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一名记者,采访的得与失关系到后续新闻工作的开展,关系到新闻报道的成与败,可以说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是新闻工作的“排头兵”和“引路者”。但有时面对采访,受访者会采取一种拒绝的态度,使记者得不到相关的信息,这就使得新闻采访陷入困境。对此,本文通过个人实践经验,运用丈献调查和规范分析的方法,探析采访过程中遭拒的主要原因,并寻找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雷谊 《现代传播》2004,(3):118-119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能否接近采访对象,往往成为采访成败的关键,而对政治性人物的采访尤其需要讲究“记者接近”。“记者接近”是指记者对采访对象的空间接近和心理深入,是采访中记者一直主动进行的有目的和采访对象交流互动的专业行为。而其中,空间接近是指记者通过与采访对象的预约行为来实现物理空间位置的靠近;心理深入是指记者通过访谈中的对话交流与采访对象拉近心理距离,并力求深入对方的精神领域。本文将运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剖析政治性人物采访中的“记者接近”技巧。一、“记者接近”中的空间接近首先,“记者接近”体现在…  相似文献   

3.
肖芃 《今传媒》2006,(7):29-30
凤凰卫视的当家花旦之一陈鲁豫在2002年元旦初开始主持“鲁豫有约”,节目每周一期,每期采访一位嘉宾。在此之前,她主持的“一点两岸三地”也是一档访谈类节目。但在“鲁豫有约”里主持人采取的是一种与嘉宾一起“说故事”的方法,打出的口号也是“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我们  相似文献   

4.
"提问"在采访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 《现代传播》2001,(6):129-131
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水平有时往往取决于“采访”,“采访”的水平往往取决于“提问”,因此,一个好记者的高明之处不在于自己讲得如何,而在于如何让别人“说”得精彩,因此“提问”便是采访最先决、最重要的前提。要想让别人“说”得好,记者就得“问”得好。怎样做好“提问”,“采访”和“提问”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提问”又涉及那些具体的概念与内容,便成为研究新闻深度报道节目不能不涉猎的问题。 一、“角色”与“提问” 如果说“提问”是一种艺术,那么这种艺术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便是“角色”与“提问”的关系。一个“记者”在采…  相似文献   

5.
采访,搜集寻访的意思.涉及到记者、受访者及双方之间的沟通三大方面.本质上,采访活动是一种人际交往中的双方互动,目的是为了完成记者既定采访目标. 记者在整个采访活动中是一个通过有目的的观察,以及同被采访者交流时获得具有新闻价值信息的行为主体.记者的采访目标是多种多样的,受访者是千差万别的,而记者本身也是个性各异.  相似文献   

6.
王洁 《青年记者》2002,(5):27-28
在采访中,谈话是采访的主要形式,而在谈话采访中,记者是否善于运用情感因素,则影响着谈话采访的效果和质量。如何营造有利于采访的情感呢?笔者认为采访中宜采用以下几种调控情感的方法:化异为同法。在人际交往中,一致性往往成为双方倾谈的重要因素。双方初次接触,刚开始,也许因生疏不好交流,但若一方说出双方意见一致的话题,彼此就有可能谈得很投机很融洽,对方就会感到你与他有共同语言,然后你再问想了解的事就容易多了。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名片效应”,即以提出对方赞同的意见作为引出随后观点的“名片”。在采访中,记者应充分利用这种“名片效应”,增强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一致性,化异为同。  相似文献   

7.
在采访中,有一种提问方式较难把握,这就是激将法。激将法是一把利器,使用得好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用不当则会使采访戛然而止。本文将对这一提问方法的使用做一些探讨。 采访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一种心理互动过程,女记者法拉奇认为,“人物采访是一出戏,一场战斗,对话生动,交锋激烈”。正因此,她在采访中所采用的提问方式往往直接尖锐,激将法就是其中之一。激将法提问,顾名思义,就是“记者提出刺激性问题引起采访对象重视,并且让对方无法回避,非向你马上说清楚不可的提问方法”。换句话说,激  相似文献   

8.
亦杰 《今传媒》2006,(8):25
我爱看央视的“新闻调查”栏目,记者王志、董倩、杨春、柴静等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很赞同《中国青年报》“冰点”主编李大同的评价:“新闻调查”的记者显现出职业化特征,这表现在对采访现场的控制和采访对象的交流上。在提问的水平上,“新闻调查”的记者越来越表现出个性,这会让观众对他产生出信任。”《调查“新闻调查”》一书对“新闻调查”的记者们作了专门介绍。书中说,这个栏目对记者有特别要求:第一,质疑的精神;第二,平衡的意识;第三,平等的视角;第四,平静的心态。据我观察,“新闻调查”的记者们达到了这个要求。这方面是值得…  相似文献   

9.
采访中的访谈与思考张庆礼谈话是一门艺术。作为记者,采访的谈话,更应该具备一定的目的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对记者自身而言,出现了一个“口”与“脑”的矛盾。“口”的表达要反映“脑”的思路;“脑”的思维又制约着“口”的表述。这便形成了采访中的访谈与思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一些电视新闻采访中,观众时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某某镇某某村村民接受记者采访,说得头头是道,大道理一大把,俨然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幼儿园小朋友口中全都是大人话,少了孩子气,显得过于"成熟"……看到这样的新闻采访,不少人会不解地问:这是他们的心里话吗?是记者在忽悠人吧!每当这时,笔者作为新闻队伍的一分子,总是感到汗颜﹕采访对象的语言与身份的不符,使新闻的可信度大打折扣。不得不承认,电视新闻采访中确实存在提前准备了稿子让受访者念的现象。之所以这样做,或者是稿子先行,受访者配合新闻采访的需要﹔或者是为了受访者在镜头前说  相似文献   

