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叫我“乡土名记者”不敢当1991年11月15日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给我寄来一封信函。开头写道:“您被我们拟定列入《乡土名记者》(由国家出版社正式出版)一书出版计划,具体事项请见通知。”《通知》称被列入  相似文献   

2.
范军 《现代出版》2002,(2):59-61,64
一作为文学家的巴金尽人皆知,其实,巴金还是中国现代编辑出版史上著名的编辑家。巴金自己就曾说过:“我一直被认为是作家,但我也搞过较长时期的编辑工作,自以为两方面的甘苦都懂得一点。”犤1犦他作为编辑家的活动、思想和贡献,近几年开始受到编辑学界的关注。此处不打算就巴金的编辑实践与思想作全面的论述,只是从图书广告这个角度加以探索。二翻检《巴金全集》(18)“集外编”(上),我们发现巴金从上个世界20年代末到40年代末,在从事编辑工作时发表了不少图书广告文章,共计26篇。犤2犦其中,1929年6篇;193…  相似文献   

3.
1990年的某一天,我不经意间收到一封寄自台北的信函,信函的内容大抵是说:主办方即将在台北创办一本面向全球的大型华文儿童文学季刊,特邀全球各地的业界人士担任该刊的撰述委员,特邀撰委名单将在创刊号上刊布,望万勿推辞云云。从这封信函得知,本人有幸被推为大陆地区的特邀撰委。信函末的落款是该刊的创办人兼发行人,一个陌生的名字:林焕彰。收到这封信函,老实说,除了有些意外和高兴,更多的还是迟疑和忐忑,一时也不知该如何回复。在此之前,我从未与台湾方面有过交往,更别说直接担任台湾刊物的特邀撰委了。我知道,我之所以有如此的想法,说白了还是内心深处那个挥之不去的“文革”印记在隐隐发生作用。有过“文革”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文革”期间“台湾关系”绝对是个令人心悸的可怕词语。多少家庭为此噩梦连连受尽折磨,我和我的家人就有切身体会。没过多久,同样内容的信函再次寄了过来。显然,寄件人希望我尽快回复,因为创刊号即将付梓了。这次,我没有再犹豫。我的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毕竟,时代的轮盘已进入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在我细细阅读了创办人兼发行人真诚的邀请函和他那让人感动的“走上儿童文学的不归路”倾其所有“零花钱”的创刊设想后,我更相信这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了。这就是1991年1月出刊,至今仍在持续出版的《儿童文学家》。这也是我与焕彰通信交流的开始。  相似文献   

4.
李致同志曾任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1979年12月参加长沙出版会议时,他是四川省出版局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下面文章是他在新闻出版署与全国版协去年12月召开的“中国出版改革发展二十年研讨会”上的书面发言。现摘要刊登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忙巴金百岁华诞的那一两年,与李舒接触比较多。尤其是为了给百万字的十六开巨著《巴金的一个世纪》配插图,我经常去向李舒商借甚至讨要他手中珍藏和李舒亲自拍摄的巴金照片。巴金去世那一天起到巴金第一个冥诞的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同几位同好合力赶制《浓浓乡情忆巴金》时,也得到李舒的大力支持。可以说,是文学大师巴金把我们联系到了一起。李舒的这本关于巴金的书名叫《老巴金》,本来早就该出版以献给巴金百岁华诞的。拖到2006年1月才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李舒说的“出版社和我一直没能联系上”,当然是一句幽默了。因为,我就是巴金故乡…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这又是一个产生“平民英雄”的年代。 过去的2005年是中国“平民英雄”崛起的转折点,也是河南人最争面子的一年。 从来没有如此多的河南人走进我们的视野.感动了中国。岁末年初,在媒体纷纷推出的年度人物评选中,有一个更大的群体备受瞩目.那就是河南人群体。  相似文献   

7.
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家书》收巴金与萧珊自1949年7月16日至1966年7月30日的全部书信,共385封,其中巴金致萧珊260封,萧珊致巴金125封,有相当一部分为首次披露。这些书信,充分表现了巴金与萧珊之间真挚而纯洁、深厚而崇高的爱情和他们温馨的家庭生活;广泛反映了解放十七年来巴金频繁的社会活动、多次出国访问、勤奋的创作生活和亲朋友好的往来;也反映了萧珊这个“贤内助”体贴、照料亲人,悉心培育子女,全身心地支持巴金的事业和创作,等等。《家  相似文献   

8.
在多数成年人的记忆里.童话几乎等同于安徒生和格林;在中国,凡出版过儿童读物的出版社,都出版过“安徒生童话”。他的作品在世界被翻译成150多种语言。在他之后的一个多世纪.每天都有人读他的童话;而在一年中某一天,人们会想起这个制造童话的人。  相似文献   

9.
怀念从文     
巴金  西泠 《出版参考》2005,(1):32-33
沈从文的身边,一直围绕着诸多关心他的老朋友,巴金也是其中的一位。在他的文字中,不仅充满了对这个“文运”不佳的知识分子的人生感慨,也饱含了对自我精神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巴金的编辑实践与编辑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金一生的文学成就极高,人们在研究中将大部分视线集中在巴金的文学作品上,却忽略了他在编辑出版方面的重要贡献。正如香港文学史家司马长风先生所说:“巴金以文名太高,掩盖了他在出版方面的贡献,其实后者对新文学的贡献远比前者重大。”巴金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文学活动,始终与编辑工作紧紧相连,为我国出版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出版史上一面辉煌耀眼的旗帜。  相似文献   

