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上清     
紫砂始于宋,兴于明,风雨沧桑,尔来八百年。紫砂陶刻源于落款,是陶器最基本的装饰手法。当今宜兴,从事紫砂陶刻者不少,庸手居多,高手无几。陶刻之道,非是简单的持刀刻画,所谓"功夫在诗外",表现的是艺人综合的艺术修养,字壶须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匠人之作,或循规蹈矩,或嚣张跋扈,全然不顾作品的整体精神,俗不可忍。不知诗词曲赋之美,尽在言简意赅之中也。  相似文献   

2.
收藏紫砂壶首先应学会鉴赏,紫砂壶的审美主要体现在它质朴高雅的容姿及其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近代艺人的作品,有着特殊经历,是在大浪淘沙中精选出来的,保存至今的数量不多,其中名家名作更是寥寥无几。其砂质大多是黄龙山紫砂土,砂质纯净,做工精细,造型古朴大方,体现了陶艺所蕴含的本质美。功能上强调实用性和使用上的舒适性,成型手法技术娴熟,装饰手法以陶刻为主,多为陶刻名家所为,气韵刀法皆  相似文献   

3.
品味是一种味觉的沉淀,而品位是一种境界的体验。品味奠定了品位,品位承载了历史,品位升华了紫砂陶刻文化。紫砂壶是陶刻的载体,同时陶刻又是壶的附属,两者相互依存、互为补充,才能相得益彰。作为一名出色的紫砂陶艺设计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陈富强的作品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紫砂材质特有紫砂泥质地细而不腻,泽而不耀,含而不露,古朴典雅的特色。身  相似文献   

4.
谭文诚 《收藏界》2011,(7):48-53
上世纪30年代,宜兴紫砂业掀起了制壶与陶刻的高潮。一些陶刻的名家高手们在紫砂茗壶上或书法或绘画,书画高雅刀法遒劲,山水人物法度严谨,茗壶名刻相得益彰,形成了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独特的民国紫砂艺术,增强了紫砂茗壶的艺术魅力,深得民国上层人士的青睐。"壶随字贵,字依壶传",故当时名家刻陶的工价要比制作茗壶的壶  相似文献   

5.
宜兴紫砂承载了八百年的岁月和艰辛,积淀了八百年的智慧和荣光。在宜兴陶都丁蜀镇,集结了一万多名做紫砂壶的艺人,其中不仅有世代传承的制壶人,还有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而慕名而来的全国乃至世界的紫砂爱好者更是络绎不绝。王亚平,这位江苏省工艺美术界名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光辉历程,近年以其方正系列陶艺作品,在陶都、在中国陶艺界确立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紫砂壶艺要发展,不能离开茗壶传统美学。离开传统一无是处,但过于执着传统、墨守成规、也难有大的作为,两者如何把握?关键取决于自己平时的学习和积累。"——这是青年陶艺家方陶的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7.
谭文诚 《收藏界》2012,(12):63-65
钟灵毓秀的江苏宜兴,以盛产紫砂壶闻名天下。数百年来,茗壶重器冠绝一世,大师巨匠独步千秋。宜兴紫砂茗壶是我们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陶中瑰宝。喜爱收藏使用紫砂壶的壶友都知道,紫砂壶是由壶体与壶盖两部分组成,两者和谐配合构成了一把既可实用把玩又可欣赏收藏的艺术整体。但有些  相似文献   

8.
《收藏》2012,(8):5
紫砂壶之美可归纳为造型美、材质美、实用美、工艺美、品位美五类。为历代文人雅士宝爱。今之紫砂壶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细货"既可用于饮茶,又可把玩,工艺美术大师所制之壶,更是收藏佳品,升值潜力甚大。当代紫砂大师所制之壶,拍场成交价几破千万元大关。本专题从对历代紫砂大师、历代紫砂名壶的介绍及对当代紫砂市场是的分析等多方面入手,为您多角度地诠释紫砂艺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陈茆生 《收藏界》2013,(7):53-56
宜兴紫砂壶,在明正德年间由金沙寺僧供春滥觞,而经万历时大彬完善,逐步向"文人壶"发展,至明末天启、崇祯年间已广受文人雅士的欢迎。能拥有一把名匠制作的紫砂壶,两三友朋把玩品茗,一人一壶,旋瀹旋饮,真是其乐无穷!当时有一把名匠制作的紫砂壶,先由一位知名文人收藏,后又割爱赠予一位锦衣卫将军。这位儒雅将军爱不释手,请人将壶图绘"肖像",并命之曰"陶宝";于是引来许多文人题诗赞咏,写下了许多首《陶宝肖像歌》,演绎了一出精彩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10.
壶艺与茶艺犹如篆刻与书法,在中国文化中如影随形。治印业当选田黄,制壶莫如紫砂。或许因为这个缘故,喜欢喝茶的我也喜欢收藏茶壶,尤其是谈曙君的紫砂壶。我收藏的谈曙君紫砂壶有大容量僧帽壶、龙头一捆竹壶、合苓壶、南瓜壶、大彬壶、大彬提梁壶、仿明洋壶、四方抽盖壶等等。把玩他的茶壶就像欣赏古代的文人画,温而不腻、淡而有味。大容量(3600毫升)僧帽壶,壶身以泥片手工镶接处线条刚劲有  相似文献   

