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这部书稿,最初是由黄苗子先生与我联系的。1979年5月23日.黄先生给我一信。说:“美国耶鲁大学中国历史教授黄仁宇先生.托我把他的著作《万历十五年》转交中华书局,希望在国内出版。”苗子先生颇有识见地提出,“这样做将对国外华人(此二字为编者所加一一编者注)知识分子有好的影响”.又说陈翰伯同志也有这一看法。黄先生的信最后说:“现将全稿送上,请你局研究一下.如果很快就将结果通知我更好.因为他还想请廖沫沙同志写一序文(廖是他的好友)。这些都要我给他去办。”  相似文献   

2.
那年春天我到北京出席《农民日报》召开的优秀通讯员表彰会,会间听了一堂新闻研究所的学者讲课.收益匪浅。他在谈到新闻写作过程中要讲究“平衡意识”(或叫做平衡艺术),现在追忆起来.觉得这是一门科学,尤其是对我们通讯员来讲更显得重要。过去,由于记者、通讯员沿用传统单一的因果关系模式.无论写表扬批评稿时都是“一头冲”,说好就“一好百好”.说丑就“臭不可闻”.因此,读者感到无法接受。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在新闻写作中缺少一种“平衡意识”.那位学者举个例子说明了这个道理。他说,南京某大学有对夫妇主动申请到西藏去帮…  相似文献   

3.
“我一生始终坚持这样一个信念:生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与(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巴金语)巴金(1904—),原名李尧棠,字带,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现年98岁,一位世纪老人。他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主的大家庭,“巴金”是他1928年写完一部中篇小说《灭亡》时开始用的笔名(李的同学好友巴恩波投江自杀,为永远念他用“巴”作名,加上克鲁泡特金的金”,合成巴金)。巴金的童年是在父母的抚爱与教育度过的,尤其是他的母亲,巴金尊称“第一个先生”。在母亲的训导下,他每天背诵一首从《白香词谱》(舒…  相似文献   

4.
秋禾 《图书馆杂志》2006,25(1):89-92
巴金(1904--2005年)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封建大家庭里,童年时接受的是以“四书五经”为主体知识系统的启蒙教育。同时,他也阅读了《古文观止》、《说岳全传》、《施公案》和《红楼梦》等中国古典作品。“五四”后,他狂热地阅读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鼓吹新观念、新思想的杂志,他常常说自己是“五四”的产儿,因为“五四运动象一声春雷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了。我睁开了眼睛,开始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期间,他还读到了上海出版的《夜未央》和《告少年》,在思想上深受影响。他说:“在五四运动以后的几年间,这两本小书不知感动了多少的中国青年。我和几个朋友当时甚至把它们一字一字地抄录下来”。  相似文献   

5.
1 昨晚,又看《蜡笔小新》,小新一犯错误他妈妈就生气,他总是对他妈妈说;“别生气了,美人。” 小新好色(他只是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遇到美女总是问:“你喜不喜欢吃青椒?”或“你喜欢什么样的冰淇淋?”但就这几招已经逗得许多少男少女甚至像我这样不大年轻的人民的喜爱。 今年年初还有一套漫画很勾人阅读,那就是《我是豆豆》.小学生豆豆6岁.比蜡笔小新大一点儿,也是一个小活宝,他不喜欢上课和做作业,但招人喜欢,老师让他写日记.星期一他写上:“今天爸爸妈妈吵架了”,星期二他写:“今天爸爸妈妈没吵架”.星期三是:…  相似文献   

6.
《论语》本是一册记述孔门师徒言论的书。但内中也有一些记行记事的细节。孔予作为教书先生,在他学生眼里,要么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罕》),要么是“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子张》),是那样高大伟岸,又是那样飘渺抽象。一遍读过,合上书本想要默一默老夫子的面貌,虽然老先生的正面形象多是在谈仁说礼,但从一些细节里却彰显出他的侧影,将他还原成一个可亲可近的普通老头儿。  相似文献   

7.
1998年,郭镇之教授曾发表《“客观新闻学”》一文,其中9次引证了当年出版的一本英文著作,这就是加拿大学者哈克特(R.Hackett)与中国学者赵月枝合著的《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Sustaining Democracy?Journ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Objectivity)(以下简称《维》)一书。  相似文献   

8.
《新闻天地》2011,(12):38-39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胡适写这首名叫《希望》的诗歌时,正是1921年,他那时的身份是海归,北大教授.《新青年》编辑、作者。同时,他是一个婚龄四年,育有二子,年届三十、风度翩翩的儒雅学者。  相似文献   

9.
(一)1990年7月份,我去哈尔滨采访“活烈士”李玉安,在巴老县武装部查看到了李玉安当年(1952年)转业时的鉴定,不仅写了他的优点和缺点,而且两者篇幅几乎名占一半。当我读到“团结作风差,如,与同志打过一回架”时,在场的武装部长、政委以及几位工作人员,每人发了一番感慨:“听!过去的鉴定写得多么实在。”“人家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敢于写缺点。”“咱们现在的鉴定是成绩一大堆,缺点一带而过。”“还有不少没有缺点的鉴定呢。”从哈尔滨回来,我写的《您永远是最可爱的人》的长篇通讯很快就在《解放军报》发表了,可是看李玉…  相似文献   

