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当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戏曲艺术面临着危机和挑战。京剧“申遗”成功,让我们重新审视新时期戏曲生存和传播问题。文章从戏曲与影视结合、与互联网结合等角度,进行了思索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东方卫视的“非常有戏”节目采用真人秀的形式邀请各界名人来登台唱戏,为戏曲文化的大众传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节目通过参与明星们的亲身演绎将离大众生活比较远的戏曲通俗化,既发挥了节目应有的娱乐性,也为娱乐注入了相对深厚的文化营养,达到了戏曲文化传播的目的。同时还成功地在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间找到了一个雅俗共赏的结合点,为大众文化的良性发展开辟了一条值得借鉴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3.
中国戏曲作为大众文化传播途径,是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戏剧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戏曲展示了人世的兴衰,但自身也难逃兴衰史的厄运。多元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繁荣,使戏曲发展“危机”四伏。本文以戏曲兴衰发展轨迹为主线,分析了“危机”产生的根源及应对危机的策略,对戏曲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和希望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这必将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戏曲学院作为党领导下建立的第一所戏曲专业院校,通过戏曲高级人才的培养、戏曲艺术理论的研究和戏曲文化的传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更应该自觉地承担起传承弘扬戏曲文化的历史使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滁州学院学报》2021,(6):41-44
中国传统戏曲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和人生理想,曾在跨文化交流上起到重要的文化桥梁作用,也从侧面反映了国家文化软实力。戏曲海外出版和传播经历过辉煌和低谷,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通过对戏曲在海外出版的分析发现戏曲在提升国家软实力方面的优势和瓶颈,并针对戏曲艺术与新技术新传媒的结合,为焕发戏曲艺术的活力,让戏曲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6.
地方戏曲是一种根植于农村、发展于农村的文化样式。地方戏曲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对于优秀文化传播、农民文化娱乐、地方文化传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建设地方戏曲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认识不到位,相关体制不完善,地方戏曲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问题多多。为此,地方政府应加强对戏曲演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监管,使戏曲能够有充足的展示空间和平台;进行管理改革,实行政府买单企业演出的服务新模式;注重地方戏曲人才的培养和地方戏曲内容与形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年,革命党人政治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使清王朝赖以维持统治的封建专制文化体系受到强烈冲击,新旧势力之间的分野越来越严重。在清末社会危机总爆发前夕,革命政治文化迅速传播和扩展,用革命和排满的办法来解决中国问题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革命党人政治文化的传播时变革政治体系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华夏几千年的历程里,我们的祖先在生活、劳动中创造了艺术的结晶——戏曲。我国的传统戏剧,就是我们所讲的戏曲,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而危机的突出表现为缺少青少年观众的喜爱和参与。由于青少年观众的匮乏,也制约了戏曲文化的发展。中学生的戏曲学习,可结合中国历史学习的知识。如果学生历史学习得好,也容易对学习戏剧产生兴趣。因为戏剧特别是国粹京剧中的传统戏,有很多为典型的历史故事,是由历史原型编剧而来的。  相似文献   

9.
提及我国的戏曲艺术,它是中华民族独树一帜的艺术种类,是灿烂的黄河文化的象征,作为华夏子孙,黄河儿女,没有理由不去了解它、认识它、弘扬它。近些年,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教育。在电视、电影、广播等等现代传播工具中,我们也能看到越来越多的优美的地方戏音乐唱腔。这对于开展戏曲音乐教育、推动  相似文献   

10.
由于朱元璋的文化高压政策和经义的话语霸权,戏曲在明初处于边缘化的境地,戏曲创作也出现了严重危机。明代众多的知识分子为提升戏曲的话语地位,在采取种种行之有效的宣传策略的同时,也以积极的姿态从事戏曲的创作与传播,使得作为边缘文体的戏曲逐步向中心文体发展演进。但由于旧有的文体尊卑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和戏曲自身的文体特征,及其所依托的文化语境决定它最终只能作为非主流文体中的主流话语形式而存在,尚不能从根本上撼动以诗文为主导的传统文学格局。  相似文献   

11.
欧洲歌剧自诞生以来,影响着世界歌剧的发展,作为起步较晚的中国歌剧,在借鉴与吸取欧洲传统歌剧经验的基础上,歌剧创作者们不断丰富着我国歌剧的艺术形式,将更多的中国风格与民族元素融入了歌剧的创作当中,力图追求欧洲传统歌剧与我国歌剧的完美融合。随着时间的流逝,歌剧题材的选择与音乐的创作也开始注重时代性的体现,流行元素越来越多地被用在歌剧创作中,但是与传统的经典歌剧相比,新歌剧还需要时间的考验,歌剧发展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中国歌剧创作还需要更多人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戏曲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戏曲角色也在同时发展。戏曲角色在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后,最后在明清时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各个演员行当都有了自己的演出特点,为中国戏曲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美声唱法"早已传入中国并已开花结果,但多年以来中国的民族歌剧体系却一直未能建立起来,这是个重大缺憾。因此研究建议采用"移植法"和"嫁接法"来解决创建中国民族歌剧体系的问题。"移植法"是引进欧美歌剧,把欧美歌剧逐渐中国化,"嫁接法"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逐步欧美化,是从中国戏曲里"中心开花"式地嫁接出中国民族歌剧体系来。  相似文献   

14.
上古黄帝蚩尤之战,是文明起源的表征。从此,军事成为生活的重要事项,祭祀仪式或生活行为有了对战斗行为的模仿,金文之"戏""剧"二字正是其写意象形的符号。同时,黄帝创制傩仪,战神蚩尤成了除疫逐鬼的开路先锋。上古戏剧由此发生。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末,电影进入中国时面临独霸中国娱乐市场的传统戏曲的威胁和考验。为能更好地被中国大众所接受,电影选择了讨好戏曲的发展方式,表现为中国电影对戏曲内在意蕴的借鉴,逐步形成中庸思想、新奇的故事情节、线性叙事结构、写意性特征,呈现出独具中国特色、中国艺术魅力和中国烙印的电影形态。  相似文献   

16.
揭示戏曲日趋衰弱的原因,探讨振兴戏曲的途径,认为,戏曲的根本出路在于回归民间。具体的做法是:彻底改变目前的剧团体制,由普通大众决定剧目与演员的优劣,要多演反映现实生活、吻合人民大众思想与审美趣味的剧目,内容上要具有传奇性与故事性,等等。  相似文献   

17.
我国戏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从肇始到现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目前,由于戏曲的不景气与我国教育体制上的缺陷,其生源与培养质量迅速下降,已不能为戏曲振兴事业服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把好招生关,宁缺勿滥;遴选具有较高戏曲艺术素养的人员做导师;积极探索与戏曲院团联合培养研究生之路;坚持论文选题要和戏曲实践相结合等。  相似文献   

18.
戏曲曲文的注释是20世纪戏曲史料整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是20世纪戏曲文献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戏曲史研究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因其涉及到曲谱、曲律、大量的俗语、俗字、戏曲专门术语等因素,我国的戏曲注释学依旧处于不断地发展与完善阶段。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戏曲器乐曲牌[夜深沉]是由昆曲声乐曲牌[风吹荷叶煞]变化发展而来,作为戏曲器乐曲牌的代表作品,[夜深沉]所反映的不仅是声乐曲牌与器乐曲牌的渊源关系.更昭示出中国传统戏曲音乐“一曲多用,一曲多变”这一特有的创变规律。  相似文献   

20.
主要介绍傩戏的产生及发展过程,并将其与中国其它戏曲作对比,从中找出二者之异同。进而指出傩戏在当代社会应加以保护,让其独特魅力发挥出来,造福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