11.
电视访谈类节目是近年来广受观众喜爱的一类电视采访节目,电视访谈类节目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现场感,让观众能够近距离地聆听主持人和访谈对象的对话,极大地拉近了观众与访谈对象的心理距离,让节目充满人文主义色彩。而在这个过程中主持人要注重采访的技巧和侧重点,要凸显访谈对象的心理特点,为整个节目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彰显整个节目的人文关怀。记者的采访更应该以访谈对象为中心,要结合节目的需要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为节目质量的提高提供可靠而有价值的素材。本文笔者从事电视访谈类节目的记者采访工作多年,现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在本文中重点谈一谈电视访谈类节目的采访艺术。  相似文献   

12.
一般情况下,记者外出采访,面对的多是陌生的面孔。陌生人之间,不可避免地有一种天然的疏远和戒备心理。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必须调动自己全部社会知识和心理学常识,寻找两人的“接近点”。通过“接近点”的桥梁作用,迅速缩短两人间的心理距离,使采访对象如同见到老朋友那样配合记者的采访,并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笔者认为,记者可从以下十个方面寻找与采访对象的“接近点”:  相似文献   

13.
对电视记者而言,如何让那些不愿面对镜头的人开口说话,接受记者的采访?与采访对象保持合适的距离、在采访活动中给予对方心理支持、善用心理学中的示弱定律、转移受访者的注意力,这些都是在采访过程中可以运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对电视记者而言,如何让那些不愿面对镜头的人开口说话,接受记者的采访?与采访对象保持合适的距离、在采访活动中给予对方心理支持、善用心理学中的示弱定律、转移受访者的注意力,这些都是在采访过程中可以运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笔者在留意许多基层电视台运用同期声采访的新闻报道中发现,一些被采访者面对镜头口若悬河、出口成章。细细察看却见他们的神态总是游离于谈话的内容之外,有的甚至眼睛死死盯着一个地方,呈斜视状,不禁让人哑然失笑,原来被采访者在镜头前念稿仿作“脱口秀”,这种大煞风景貌似访谈的镜头是记者一手导演的,拙劣的表演让同期声成为报道中的画蛇添足之笔,访谈成了“仿谈”。这种模拟访谈的采访作风在不少基层电视台普遍存在。之所以出现这可笑的一幕是源于多方面的原因:一是长期以来基层电视台围绕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营造强势宣传形成的惯用…  相似文献   

16.
记者作为新闻的“采撷者”,每天奔忙在新闻采访的第一线.和不同的采访对象接触,采集着不同的新闻.尽最大努力为读者提供丰富的资讯。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和受访者即被采访对象打交道,对记者来说,研究采访对象的心理、把握好采访时的进度,以使自己的采访顺利进行非常重要,它是一篇稿件是否出彩的关键。这里就对如何搞好与采访对象的关系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2006年11月23日,《南方周末》刊发了一组对刚刚辞职的央视原足球解说员黄健翔的采访报道。报道由通讯《狷狂黄健翔》、访谈《“一个人抵抗体制当然遭人讨厌”》以及记者手记《过度防卫与过度阐释》组成。出乎意料的是,黄健翔对这组报道极其不满,认为记者“为了自己的稿子的轰动效应,就把一篇未完成的采访发了”,并且痛骂记者“变态无耻”。当事记者则在自己博客及媒体报道中加以驳斥。正如《南京晨报》所言,事件“开始上升到另外一个高度。在这个故事里,有  相似文献   

18.
董秦 《新闻知识》2003,(10):23-23
在最近一期《新闻知识》上读到陈力丹先生的谈记者主要“本事”的文章,陈先生认为,记者的主要“本事”,关键在于采访能力。陈先生的论据,计划经济年代,在那种特殊的年代里,记者天生占有一种采访优势,各级政府有义务接待、配合记者采访。而今天是市  相似文献   

19.
如何让"非合作型"采访对象开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冰 《青年记者》2006,(14):41-42
近年来,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记者被打被骂的暴力纠纷也时常见诸报端。当然,在记者被拒事件中,新闻记者采访遭拒更多的是以非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说,这种新闻采访遭受软拒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更为普遍,对新闻活动的影响更大。“非合作型”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新闻采访学把采访对象分为“合作型”和“非合作型”两种类型,“非合作型”的采访对象,即在特定的情境下,对记者采访明确持不欢迎、不合作态度的人。面对记者的采访,为什么有的采访对象积极协作,有的采访对象则消极对抗呢?采访对象这些形形色色的心理有无规律可寻,受…  相似文献   

20.
记者是一个神圣的职业,除恶扶正,为民奔走。但是,当灾难突至,记者采访受难者时,却让对方非常痛苦。回忆,不停地回忆已过去的惨烈一幕,使受访者的心再次流泪、滴血!这就是灾难采访中出现的新闻冷暴力。如何规避新闻冷暴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