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拟对《诗·邶风·凯风》的主题思想,作一番新的探索。《凯风》共四章十六句,先录于下: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爱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目见)睆黄乌,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相似文献   

2.
"推敲"典故中隐含着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寓象思维,即作家通过想象将自我寓于形象之中进行思考.寓象思维是形象思维的一种具体方式,但又有其独特之处.寓象思维的特征、心理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原诗:"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晛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译文:"和风吹自南方来,吹拂酸枣小树苗。树苗长得茁又壮,母亲养子多辛劳。和风吹自南方来,吹拂枣树长成柴。母亲贤惠又慈祥,我辈有愧不成材。泉水寒冷透骨凉,就在浚城墙外边。养育儿子七个人,母亲养子多辛劳。清脆婉转黄  相似文献   

4.
原诗:“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晛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译文:“和风吹自南方来,吹拂酸枣小树苗.树苗长得茁又壮,母亲养子多辛劳.和风吹自南方来,吹拂枣树长成柴.母亲贤惠又慈祥,我辈有愧不成材.泉水寒冷透骨凉,就在浚城墙外边.养育儿子七个人,母亲养子多辛劳.清脆婉转黄鸟叫,黄鸟叫来似歌唱.养育儿子七个人,无谁能安母亲的心.”  相似文献   

5.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睍睆黄鸟,载好其音……——《诗经·凯风》那一段灰色的时光中,惟一温暖的影像,只有妈妈。那时的我正在蜕变,如蛹一般藏在黑暗的茧中,不让人靠近。我满身芒刺地穿行在人群之中,刺伤了别人,却头也不回地离开。空白的作业本,血红交错的试卷,塞满了书包,而这些,曾经是我最骄傲的东西。老师找我谈过,我靠着墙一言不发,满脸倔强,之后她就没有再来找我,于是我把她也深深地伤害了。蝴蝶刚刚破茧而出,却飞不过面前的沧海,它落下去了,溺在冰冷的水中,缓缓地下沉,下沉……我开始堕落了。整天整天凌乱着头发疯…  相似文献   

6.
《诗经》中有许多描写亲情的诗篇,而《凯风》是少有的仅描写母子之情的诗篇。从《凯风》的主题和文本内容两个方面来阐释《凯风》中的母子之情。《凯风》为后世描写母子之情的作品开了先河。  相似文献   

7.
寓言,顾名思义,就是含有寓意的言语,是一种借助形象来说明道理的文学体裁.寓言具有双重结构:表面看是一个故事,即"寓体";而故事里隐含着作者的见解和思想,即"寓意".寓体往往结构简单,语言精练,形象鲜明,寓言故事的寓意却隐藏着生活经验,充满哲理情趣.在寓言故事里,青蛙和小鸟不再是动物,它们是人格化了的"人",就是人的言行...  相似文献   

8.
陈侃 《毕节学院学报》2009,27(6):115-117
书法美的本质属性是抽象线条的艺术组合,但人们在创作书法或欣赏书法时,往往会受到客观世界具体形象的启悟、产生联想,从而使抽象线条中寓有一定的形象性.这种形象毕竟不是形象本身,而是依附于抽象表现的"似而不似,不似而似"的自由联想.书法艺术这种形象的联想与异化,正是书法线条本身的抽象与综合,这种形象思维是美的艺术作用的显示.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小说中出现过众多的少女形象,如《萧萧》中的萧萧、《三三》中的三三、《阿黑小史》中的阿黑、《边城》中的翠翠以及《长河》中的夭夭,这些可爱的少女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多彩的湘西少女图谱,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沈从文笔下所描写的那个边远神秘的湘西世界提供了鲜活的可感性。而这些少女在作家的笔下又无一不是天真可爱、纯洁美好的,仿佛都是作家眼中"美"和"爱"的化身。本文意在通过对这些少女形象的分析揭示出沈从文在她们身上所寄托的一种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0.
《诗经·凯风》一诗的主题备受争议。其塑造的七个孝子形象颇受赞美,而七子之母却饱受指责。对七子的过分褒扬和对其母的过分贬抑,使得母子形象分离。虽然其中也有少数学者为其鸣冤,但迄今为止,仍未能有人大胆声明其母之圣善。  相似文献   

