高中生活的唯一追求;  相似文献   

2.
田保华 《中国德育》2013,(10):22-24
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为了培育和谐生长的教育生态,因为教育生态影响着中国的未来。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应试本位"的教学观、"知识本位"的课堂观、"分数本位"的评价观,曾使学校教育误入歧途,使道德课堂远离学生。其表现是课堂"灌"、作业"滥"、考试"多"、管理"死",学生  相似文献   

3.
肖安庆 《教书育人》2011,(32):56-57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校长是第一责任人。长期以来,应试本位教学观、知识本位课堂观、分数本位评价观,使得教师教学行为表现为课堂的"灌",作业的"滥",考试的"多",管理的"死",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毫无生机。面对课改的要求,面对课改推进中面临的问题,校长的教学领导力逐渐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焦点。本文就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本位教学观、知识本位课堂观、分数本位评价观,使得教师教学行为表现为课堂的灌,作业的滥,考试的多,管理的死;使得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毫无生机。面对课改的要求,面对课改推进中面临的问题,校长的教学领导力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焦点。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应试本位"的教学观,"知识本位"的课堂观,"分数本位"的评价观,使我们传统课堂教学中有"教"无"学",或有"教"无"育",与社会远离、与生活远离、与实践远离、与学习者的生命远离,已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力求让生活走进课堂——使语文教学体现"生活化",让语文走进生活——使学生生活具有"语文味"。  相似文献   

7.
一、课堂"研究性学习"的提出及内涵 <全日制义务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实施层出不穷.从实施地点来看,有课内的、课外的;从实施形式来看,有学生自发的、有教师组织的;从实施内容来看,有结合课本知识的、有参考实际生活的.到目前为止,观其实效微乎其微.原因许多,归根结底:现在实施的"研究性学习"有形式主义之嫌.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于地理课堂来说,"生活"就是它的"源头活水",只有把生活引进课堂,才能使地理课堂真正"活"起来,"生动"起来。  相似文献   

9.
"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我们永恒的追求.为了做到有效课堂,教学前准备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使学生能站在"起跳点"上"跳一跳",运用自己的方式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  相似文献   

10.
<正>课堂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初中历史课堂要落实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教师须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努力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①本文以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将教学目标、教学主题、教学问题等设计聚焦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1.
吴薇 《文教资料》2012,(28):45-46
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因此,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儿童本位课堂。儿童本位课堂的起步需要"自由"与"舒展",儿童本位课堂的内容包括"探究"和"想象",儿童本位课堂的活力来自"个性"与"创造",儿童本位课堂的指向是斑斓丰富的童年生活。  相似文献   

12.
教学,既需要"技术",也需要"艺术"。"技术"的课堂如同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艺术"的课堂如同一场盛大的音乐会,使人陶醉其中。课堂是学生学习和获取知识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既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  相似文献   

13.
打造"生态课堂",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搭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可以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本文从教学内容要回归生活,"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建立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精心创设教学情境等方面阐述如何打造"生态课堂",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相似文献   

14.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以读促写",这是我国语文教育界长期流行的读写观。近年来,有学者指出"以阅读为本位"的传统读写观存在着各种弊病,并提出了以写作为本位的新型读写观及阅读教学观。与传统的"阅读本位"相比,"写作本位"阅读教学更重视学生的"说"和"写",更尊重学生的个性思想,更能激发出学生的言语潜能,更有利于切实提升学生的言语表现力和创造力。在"写作本位"阅读教学中,  相似文献   

15.
刘继红 《考试周刊》2007,(46):106-107
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转移到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之中,传统教学大多是"知识传递型",关注较多的是学科知识及考试,而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观则着眼于"人的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学生成长被公认为是衡量教学成效的最重要标准。课堂  相似文献   

16.
毛梅兰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7,21(10):117-119,125
在翻译中,"individualism"被译成"个人主义",使人们容易产生曲解,误认其为贬义词,是"自私自利"、"利己主义"的代名词.其实,英语"individualism"是个中性词,它可译成为"个体主义"或"个性主义",可与"实现自我价值"、"强化个人竞争意识"等概念联系起来,符合当今世界发展趋势,也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换言之,也是人权思想的具体反映.实际上,以个人为本位的"individualism"与以群体为本位的集体主义是中西方文化在人生价值观上的直面撞击.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信息时代人力资本结构调整之需,指向"素养"发展的教育范式应运而生。课程需对此做出反应并进行知识观重构。素养本位课程观承认"知识"之于课程的价值,在坚持知识的重复性、批判性与论证性的基础上,赋予了知识建构性、创造性与生成性特质。由此使素养本位课程中的"知识"具有了"个人性介入"倾向,进而将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经验"纳入课程知识范畴。素养本位课程知识呈现"情境理性"与"逻辑品格"相结合的图景。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定义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这就是"学生活的知识、学生存的技能、学生命的意义".课堂无疑是解读课程"学生观"内涵的主渠道,因为在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从赫尔巴特到杜威再到罗杰斯,还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轨,都不能脱离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9.
在普通高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需要教学中的"人课合一","人课合一"就是在数学教学中人与人、人与课之间形成的自然和谐的关系,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源于自然、回归自然.它以课程观、教学观、学习现、数学观为理论基础,在实现途径上需要做到:教师与学生自然融洽的关系,教师与教材合一,学生与教材合一,教师、学生与课堂的合一.  相似文献   

20.
<正>"学本",即把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作为主体,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着力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并以此为根本开展教学活动。推进"学本课堂"建设,要以"学生本体,学习本位,学科本色"的新型教学观为指导,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基于学、展示学、交流学、深化学的"学堂"。笔者的实践与思考如下:一、学生本体:构建兴趣盎然、民主平等、快乐发现的语文课堂"学本课堂"是以学生为本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