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晚报专刊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联系读者面广,适应了多层次的读者需求,为报纸走向市场走向读者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晚报专刊要想保持长足发展的势头,必须在广度和深度上下工夫。 合理布局:满足读者不同层次的需要 我们在设置专刊时要力求全方位地覆盖市民生活,努力为市民提供精心周到的专门服务。尤其是晚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其最本质的两大特征,要做到“飞入寻常百姓家”,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读者所喜爱,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就更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各大报社为适应市场需求,扩大读者群,专刊专版都在不断创新,《平顶山晚报》周刊自2009年起全新改版,每周五个行业专刊,内容涉及医疗、金融、教育、汽车、家居餐饮、情感等多个领域,而如何把这类生活服务类的版面办得有声有色,让读者常见常新,最关键的就是让专刊“动”起来,赋予它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我一直在关注《新闻晚报》的改版。很早就想上海再有一份晚报来和新民唱对台戏。这倒不是说“新民”不好(新民也有改革,那是另外一个题目)。而是想如果竞争就在家门口,就会想方设法动脑筋,就有新的文化差位,我们读者就会有更好的报纸看。  相似文献   

4.
赵文 《青年记者》2004,(9):77-77
专刊的主要特点是靠“专”来吸引读者,以此来加强报纸的服务功能。那么,让读者叫好的专刊该具备什么特点?笔者认为,一个受欢迎的专刊最应具有的就是新闻性。这种新闻意识是指在众多的本地、国内、国际新闻中,找出读者最关心的内容,围绕它再做出一篇或一组有实际意义的文章来。这种由新闻而来的内容会给读者最及时的反馈、最全面的分析和最实用的指导。这就要求专刊编辑具有“跟踪”新闻的素质。即当这件事物只是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对它有所了解,开始关注它,并根据办报需要及办报经验来判断它是否值得关注。不少城市的报纸专刊都能将新鲜的、生动的、科学的、真实的社会  相似文献   

5.
在目前读者的文化消费呈多元化结构布局的情况下,晚报副刊专刊要想适应多层次读者的需要,吸引读者的目光,除了内容与形式要尽可能完美,突出其群众性、服务性、趣味性、娱乐性等大众传播媒体的基本特色之外,如何维持各副刊专刊之间内在的“生态平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我们知道,生态平衡指的是生物圈中的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通过自我调节和自  相似文献   

6.
2003年8月 ,郑州报业掀起了又一轮改版狂潮 ,《大河报》借创刊8周年之机进行了大规模改版 ,其中 ,颇为引人注目的是对专刊的调整 ,其最大特点是对原来内容上有联系而形式上相割裂的版面进行了整合 ,形成了《现代教育》、《女人扮靓》、《女人当家》、《轻松周末》等几大板块 ,而《大河楼市》、《一周电视》的单独成叠使板块构成上更为清晰。几乎与此同时 ,同城的《郑州晚报》也对专刊进行了大规模调整 ,压缩了影响报纸整体形象的部分经营性专刊。报纸经营性专刊的大变脸 ,一方面显示了专刊在报纸整体定位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另一方面也预示着…  相似文献   

7.
强化晚报服务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化晚报的服务功能,把晚报真正办成服务社会、服务读者的报纸,在新世纪的新闻实践中,有许多新情况、新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增强信息传播意识,为读者提供密集、及时、实用的信息服务 报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争取读者的竞争,即为读者服务的竞争。在新闻实践中,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是每个采编人员必须时时考虑,而且必须认真解答的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1、信息要密集。多年来,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是晚报的优势之一。现在,虽然面临着电视、互联网和报业的激烈竞争,但是晚  相似文献   

8.
4月16日早晨,齐鲁晚报像往常一样上摊,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晚报变样了,版式更疏朗了,层次更分明了,内容更丰富了。这次改版传承了晚报既有风格,在晚报现有疏朗、大方、清新形象的基础上进行微调,但微调有大义,显示了晚报在开放性办报方面做出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9.
夏杰 《新闻记者》2001,(11):69-70
说起晚报时事编辑的“服务意识” ,也许有人会不屑一顾 ,认为是小题大作 :编辑只要做到“报道及时、内容全面、不出差错”就可以了 ,何来“服务意识”一说?其实不然。当今信息时代 ,读者的阅报品位在不断提高 ,希望通过“尺幅之地”来知晓外面精彩纷呈的世界 ,对办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不及时调整思路、改变方法 ,一味以简单枯燥的“套路”来应付 ,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何谓时事编辑的“服务意识”?以笔者浅见 ,即编辑深入研究读者所思所想、了解受众所需所求 ,在不违反政策的原则、不违背新闻纪律的前提下 ,编辑时首先确立“同读者…  相似文献   

