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乔木对记者工作很有兴趣。他曾说过:“我这辈子没当过记者,可以说是一件憾事。”正因为如此,他很喜欢和记者接近,同记者交谈。他关心记者的工作和成长,希望新闻界多出名记者。  相似文献   

2.
类别:新闻人才学编号——胡乔木盛产“社论”1941年2月,胡乔木被毛泽东点名调去当他的秘书。同年5月,延安《解放日报》创刊,博古是社长,他提出每天要发一篇社论,社论由中央同志及重要干部执笔。胡乔木电成了博古的约稿对象——有时,是博古请毛泽东写社论,毛泽东嘱胡乔木写;有时是博古直接约胡乔木写。胡乔木第一次为《解放日报》写的社论,题为《救救大后方的青年),在1941年6月8日刊出,胡乔木在这篇文章中显示了他写政论的深厚功底。于是,《解放日报》编辑部“抓”住了他,约他不断写社论,光是1941年6月份便发表了他写的4篇社…  相似文献   

3.
正[题记]2012年5月30日,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举行纪念胡乔木诞辰100周年座谈会。此文是我在会上的发言。在国家出版局和新闻出版署工作时,我有幸接触胡乔木,时段不算长,次数也不算多,但在指导工作时,他那种政治家、理论家和学问家高度结合  相似文献   

4.
我手头有一封1984年11月18日胡乔木同志写给萧乾和我的信。这是复印件,原件已捐给清华文库永久保存。说来,胡乔木还是我的清华学长呢。  相似文献   

5.
1963年末的一天傍晚,雪后初晴,空气特别清新,胡乔木走出了颐园,在中海的岸边上散步。他若有所思地在前面慢慢走着,我和他的行政秘书在后面默默地跟着。当年形成了一个习惯,他不先说话,我们谁也不言语。 我们走到了一座小桥的桥头上,胡乔木忽然停止了脚步,回头问我:“《光明日报》开辟了一个‘报刊文摘’栏目,你看到了吗?”我说:“看到了。”接着我又补充了一句:“这个栏目设置了很长时间了。”胡乔木说:“这个栏目设置的好,它从各种报刊上选摘刊载一些学术文章,抓住了读者的求知心理,  相似文献   

6.
胡乔木是大家所熟知的,他自1937年起就担任毛主席的秘书,长期分管党和国家宣传战线的工作,他无数次起草重要的政治报告、决议和指示等文件,邓小平同志称他为党内第一支笔。最近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胡乔木书信集》,这是《胡乔木文丛》中的一种。这部书信集厚厚的一本,有800多页,书中  相似文献   

7.
近数年来,出版界欣欣向荣,书报刊物,五光十色,大量涌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兴旺发达的景象。但是,最近读了胡乔木同志给周扬、张光年同志的一封信,联想到不少出版物中较为普遍存在着的学风不够严谨的问题。胡乔木同志指出:在文艺出版物中发现不少作者和编者不很注意语法修辞上的失误,甚至错别字也不少见。他认为:“这不能算是文  相似文献   

8.
胡乔木热心关注新闻界商恺1958年的夏天,一个突然的“通知”,将我和姚力文同志从人民日报记者部一同调到了胡乔木同志办公室。记得是这年的6月1日,也就是《红旗》杂志创刊的那一天,我跨进中南海内一个挂有“颐园”匾额的幽静小院,这便是胡乔木同志办公和休息的...  相似文献   

9.
1963年暮春的一天,我陪胡乔木评读完了这一天的报纸,正要起身离去,他说“等一等”,把我叫住了。每逢遇到这种情况,便是他要发表系统意见的时候。我立即回到原处,打开笔记本,等待记录。 胡乔木稍微沉思了一会,慢慢开口了。他说:“这些天来,我一直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报纸是办给读者看的,编辑部在编排每一期报纸的时候,都应该处处为读者着想,多多为读者着想,不仅要尽可能多地给读者以新鲜的有意义的东西,而且要主动地帮助读者解决在阅读报纸时候所遇到的种种疑难问  相似文献   

10.
胡乔木同志是新中国新闻事业奠基者之一。他为推进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坚持不懈,呕心沥血。从1941年6月起,胡乔木就在毛泽东指导下为《解放日报》撰写社论,并在改造《解放日报》的过程中做了不少工作。到1946年11月从延安撤退,他写的社论共有56篇。其中《教条与裤子》《请重庆看罗马》《驳蒋介石》等篇传诵一时。在转战陕北途中,胡乔木没有停下手中的笔,新华社不时播发出自他手的社论。1948年春到达西柏坡后,胡乔木出任新华社总编辑。为迎接全国解放新局面的到来,党中央决定集训新华社主要干部。在刘少奇主…  相似文献   