11.
笔者收藏紫砂壶多年,尤其对蛋包壶这一壶型情有独钟。蛋包壶这一造型始于何时,无确切文字记载,我们见到的最早的传器是邵大亨蛋包壶。邵大亨是宜兴川埠上袁村著名壶艺人,清高熙《茗壶说》载:邵大亨所长,非一式而雅,善  相似文献   

12.
《收藏》2006,(3):195-195
周行春,字一仁,江苏宜兴人,著名紫砂装饰陶艺家,自幼痴迷紫砂,本着“人善为本,仁爱一生”的信条创建“一仁轩”陶艺工作室,专业从事陶刻、泥绘、镶金等装饰艺术,尤擅长紫砂茗壶的镶金工艺,  相似文献   

13.
《收藏》2008,(2):183-183
明初由饮茶而兴盛起来的紫砂文化,从一开始便由共发展的三条轨迹而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一、作为优秀茶具品种,紫砂壶伴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紫砂文化。二、紫砂发展历史是历代的工匠与艺人在紫砂造型工艺和装饰手法上精益求精,不断完善的过程。三、历代文人出于个人喜好,指导工匠开发适于文人使用的新壶款,或题诗作画,  相似文献   

14.
蒋春音,艺名佳依,中青年紫砂艺术家、江苏省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助理工艺师。1982年生于具有五千多年陶文化历史的江苏宜兴丁蜀古镇蜀麓脚下,祖上世袭承陶,是明代制壶高手闵鲁生壶艺传人,师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何道洪,受家训文脉较早从事紫砂壶艺的设计与制作,自幼喜书画、好设计,尤擅艺术作品的创新,既尊重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紫砂壶艺作品在现实基础之上求变。其作品清新隽秀、自然飘逸,注重紫砂壶器型的点线合一设计理念,形成个人风格。  相似文献   

15.
谭文诚 《收藏界》2015,(2):62-69
江苏宜兴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其特产紫砂壶造型丰富,技艺奇绝,集诗书画印为一体,兼实用与审美为一身,是世界陶苑的一支奇葩。上世纪的1949年初,经过八年的抗战与三年的内战,宜兴城内外破坏严重,紫砂产量锐减,制壶艺人只剩二十多人,紫砂壶艺人陷入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绝境。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10月,以裴石民、吴云根、朱可心、施福生、邵陆大、范正根、范祖  相似文献   

16.
夏汶  中健 《收藏》2009,(8):206-206
[艺术品介绍]“神来之品,天作之合”紫砂壶,向为传世珍品,历代文人雅士、达官显贵为之痴狂。吕氏阴阳太极“大师紫砂壶”含两把壶,以吕氏家藏陈腐30年的极品紫砂泥,经“吕派壶艺”天工细制。  相似文献   

17.
紫砂壶始于宋,发展于明清。在紫砂壶的发展历程中,从原来以实用为主的"素面素心"到许多文人雅士喜欢在紫砂壶题铭刻画并参与壶型设计的"曼生壶"之外,又出现了加彩挂釉的紫砂壶。加彩挂釉的紫砂壶其装饰以传统风格为主,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画以山水、花鸟、人物、博古图案为主,尤以梅、兰、竹、菊为胜。将书法、诗词、绘画集中在紫砂器上,使之与紫砂艺术完美结合,相  相似文献   

18.
《收藏界》2009,(2)
紫砂壶艺的希望是传承与创新,五千余年陶文化绵延至今,传统文化艺术宜兴紫砂陶艺不断在单一的传统壶艺方向发生着质的变化,一些学院派的中青年陶艺家向往着一种尝试和跳跃,他们尊重传承又不拘泥于传统,注重设计求创新是这些年轻壶艺工作者内心的向往与追求。2008年11月10日来自江苏宜兴丁蜀镇中国陶都陶瓷城"陶都风紫砂会所"的蒋春音走进《现代快报》江苏都市网直播室与喜爱紫砂艺术的朋友零距离对话"当代壶艺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9.
季江生 《收藏界》2010,(7):66-68
收藏紫砂壶,首先要了解壶的制作工艺和紫砂发展史。一般应从年代、泥料和艺术三方面考虑,方能收藏到上品的紫砂壶。年代是指老壶与新壶的区别,一般讲老壶历经数十年乃至上百年使用传承,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也是研究紫砂发展史的实物佐证。同时存世日久、表面形成的自然包浆更便于赏玩,因而同样条件下老壶价值高于新壶。泥料是指做壶的材料,宜兴紫砂分紫泥、朱泥和绿泥,烧成后三种原色分别为紫色、红色和米黄色。由于泥料配比、窑烧温度上的差异,出窑后器物颜色相差很大,紫有深浅、红有浓淡、黄有强弱,这就使紫砂壶颜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艺术是指制壶人的水平高低,是衡量紫砂优劣的主要标准,依上面三点,下面将笔者家藏的几把紫砂壶分别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姚悦 《收藏》2009,(10):68-68
一具品质拔俗的紫砂佳器的诞生,首先取决于制壶艺人对紫砂器审美标准的感悟。对于普通百姓来讲,能拥有一把美观实用的紫砂壶吃茶就足够了,并无太多的品质讲究。但一把看似普通的实用紫砂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