10.
一、晚报要靠一版新闻取胜晚报吸引读者有多种方式,常见的是抓社会新闻、文化、体育新闻、办好名牌专栏、专刊、副刊及连载。但难度最大的是抓好一版新闻。一版新闻抓不好,读者便会觉得晚报不经看,缺少信息,甚至看报从第四版看起,第一版可看可不看。我们北京晚报自1980年复刊以来,一直致力于“要使读者从第一版看起”,尽可能让第一版能抓住读者。第一版是要闻版,理应向读  相似文献   

11.
(一)晚报是大众媒体。(二)媒体市场的细分化使晚报专刊至今方兴未艾。(三)晚报专刊应以服务读者为重要办刊宗旨。(四)提高晚报专刊的亲和力要有“好看脸”、“侠义心”、“热肚肠” ,以使报纸得人心而得“天下”。(一 )有人说 ,中国媒体在世纪之交跨入了真正的“战国时代” ,在白热化的竞争交战中 ,死死生生 ,合纵连横 ,绘就了一幅中国新闻事业蓬勃兴旺、波澜壮阔的图景。更有人注意到 ,这二十年来 ,全国数千家报纸———不管是中央和地方省市的机关报 ,还是形形色色、风格各异的专业报、行业报 ,以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 ,似有一…  相似文献   

12.
《生活与修养》是解放军报社理论部主办的思想专刊,思想性是这个专刊一以贯之的鲜明特色和不懈追求,也是它吸引读者、服务官兵的根本所在。没有了鲜明的思想性,《生活与修养》专刊的服务功能就会大大弱化,就会失去这个专刊赖以存在的根本基础。因此,我们非常重视专刊的思想性,努力提高思想服务的质量。一、力戒空泛,务求实在,下功夫增强思想的针对性。议论空泛,为文不实,乃文章之大忌。文章据事论理,才能有针对性,有感染力。对《生活与修养》专刊来说,所谓针对性,就是文章的思想指向。文章的思想指向明确,针对性强,才能影响读者、感染读者,…  相似文献   

13.
一、新闻专刊与公众服务意识 (一)新闻专刊产生、发展及特征 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各报纸在副刊的基础上.纷纷扩大版面.开辟各种专版、专刊,一时间,报纸的刊物化成为国内报业媒体新的追求目标和时尚。专刊内容广泛涉及家庭、医疗、教育、娱乐、科技、金融、旅游、电脑、家电、艺术、体育、收藏等各方面.尤其是汽车和房地产专刊更是阵容庞大.不仅信息量大.可读性强.而且贴近生活.凸显出极强的公众服务意识。  相似文献   

14.
大连晚报社的教育专刊自2001年3月正式创建以来,以其独特的视角、创新的意识、强有力的策划和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精神,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作为该版组的首席编辑,在3年的工作中,我和编辑一起,精诚合作、不懈地努力,使教育这样一块不易出新闻、没有大热点的版面,办得生动、活泼、可读。在广大市民心目中形成了共识:看教育新闻,读《大连晚报·大教育》;《大连晚报》的教育专刊所发表的信息最权威、最可读。去年,教育专刊在大连市新闻行业评比中,赢得了大连市名牌栏  相似文献   

15.
笔者在《新晚报》楼市专刊从事采编工作,对怎样办好这一专刊有一些感受和体会。笔者认为,要办好这一专刊,应做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综合性少儿报也和其他报刊一样,要想求生存,就要强化读者意识。所谓读者意识,是一种以读者健康、有益、正当的需求、兴趣爱好和欣赏水平、购买能力为编辑行为导向的意识。尊重读者,依靠读者,全心全意为小读者服务,不仅是少儿报的最高准则,也是在商品经济中少儿报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谁拥有了读者,谁就拥有了市场;谁拥有了市场,谁就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增强服务意识  相似文献   

17.
读者工作是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要有强烈的读者意识,尊重读者,服务读者,围绕读者开展工作.要从与读者沟通入手,将真炽的情感融入到制度管理当中,给读者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以此实现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保定晚报》在2012年元旦全新改版的大背景下,经济报道一改以往单调、沉闷的官气,办得更加亲民,更有服务性,更具时代气息。以服务百姓生活,为百姓的消费维权,引领消费时尚为主旨,受到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19.
强化读者意识,是对教辅报刊的基本要求。教辅报刊要想打造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应在准确定位读者的前提下,在内容选择、栏目版式设计、开展活动、网站互动、销售服务等方面强化读者意识,以达到全面服务读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践行媒体责任 公益培树品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11年末,《保定晚报》从版式到内容,进行了全面改版。确立了“以读者为中心,以服务为核心”的办报理念,“做大本地、做强民生、做细服务、做厚文化”的办报思路,突出“主流、责任、服务、实用”意识,这标志着晚报品牌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