11.
李白在描写妇女的诗歌中,大量运用“花”,“月”,“玉”,“云”,“春”等一系列优美意侧面点染,烘托女性之美丽可爱,坚贞纯洁,构成了鲜明独特的诗歌意象群,从而使他笔下的女性成炎一种客观存在的,普遍的美而令人赞叹,其妇女诗也因之而显得高雅隽永。  相似文献   

12.
禅宗思维和诗性思维之间的“自性”观、“空”、“无”观有着本质的区别,禅与诗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但二者也有着极大的关联。并且这种关联还并非时人所论述的那样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而是一种双向渗透,禅宗思维中也不可避免的渗透着诗性思维。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国古代的诗性思维最终促使了禅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齐风·南山》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风.南山》一诗,后人大都认为是一首讽刺齐襄公淫乱无耻的诗。然此说是对“雄狐绥绥”兴义的误解。本文对“齐子”的身份进行了探讨,又从挖掘“南山”、“雄狐绥绥”、“葛屦五两,冠纟委双止”、“艺麻和析薪”的深层含义入手,从而证明这首诗与婚姻有关,是一位齐国诸侯亲自到鲁国定亲回家后,听说别人仍在追求自己的未婚妻而发感慨所作的诗。  相似文献   

14.
传统观点认为 ,杜诗《夏日杨长宁宅送崔侍御常正字入京》写于大历三年荆州。这是错误的。从该诗所言及的“西江”、“扬雄宅”、“长宁”、“夏日”并结合历史典籍来考证 ,该诗应写于永泰元年泸州。诗中的杨长宁与杜甫有一定的交往 ,与戴叔伦等颇熟。该诗是一首应酬诗 ,其写作技巧较为圆熟 ,是杜甫应酬诗中质量较高的一首  相似文献   

15.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是其与友人论艺的见证,生动体现了他力主“味外味”的诗歌意境、推慕“纤”、“冲淡”风格的审美思想情趣。其诗歌美学理论与诗论家司空图的诗歌散论及其风格论专著《二十四诗品》符契妙合。  相似文献   

16.
先知的复调:海子《四姐妹》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子诗歌《四姐妹》是一首多音齐鸣的复调诗歌,其中至少可以听到“海子个人”,“耶稣基督”,“先知”与抒情主人公四个声部的声音。这四种声音既能在一个共时空间中同时展开,又互相应和,形成一种历时性的时间运动,统一和谐地流向一个共同的目标与方向。  相似文献   

17.
《诗经·小雅·都人士》的文本中只有一个人物形象———都人士 ,而非两个或三个人物形象 ;全诗共五章而非四章 ,首章不是所谓的“逸诗” ,而是起扬全诗的关键篇章———点明都人士的去处 ;全诗表达了女子担心自己心爱之人(都人士)返回京城为官后而不得见面的失魂伤怀之情 ,而非“刺诗”、“怀旧”、“娶亲”和“怀念”之说 ;诗中“都人士”的“都人”指“都城人” ,而非一般意义上的“美人” ;诗中“君子女”的“女”并非指女子及其大家闺秀 ,而是指做官 ,“君子女”并非指男女 ,而是指都人士返回京城为官之意。  相似文献   

18.
<离骚>中开门见山的前四句,是我们认识和了解屈原及其家族世系的现存唯一的第一手材料.这四句诗内涵极为广博,涉及很多方面的复杂内容,又因为是抒情性的诗歌语言而不是实录,所以对它的解读必然出现巨大障碍,存在诸多分歧.本文借鉴前人成就,进行多视角的深入考察,具体考释了"高阳"、"伯庸"、"摄提"、"庚寅"、"孟陬"之所指,从而在较为坚实的文献基础上对屈原家世及其生活时代作了基本描述.  相似文献   

19.
在清末的文学改良思潮中,中国文学萌发了“现代”的观念。其中,梁启超提出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曲界革命”等一系列主张,使文学不仅在观念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且在文体上也逐渐偏离原来的轨道,向着世界性的现代化方向发展。梁启超的文学界革命,在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起到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对李白诗《静夜思》中“床”的解释主要有三种:睡床、坐具、井栏。“床前明月光”之“床”的意象体系阐释为:从《静夜思》一诗主题出发,对月、霜、床三个意象的分析,从意象体系的角度,认为将“床”释为“井栏”更合诗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