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智大勇     
正佛法是修习人生的智慧。当年释迦摩尼由人而至佛陀之境,就是因为拥有了这种智慧。有了智慧,人生就圆满了。智慧的产生,是人人可以修佛的基础,它源于人人先天具备的思考能力,佛家称之为"心"。所以,佛家有云,"直指人心"。修行的法门简单到了最基本的层面,无需任何外求。既然如此简单世人为什么还不能看破放下,回归自心呢?第一种情况,世人皆迷于五欲六尘之中,于纷繁的世相中不辨方向,是以不得解脱。第二种情况,虽读佛家经典,皆因不能深信而不能了悟,是以不能明心见性。祖师大德云:"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于佛法中明师的指引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2.
《收藏界》2007,(9)
砚是中国人独有的书写工具,乃"文房四宝"之一,是古代文人雅士的案头必备之物,我国使用石砚的历史已有六七千年之久。砚的鉴赏与收藏,历代相传。香港沐文堂数十年来致力于中国文物的收藏与研究,收藏古砚达一百余方,其中不乏精品。本刊将按所藏古砚的年代分数期予以介绍,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古玩,作为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拥有深厚的内在和不菲的价值。在中国历史上,古玩收藏与交易经历了两个阶段:从早期传统文人和古玩爱好者因个人喜好而收藏,到如今投资者将古玩交易作为投资手段而收藏,中国的古玩市场渐渐呈现出文化传承、市场经济相融合的特征,正吸引更多的人进入古玩业,在丰富我国文化市场的同时,也促进了古玩交易市场的发展、完善和壮大。2007年,在已有几百年历史和声誉的潘家园,天雅古玩城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4.
高功 《收藏界》2012,(12):24-32
自古以来,收藏原本是一项追抚历史、怡养情操的文雅活动,但当前在"一切向钱看"世风的影响下,收藏却充满了"铜臭"、"诡秘"和"欺诈",利益的驱动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收藏热潮,几乎每个人都在关注收藏。拍卖会上动辄"亿元"的藏品,牵动着梦想"一夜致富"、企图"捡漏"的众多人的神经,许多人期望家里保存下来的古物件也能卖出"天价";更有不法之徒挖掘古墓、盗卖文物,大肆破坏地下和地上文物,使收藏远离了"人文的精神家园"。出席本届大会的台湾"清玩雅集"的收藏家,以及来自海内外的著名收藏家,他们的收藏理念、品味和操守,值得我们每一个收藏人借鉴和效仿;他们的演讲和发言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本刊除对本届论坛全面报道外,将分期刊登《大会论文集》《大会采访录》《大会演讲录》中的部分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匡时 《收藏》2012,(19):155
由北京匡时拍卖公司和雅昌艺术网联合主办的"收藏寻城记"中国收藏地理发现之旅,潮流与传统——中国收藏地理文化论坛于2012年7月22日启程,历时一个多月,先后走过成都、长沙、武汉、厦门、广州、上海,9月10日来到第八站——西安,活动于当天下午3点准时开始。"收藏寻城记"之"潮流与传统——中国收藏地理文化论坛·西安站"由北京匡时、雅昌艺术网联合主办,看历史、第一财经、腾讯网、搜狐网、和讯网、凤凰  相似文献   

6.
王舒乙 《收藏》2013,(3):141-141
初识《收藏》杂志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还在上小学的我对中国古代文物充满浓厚的兴趣,因此开始了中国古代货币的收藏。中国古代货币悠远的历史、道丽的书法、繁多的形制,都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不断地想往更深的领域探索。收藏起步之初,我便遇到了阻碍。我生活在福建省一座新兴的工业小城,远没有中原地区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收藏资源,甚至连能够学习交流的人也没有几个。相反我的这种爱好还被许多人所不理解,  相似文献   