11.
舒乙 《档案与史学》2014,(11):10-13
我个人觉得,在二十世纪头二十年里,出了一个鲁迅先生,他走上文坛,在中国思想界、文学界、社会活动界起重大作用的时间段是1910年代到1930年代,持续了大概二十年,这是他活着的时候.当然他去世以后还是有重大影响,特别是毛泽东给他很高的评价以后.鲁迅先生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基本上处于不升不降的一种状态.而在二十世纪末的二十年,又出了一个跟鲁迅同样有价值的人,这个人就是巴金先生,我认为他是二十世纪后二十年的“鲁迅”,同样也是一位对中国有重大影响的作家、思想家.  相似文献   

12.
巴金在晚年写的回忆性文章中曾特别指出:"我一直被认为是作家,但我也搞过较长时期的编辑工作."[1]与巴金相知甚深的作家萧乾也回忆说:"谈巴金而不谈他惨淡经营的文学出版事业,那是极不完整的.如果编巴金的<言行录>,那么那十四卷以及他以后写的作品,是他的‘言',他主持的文学出版工作则是他主要的‘行'.因为巴金是这样一位作家:他不仅自己写,自己译,也要促使别人写和译;而且为了给旁人创造写译的机会和便利,他可以少写,甚至不写."  相似文献   

13.
《新闻天地》2010,(7):29-35
董浩云是“世界七大船王”之一,他完全是靠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起家的。他从40年代踏入航运界.到1982年4月15日去世.一手创立的“东方海外”航运事业.已在国际航运界占有重要地位.他拥有一支强大的船队.共有150多艘巨轮.总吨位超过1100万吨。几十年来,董浩云在开创中国民营航运业.建立家族航运业王国的艰辛过程中.在世界上名声显赫。  相似文献   

14.
社会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变化越来越大,甚至我们经历不久的“日子”也迅速成为历史,在时代的匆忙中,人们很容易“失忆”。或许是为了对抗遗忘,有关往事的书也越来越多——拿到刚刚出版的《红底金字——六七十年代的北京孩子》才使人悚然一惊:“我们都经历过的日子”竟然已成“历史”啦!  相似文献   

15.
李泽厚成名于1950年代,却在1979年到1989年之间,成为“我们时代最灵敏的思考”;在“读朦胧诗和李泽厚长大的一代”中,是新启蒙运动当之无愧的领袖。有人说他要做柏拉图笔下的“哲学王”,也有人说他想做书斋里的革命,无论如何,他是在那个集体癫狂、思想禁锢的“革”年代里,仍然保持着清醒思考的知识分子之一,是一个在众人失语、学术满目荒芜的年  相似文献   

16.
昔日的台湾影坛,有两位导演兼好友以“李白”知名。在60至70年代“焦不离孟”,堪称是一时瑜亮。其中的“李”是本栏介绍过的李行,块头大、嗓门大、典型的大导演,人们提起他就会肃然起敬;“白”则是个头小、其貌不扬,但为人潇洒风流、幽默风趣、亲和力强,虽然头也秃了,圈内人仍以“小白”称之——他便是已去世10年的白景瑞。  相似文献   

17.
《世纪良知——巴金》李存光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 全书收入社会各界人士及巴金亲属和外国友人回忆评说巴金的文章70余篇,多侧面地层示了巴金的思想品格、道德情操、思想追求和人格魅力。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作品之外的巴老,他的忧患,他的律己,他的自剖,他的反思,他的热情和朴讷,他对于友谊、爱情的执著和坚贞,众多的笔触汇成了一个血肉丰满的巴金。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是中国的良心,是世纪的良知。人文社出版此书意在贺伴随世纪走过的巴老九七华诞,同时也献给敬仰巴老的读者们。  相似文献   

18.
赫鲁晓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他的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应该说,赫鲁晓夫的一生就像他死后的墓碑所显示的那样,是“黑白相间”的,他既做过一些好事,也犯有严重错误:  相似文献   

19.
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的关系一直被人众说纷纭。无疑,他俩往来的书信是揭示这种关系的捷径。可惜,必定有过的而且数量也可观的这批信函,留存极少。徐志摩致林徽因信,除了那封有名的,在火车上被恩厚之抢下来的残简,还有是年梁从诫先生披露在他所编的《林徽因文集》里一封,此外尚未有新的发现。至于林徽因致徐志摩信,至今并未见到片言只语。日前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的《飞去的诗人——徐志摩传》(展望之、  相似文献   

20.
傅兴汉 《出版参考》2007,(7S):28-28
马来西亚华文书店的发展历程20世纪50年代马来西亚有四大书局:上海书局(现称中图上海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和世界书局。他们不仅零售港台出版的华文书籍,也是马来西亚的进口图书分销商,同时也出版华文教材给华校子弟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