11.
胡乔木同志在一九八四年四月二十五日的《人民日报》三版上郑重地登了一则《更正》:“顷接钱三强同志信,《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中的约里奥—居里误为约里奥·居里。希予更正。”胡乔木同志这种对自己文章认真的态度,使我想起了王尔德的一个故事:王尔德是英国大文豪。一次,他大宴宾客。客人已到齐,主人王尔德却久不露面。大家饿着肚子等了好久,才见他出来。客人问:“你怎么这样久才露面?”王尔德答:“我完成了一件重大的工  相似文献   

12.
“乔木是个人才”,毛主席说。对于胡乔木来说.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件是成为东泽东的秘书。从此,毛泽东深刻地影响了他。胡乔木后来成为“中共中央一支笔”,也正因为他长期工作在毛泽东身边……笔者请胡乔木夫人谷羽回忆,胡乔木是怎样来到毛泽东身边的?谷羽指着坐在一侧的女儿木英说道:  相似文献   

13.
我从事叶圣陶编辑出版的研究,始于1991年夏。当时正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攻读新闻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书报刊编辑。因为做学位论文要报送选题,我认为编辑学虽然经胡乔木等同志的提倡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关编辑理论的研完也较为丰富和成熟,但关于编辑史的研究仍很  相似文献   

14.
1999年是中国青年出版社成立五十周年,作为社庆活动之一,要征集本社的出版文物并陈列展出。在搜集文物过程中,总编室的同志告诉我,总编室存有一封胡乔木致顾均正的信。这封信的内容,早在1977年我到社时,就由社会科学编辑室主任孟庆远向我们传达过,让我们学习领会,并在编辑工作中加以贯彻。但这封信的原件这次我才第一次见到。胡乔木原信是放在中青社的一个老式信封中的。原信写在中宣部的便笺上,共4页。同时还有李庚给蔡云同志的一个便条,便条上说“均正先生要求将此件复印两份,给一份他存,我看可以。老人把这封信看得很重,当作党的领导同志…  相似文献   

15.
胡乔木是我党新闻战线卓越的领导人,消息和评论写作的大手笔。 胡乔木担任过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新闻总署署长,中央人民政府发言人,新华社社长,《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除为新华社、《人民日报》写作许多重要文章以外,1978年和1981年,他还受命起草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和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称他是中共中央的“第一支笔”。  相似文献   

16.
重读胡乔木     
记得年轻的时候.在林木中.我非常喜欢乔木娄树丛,而讨厌花飘似雪的杨树柳树之类..不是说我没有浪漫情愫.而是那些飞絮迷人耳目过于轻飘。乔木类树丛挺拔敦厚.不畏冬寒和风雪。也许是出于“爱屋及乌”的本能.在新中国成立后,在老一辈革命人当中.我觉得胡乔木这个名字起得很好.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六年十月十四日,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为湖北、四川两省共同编撰的《汉语大字典》第一卷的出版,举行首次发行仪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同志出席,并做了讲话。他说,他很高兴参加这次会议,在这里向所有参加《汉语大字典》编写和校对、印刷、发行工作的同志,对同志们的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并且希望同志们再接再厉,继续努力。《汉语大字典》共分八  相似文献   

18.
1992年9月28日,中共著名政治理论家、被誉为党内"四大笔杆子"之首的胡乔木与世长辞,享年80岁。 胡乔木29岁到毛泽东身边任秘书,从领袖助手到"党内一支笔",再到"新闻大管家",他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宦海沉浮?除了新华社的千字文简历,外界所知甚少。  相似文献   

19.
在当年的报纸评读会上,胡乔木经常谈到报纸上标题的重要意义。他说:“报纸上那么多的新闻和文章,谁知道哪一篇好。因此人们养成了一个习惯,看报首先看标题。根据标题寻找爱读的新闻和文章。”有一次,胡乔木作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标题好比人的外貌,一个人眉目清秀,态度和霭可亲,说话有风趣,谁都愿意接近他。报纸上的标题也是这样,如果一条新闻或一篇文章的标题生动活泼,有趣味,或者立意新、角度新,有独到之处,就能吸引读者去读它。五十年代的人民日报上,虽然也有不少好的标题,但是充斥着版面的是一般化、干巴巴的所谓“一句话标题”。胡乔木对此很不满意,常常抓住一些具体事例,发表他的意见,有时还夹带着一些富有讽刺意味的语句,引起了大家的笑声,活跃了评读会上的气氛。记得有一天的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春光满园》的通讯,报道的是大连高压阀门厂庆功会以  相似文献   

20.
我在美国查档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什么要去美国查档案 去美国查档案的想法,在我是由来已久了. 胡乔木在他的著名论文《中国共产党为什么犯二十年"左"的错误?》中,提出过一个重要观点:对外部压力的"过火"反应,是导致我们走向"左"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