7.
王舒乙 《收藏》2013,(5):141
初识《收藏》杂志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还在上小学的我对中国古代文物充满浓厚的兴趣,因此开始了中国古代货币的收藏。中国古代货币悠远的历史、道丽的书法、繁多的形制,都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不断地想往更深的领域探索。收藏起步之初,我便遇到了阻碍。我生活在福建省一座新兴的工业小城,远没有中原地区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收藏资源,甚至连能够学习交流的人也没有几个。相反我的这种爱好还被许多人所不理解,他们  相似文献   

8.
陈康 《集邮博览》2016,(4):34-37
几十年来集邮交往的邮友中,有很多同我一样也兼集其他,其中最多的是邮币兼集,因为邮币历来不分家嘛。有不少人在集邮道路上因某种原因,弃邮转藏其他,更多的人不改初衷,一直兼集多项,自娱自乐,触类旁通。收藏是人类的一种"天性",是对历史的珍爱,对记忆的归纳。中国古代传统收藏从金石到骨董(古董),乃文人的雅趣,石痴米芾,赵李金石,项元汴"天籁阁"藏画之丰,足以使皇家收藏汗颜,皆被传为美谈。近来出土的西汉海昏侯刘贺墓中藏有东周铜器,可见刘贺也是个收藏家。收藏有多少品种,谁也说不清,做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宋瓷艺术收藏与研究领域活跃着一位年轻才俊,他就是北京"亿艺堂"堂主、收藏家吴一毅。这个当年"头脑一热"迷入古玩收藏行业的吴一毅,如今已是公认的"宋瓷通"了。从"宋瓷迷"到"宋瓷通",也仅仅是十年的时间。吴一毅是广东省珠海市人,1991年,他辞去了公职,下海经商,在上海,北京和广东等地开展进出口贸易业务。很快,他掘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桶金。在创业过程中,他结识到了一些高层次的文化界人士,也接触到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并深受影响,开始将自己的原始积累投放到古代艺术品收藏。  相似文献   

10.
《收藏界》2015,(3):16-17
当今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兴旺势头,是历史上所罕见的。这自然是由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国人生活富裕度的大幅提升所催生的,也与信息化的媒体和公司规模化炒作不无关系。尤其各种公司的大规模资金投入艺术品市场,加上各个阶层的人怀着各种动机和目的,介入艺术品收藏市场。有人纯粹是出于个人爱好,为收藏而收藏;有人是想通过艺术品收藏,使艺术品能得到保护和文化传承;有的艺术家为了通过收藏艺术品的过程,品赏艺术品的  相似文献   

11.
《收藏》2012,(12):12
众所周知中国人发明了造纸和印刷术,以"8世纪至21世纪中国的版画意象"(The Printed Image in China,8th一21stCentury)为题的展览集中展出了大英博物馆收藏约136件中国版画作品,这也是在亚洲之外最全面并最好的收藏之一。该展  相似文献   

12.
《收藏》2012,(20):101
作为主办方,《收藏》杂志社社长、"2012西洋古董·艺术品博览会"总策划杨敏在接受各方媒体采访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通过努力,我们正在迎来一个全新的收藏时代,审美和生活将是这个时代的主流——中国经济的发展,使得走出国门的中国人有更多机会认识世界,从经济到文化,有能力了解国外艺术和文化。视野扩大之后的中国人有能力欣赏西洋古董艺术品,也有能力消费和收藏世界顶级艺术品,西洋古董艺术也开始全新历程。设立西洋古董艺术品博览会的目的之一就在于搭建一个连接西方古董商和中国消费者的平台,满足国内市场对于  相似文献   

13.
龙星 《集邮博览》2014,(9):83-83
正"中国古代青铜器享有盛誉,并非以数量取胜,关键在于它的质量……"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青铜器研究专家张翀在详解中国青铜器的特点与魅力。8月8日,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第三组)面市,同日,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品鉴会在京举行。为深入解读中国青铜文化在世界文化历史中的重要地位,阐释青铜器金银币的美学理念,宣传青铜器金银币的收藏与投资价值,中国金币总公司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深圳国宝造币有限公司、上海造币有限公司及艺术品收藏  相似文献   