10.
秦殿杰 《今传媒》2006,(5X):15-15
《人民日报》记者杜峻晓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写了一篇“我写宁夏贺兰牛奶时间出错之教训”,标题是《白璧微瑕也是瑕》(见人民日报《编采业务》2005年10月30日537期第三版),章说去年他写的连续报道《宁夏贺兰“倒奶期”提前众奶农犯愁》见报后,在社会上反响是大的。宁夏新闻界也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11.
1978年4月,也就是在《词与物》(Les mots et les choses)出版12年之后,米歇尔·福柯第二次造访日本。在与日本思想史学者吉本隆明举行的圆桌会谈中,他对早年的这部成名作表达了些许的遗憾。“假如现在让我来写《词与物》的话,它会呈现为另外一种形式。如今我有了另一种不同的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网络信息计量学”(Webometrics,或译为“网络计量学”)诞生10周年。1997年,丹麦学者T.C阿曼德(T.C.Almind)等人在《万维网上的信息计量分析:网络信息计量学的方法探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Webometrics这一术语,并认为“信息计量学的各种方法完全可以用于万维网上的信息计量分析”。  相似文献   

13.
林语堂编辑艺术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大多数社会读者而言,读过《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林语堂散文集》、《林语堂书话》等作品后,对于林语堂的印象,大致就是一个散文作家、词典编纂家、小说家、畅销学生英文读本编著者。这些印象,大致不差,林语堂就是这样一个有多方面才具的文化人,一个有着较强社会使命感的中国学者。这里要说的,是林语堂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里的一系列期刊编辑活动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编辑艺术,以及由此奠定的他的期刊编辑家的地位。充分的社会阅历与人情练达是办刊的基础1932年,林语堂37岁,这是一个学者最有创造力的壮年时代。从这年起,林语堂先后创刊了《论语》(1932)、《人间世》(1934)和《宇宙风》(1935)三种小品文半月刊。他个人这个时期大量有影响的散文创作,也大多发表在这些刊物上,后归集为《大荒集》、《我的话》(《行素集》、《披荆集》)、《进行集》、《有不为斋文集》等。需要说明的是,创办刊物前的林语堂,已经基本完成了从纯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1923年林氏与妻子从德国、美国留学归来,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派的立场应当在他的头脑中有所扎根。在北大、北师大、女师大任教授期间,林语堂先后写了一系列文章发表在《晨报副镌(刊)》上,...  相似文献   

14.
我从事新闻报道不到两月,军报就刊出了我的第一篇稿件《“送礼”别样情》,真是喜出望外。我的体会是情到深处自成篇。当兵第一年,我遇到了一位好首长──某部副参谋长程晓军,他军政素质过硬在团里是有口皆碑的,尤其对士兵的关心体贴更令我终生难忘。这个线索在我的脑海里萦绕了很年时间。一日,我突然想,何不从同他接触的日常生活小事入手,由此谈谈一个士兵眼里的部队领导呢?想到此,我便写成《“送礼”别样倩》一稿,针对《生活与修养》版的“多味人生”寄了出去。我的第一篇是在一片“上稿难”声中发出的,对此我开始也有点担心。…  相似文献   

15.
毛坤先生(1899-1960年)是中国图书馆学从西方移植而来时期的第一代学者。他被当代文献学家、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王余光教授在《图书馆学史研究与学术传承》一文中,列为“20世纪四十位重要图书馆学家”之第十八位(按出生年排列,参《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年第2期)。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受到老姚强烈“邀请”,让我给他即将发排的新书《我的文学地图》(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年版)写个序,待“条件”(一字一元)谈妥之后,本姑娘觉得可以考虑了。  相似文献   

17.
五谷 《出版参考》2009,(11):21-22
因为是同龄人,也因为是上海人,因此对陈小津的回忆录《我的“文革”岁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4月)很有兴趣,认认真真读了五天。回忆录虽然是个人的记忆,但无疑也是社会的历史档案,更何况他的父亲是陈丕显,从1952年到“文化大革命”被夺权前一直担任上海市委书记。  相似文献   

18.
那是二十年前的事了,寒冬腊月中,我从北京坐火车到济南,正式办理妻子从山东大学调往南京大学的组织手续,于是有山大长辈史若平先生携其社出版的《山东大学校史,1901-1966》(山东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一册相赠,那番“毋相忘”的潜台词,我是当时就读懂了的,并让我深深感动于他对山大那番忠诚情愫。  相似文献   

19.
徐雁 《中国编辑》2006,(5):75-77
我的雁斋里藏有两册有关书房的同名专集,一部是《光明日报》原“周末生活”版编辑组编集的《我的书斋》(科学普及出版社,1998,以下简称京版《我的书斋》),另一部也还是叫《我的书斋》(文汇出版社,2000,以下简称沪版《我的书斋》),是由《新民晚报》“读书乐”版编辑曹正文先生编集的。到去年春夏之交,南京《开卷》杂志的执行主编董宁文先生又编集了一种《我的书房》(岳麓书社,2005)。如此,三本书并肩于我的“书之书”专橱中,大、中、小各有形制,不经意间见出一种相成之美,已是当代书文化的一道小风景了。  相似文献   

20.
张宁义 《军事记者》2009,(10):68-68
我走向“爬格子”的路,完全是“铁哥”牵的线。 “铁哥”,我的亲大哥.名叫张铁国.曾经是一名军人.现在是《福州日报》记者、党报热线组组长。从军8年,他先后在《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人民前线》报、《福建日报》、《军事记者》等军内外报刊发表稿件500多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