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砚边即兴     
唐瑭 《广东教育》2010,(2):71-71
画窗外,画天空。画寻梦的青草地。画细致的雨声,画坚强的生命。画青春.画怅惘与畅想,画人间,画感激与悲悯,画问或不问的关切.画简静或纷繁的生活,画平凡或艰涩的幸福  相似文献   

2.
孩子说画:我喜欢画画儿!我喜欢自由自在地画。我看见喜欢的就想画,我爬山回来就画山,看了京剧就画花旦,喜欢芭比公主就给她们画衣服和鞋子,看了楼下叔叔的婚礼就画新娘子……妈妈总是鼓励我说:“宝贝,画出你自己的画儿。”我画画的时候真开心!我爱我的妈妈。  相似文献   

3.
我们知道,什么事物都是有个性特征的。画长颈鹿,不画长脖子,画青蛙不画大肚皮,画大象不画长鼻子就是没有抓住事物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画中国     
朗诵:你画大黄河,我画大三峡;你画长城长,我画大中华;你画奥运北京日呀日日新,我画神州飞天满呀满天下。  相似文献   

5.
“画眼睛”是鲁迅先生刻画人物的突出特点,他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对鲁迅先生“画眼睛”的艺术手法,笔者有以下几方面的理解:画人物要善于画眼睛;“画眼睛”不局限于画眼睛;画好眼睛,先要观察眼睛。要学会画“眼睛”先要学会观察,教师应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6.
第三章《曹全碑》的笔画写法及常见笔病《曹全碑》同其它汉代碑刻隶书一样,其字都由点画、平画、波画、捺画、竖画、钩画、撇画、折画、提画九种笔画组成。  相似文献   

7.
满意     
《红领巾》2010,(7):32-32
从前,有一位画家想画出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画完后,他把画拿去展出,在画旁放了一支笔,请观赏者在他们认为画得不好的地方作记号。  相似文献   

8.
如何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从事幼儿美术教育工作已经多年了,常常会听到一些家长埋怨自己的孩子:"都学了一年了,画个圆形都画不圆,画条直线也画不直,画人时不是头画大了就是腿画短了!""你画的是什么呀?看都看不懂,乱七八糟的!"  相似文献   

9.
教师出示儿歌:绿蜡笔,画竹子,蓝蜡笔,画河川,青蜡笔,画石头,黑蜡笔,画小燕。要问我们画什么?画我祖国好河山。  相似文献   

10.
54个冬瓜     
美术老师今天临时有事,于是杨老师让大家在画纸上自由发挥:"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爱画什么就画什么。"小茉莉最喜欢画大辫子娃娃,她轻车熟路地就画好了一个可爱的辫子娃娃,她把娃娃的脸涂成粉红色  相似文献   

11.
刘颖 《重庆师专学报》2012,(5):105-108,157
张大千是中国20世纪画坛上的大师,文章聚焦张大千画作中画款书法与绘画的关系,从画款书法与画作的结构和画款书法与画意的关系方面进行讨论。他的画款书法以绘画为主体,既服务于视觉的审美,又将自己对人生、对绘画的情感及观点融汇其中,在构图美的基础之上自然而然地造就了画境之关,形成了诗书画的完美结合。艺术的审美意境获得无尽的延伸和拓展。  相似文献   

12.
吴敏 《闽江学院学报》2003,24(6):110-113
欧洲古典风景画与中国古典山水画给人以不同的审美倾向、不同的视觉感受,但都是以自然景观作为创作对象的画种。欧洲古典风景画是以写实为造型手段,在风景画的内涵上,追求本真、朴素、自然和谐的美。中国古典山水画则是以写意为创作手段,在山水画中追求精神境界与自然景观的和诣统一。  相似文献   

13.
一般说来,同一绘画体系下不同题材的绘画作品在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中,其艺术理念与技法材料都应当是在同步发展的。可是工笔画发展到宋代这一文学艺术全盛之时,人物、花鸟、山水在表现手法上出现了不同,山水画因其表现对象特殊性导致与人物花鸟不同的技法与风格,但是同为勾线染色的人物画和花鸟画却在造型法则上发展不平衡。花鸟画呈现出精致人微的高度写实的造型法则,而人物画是一种相对概括与提炼的装饰性的写实法则。二者同样生在“皇家”出自“院体”却出现了“同体不同法”的现象。这种不平衡是因为二者有着不同的学习方法传统、各自的绘画理论、封建礼教的影响、题材的功能有所侧重、以及尺幅大小的几个方面原由使然。  相似文献   