14.
水月相忘     
《收藏》2020,(3)
正昔人概括黄龙宗,以"触目菩提""水月相忘"为特质。触目菩提,即所见皆为智慧,但获取这种智慧,需要修行者的领悟。这种领悟具有相当的难度。禅宗讲不立文字,以心相印。触目菩提告诉你,佛法精髓的心印无处不在,所见皆是,如水的碧天和天上的月亮都是。那看见碧天和月亮,就算领悟心印了吗?不算,你还要有"水月相忘"的境界。水月相忘的意义,《五灯会元》  相似文献   

15.
古陶瓷收藏热方兴未艾中国是陶瓷大国,英语“中国”就与“瓷器”同意。古陶瓷民间收藏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研究著述十分丰富,大收藏家不胜枚举。当代中国民间古陶瓷收藏活动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各地古玩市场上的古陶瓷品种繁多,常使人良莠难辨;古陶瓷收藏的专著和文章大量涌现,各种鉴定培训活动层出不穷;民间建立的陶瓷藏馆不断增多,有些已  相似文献   

16.
其一,莲乃联也,荷乃和也。周敦颐提出的“理学”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并继承了南朝傅大士的“三教合一”传统。请看他一身奇异之相:头戴道冠,即道学为首;身穿僧服,是佛法为心;脚着儒履,乃儒行为基。  相似文献   

17.
孔网小编 《收藏》2012,(19):100-103
木版古籍的收藏和研究在近年逐渐升温,而用于印刷的母版也越来越引人注目。雕版印刷的发展一方面是文化传播方式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体现着一个时代经济和精神上的实力,而中国的文化也正蕴涵其中。被誉为中国书版收藏第一人的姜寻先生多年来正是从对中国文化的这种理解出发,用自己的力量收集版片,并将它们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可以分享。下面我们撷取对姜先生网络访谈的精华,听听他对雕版博物馆、古代的雕版印刷以及古籍善本的一些独到见解。2009年,姜寻与国家图书馆合作,在文津街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院内创办公益性博物馆——文津雕版博物馆,展出个人收藏的雕版。博物馆内特设内府琳琅、释迦语言、铁线丹青、聚珍萃锦、雕椠精华等展区,以分类与历史编年的形式,梳理中国古代书籍雕版的脉络。  相似文献   

18.
《收藏》2016,(9)
正放眼中国历史,瓷片从未像现在这样备受青睐。作为一种独特的古文化资源,散落在全国市场的丰富瓷片历练出一大批实战派藏家,同时也在很多方面弥补了研究领域的缺失。然而,今天的瓷片市场也回响着另一个话题,那就是,瓷片收藏的兴起源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热潮,当这一热潮成为历史,瓷片收藏也会随之冷却吗?属于瓷片的黄金时代"如今,随着全国城市建设接近尾声,瓷片大规模出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即使零星出土,真正有价值的好瓷片也是凤毛麟角,瓷片收藏的黄金期基本上已经落幕。  相似文献   

19.
《收藏》2012,(13):21
中国珐琅艺术大师张同禄、熊建军联袂巨作在2012年中国龙年吉祥到来之际,以北京荣会艺术中心为桥梁,"中国景泰蓝第一人"张同禄、中国景德镇珐琅彩瓷传承人熊建军首次合作,奉献崭新艺术成就:"吉祥中国"富贵珐琅尊,在当代工艺美术界产生巨大轰动,开创辉煌历史。600余年沉浮,依旧是顶级工艺珍品的象征中国珐琅技艺的两位代表大师克服重重困难,历时两年,将铜胎珐琅与瓷胎珐琅首度巧妙结合。一件"吉祥中国"的完成需近200道工序,费时200个小时以上,成就收藏巅峰。  相似文献   

20.
杨才玉 《收藏》2008,(12):36-39
民间收藏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中国大地上涌现的最为壮观的群众性文化现象之一。回顾这段历史,我作为其中的一名参与者、见证者,同时以一本刊物——《收藏》杂志,两个组织——中共陕西省委机关职工集邮协会和陕西省收藏家协会(都曾担任会长),为这场波澜壮阔的民间收藏热潮推波助澜的人,自然生出颇多的感慨,也有些许欣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