14.
油画作为一个外来画种在中国被逐渐接收,并出现了油画民族化.将表现主义绘画、新表现主义和中国写意绘画在形式和精神上找到了自我的契合点,使自己的作品既具备油画的厚重和色彩表现力,同时又具有中国写意精神的表达方式.从而创作出个人风格突出的绘画,客观上形成了油画民族化中一种新的形式.本文就重点探讨油画民族化的一种当代形式,表现主义绘画与中国写意绘画的结合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人画从边缘到主流的这种绘画史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人画的出现一开始就体现了是以牺牲了中国民间画工画和宫廷画传统绘画的写实性为代价的,并由此改变了中国绘画的演变之轨迹,没有成为像西方那样的写实绘画。文人画成为了中国绘画的主流,一方面提升了中国绘画的地位,但另一方面,其流弊也是显而易见的。不顾绘画的本体,极力贬低绘画技法的作用,将文人们所说的'神'强调到了极端,由追求"逸笔"而导致笔墨的草率,使得中国绘画的最本体的东西———造型,从此走向衰微与没落,也使中国传统绘画从明、清逐渐走向末路。虽然清代的'四王'力图挽救此局面,打出了'复古'的旗帜,然而没有抓根本,最终中国传统写实绘画衰落。  相似文献   

16.
诗书画堪称启功先生的“三绝”。启先生还创作了大量的题画诗,这些题画诗充分反映了他在诗书画三方面的艺术禀赋和审美情趣。启先生的题画诗对诗书画三者之间的美学关系作了深入的探讨,认为诗画是同核的,都是艺术家情感、人格和学养在艺术上的反映。他的题画诗对绘画作品的艺术内涵和美学风格作出了独特的解读和阐释,特别能够运用诗歌的艺术形式生动地表现画中所蕴涵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内涵。另外,在题画诗中,启先生还善于对画家、画中人物、事件及相关的问题作出精辟的品评,发表新颖的见解,体现了他深厚的学养。  相似文献   

17.
一个画种都有其相对稳定的内在结构因素,正是因为这种内在结构因素使得中国画以其鲜明的特点而有别于其他画种。本文对中国画中的内在结构因素进行探讨,并从内在结构因素在中国画中的涵义、起源、发展及价值阐述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西方油画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材料技法的演变史。由于结合剂的改变,绘画经历了从蜡画、镶嵌画、干壁画、湿壁画、坦培拉绘画到油画的历史变迁。绘画材料的发展丰富了技法表现,而艺术观念则直接导致了技法的演变。  相似文献   

19.
宋人院体画的发展已臻中国绘画史的高峰,其中翎毛花卉作品繁多,亦为后世所推崇。其于“以形写神”一路登峰造极,“刻画”之极却也为人所诟病。笔者在对宋人院体花鸟画经过反复品读后,感受其“以技进乎道”的高妙,院画家惨淡经营后,赋予画作以空灵、至美的视觉遐想,品读其中与庄子艺术精神相合的巧妙况味。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ole of spending time with others in and through artistic research and practice. I draw from my doctoral work which took me on a cross‐Canada journey visiting 125 artists in their studios. Following the studio visits, I made a series of paintings of artists’ studios, however a year later these same paintings were cut up and rearranged to create collaborative studio assemblages on the walls of the Tate Exchange Gallery in Liverpool. Drawing on the metaphor of a never‐ending‐painting to examine never‐ending pedagogie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evolution of this project through three iterations of the studio paintings. With each iteration, I explore different ways of knowing others through making thus proposing the performative and relational qualities of artistic research. The first iteration allowed me to spend time with artists even in their absence, as I engaged with our conversations through painting their studios, thus blurring the lines between solitary and social art practices. The second iteration allowed me to give up my art to others through asking them to create collages with fragments of my studio paintings. And the third iteration allowed my work to merge with other arts‐based researchers. Through this process, I propose that making art allows for multiple conversations to emerge through spending time getting to know others through art mak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