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虹 《世界文化》2023,(2):49-52
<正>曾经有一次在伦敦,因为时差的原因我起了个大早,不到7点钟就跑进一家咖啡馆。正在做咖啡的姑娘听到门响,扭头对我莞尔一笑。我注意到吧台隔板上写着“No Coffee, No Smile”(“没有咖啡,没有微笑”),还贴着两幅涂鸦,画的是爱因斯坦在喝咖啡前后的困顿与兴奋,那一幕让我对伦敦记忆深刻……从第一次到北京国贸的星巴克喝咖啡,到二十几年间在世界各地旅行,“去咖啡馆”似乎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郝岚 《世界文化》2005,(2):36-37
伦敦是什么样子的?是白金汉宫的堂皇,大英博物馆的神圣,或如女王的脸——严肃中带着一丝凛然,也许还是狄更斯笔下伦敦东区的污浊和黑暗,抑或是所有老牌大都市的肮脏和凌乱,以及伦敦特有的工业革命的遗存——烟尘熏黑的建筑物?当然还有多雨的阴滞和沉闷。所有这些都是我在抵达伦敦前心中所做的选择项,唯独缺了阳光明媚的伦敦,轻松自在,活色生香的伦敦。然而,在泰晤士南岸,我心中无数次上演的黑白默片,终于添上了声色。  相似文献   

3.
不速之客     
英国的秋天总是多雨:蒙蒙细雨中,草地格外碧绿,树木分外葱郁:比起北京的秋高气爽,这里似乎更多一些清新滋润,给人另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一在伦敦住久了,也染上一些英国人的习惯,比如喜欢节假日到公园散步,看看满眼的绿色,而秋天的伦敦散步,比起平时又多了一项趣味——捡栗子。  相似文献   

4.
張信剛 《中国文化》2006,(1):116-121
今年春节过後,我到印度德里大学作学术访问。这是我第三次到印度。第一次是1963年,带着一片无知去蜻蜒点水。第二次是2001年,应印度文化交流理事会之邀,带着一腔热隋去走马观花。这次在新德里一个月,接触到不少人,也体验了一下印度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罗朗 《世界文化》2023,(5):50-53
<正>巴黎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城市,优雅和浪漫的代名词,无以伦比的世界艺术中心。从伦敦到巴黎,仿佛由阴转晴,一扫心头之雾霾。从伦敦到巴黎的欧洲之星,穿越英法海底隧道,三个半小时即可抵达巴黎北站。从巴黎北站开始感受法语的魅力,站台上的标识和巨大字幕信息,提示我必须复习法语。最重要的两个单词:Pardon,merci,常常挂在嘴边,  相似文献   

6.
救火     
有一次,高尔基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出了书箱。因为抢救书籍,他几乎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相似文献   

7.
这里曾经是一片无边的绿色,成吉思汗的骏马悄悄地停住.大汗也赞叹这迷人的景色;这里曾经也是一片无边的荒漠,风沙让心灵受尽了折磨;这里如今汗水染绿了沙漠,感动了上帝,送来了春雨……回来了,回来了!这片久违的鄂尔多斯的绿色……《绿色·鄂尔多斯》,是一首绿色的赞歌,绿色的祝愿。晚会以民族歌舞形式,充分体现鄂尔多斯绿色生态、绿色人文、绿色经济,展现鄂尔多斯天地人和、蒸蒸日上的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8.
在一片绿色的欢腾海洋中,2008北京“爱尔兰周”在王府井步行街开幕。  相似文献   

9.
感受奥地利     
一到奥地利,当地朋友介绍说,这个国家人口不到800万,而每年来的各国游客却高达2000万人,人均旅游创汇收入列世界前茅。于是,我一直在琢磨:奥地利为什么如此吸引人?它的魅力究竟在什么地方?一周时间,走了半个奥地利,我终于明白了,原来是文化的魅力。绿土地诱人当飞机在维也纳上空开始下降,从机窗向下俯瞰,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奥地利完全是一片绿色。那墨绿色的是森林,那淡绿色的是田野……这绿色太诱人了。绿色是大自然的象征。在绿色大地上旅游,给人以清新、平静和温馨的感觉,奥地利的森林覆盖率为其国土面积的22-…  相似文献   

10.
薛伟意象     
薛伟意象杜禅来访初的诧异音乐家评论薛伟的演秦;“如出浴的太阳一样辉煌”。走近薛伟.就是走进一片明丽的艺术境地。年初,薛伟从万里迢迢的伦敦飞回故乡郑州探亲。采访之前,无形中在心理上产生一种障碍,唯恐面对面时,见到一种拒人以千里之外的冰冷,抑或是一种高高...  相似文献   

11.
瘟疫过去之后,伦敦变得安全些了,弥尔顿搬回了城里。但不久,大火又袭击了这座都市:1.3万幢房屋、全城2/3的地方化为灰烬,人们生计维艰,一片凄凉。在这两次大灾难中,弥尔顿全靠拼命写作来慰藉他那颗孤寂的心。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复乐园》和《力士参孙》,对《失  相似文献   

12.
康军 《世界文化》2023,(1):48-51
<正>书店往事从伦敦乘坐“欧洲之星”号快速列车几个小时就抵达巴黎。在去往巴黎圣母院的塞纳河桥边,就是闻名遐迩的莎士比亚书店。十几年前我第一次到访巴黎,刚刚参观完圣母院的我无意间向导游问起,这附近可有一家叫作莎士比亚的书店?那位台湾女博士导游高兴地指向车后说:“下坡几步就是,您可以去看看,给您五分钟!”我听罢拉起女儿就跑了出去。  相似文献   

13.
爱尔兰断忆     
蓬生 《世界文化》2007,(2):35-37
我曾常驻伦敦,因为公事,爱尔兰去过多次。从伦敦到爱尔兰非常方便,每天飞往都柏林的航班多得很。仅仅50分钟的航程,而且作为国内航班处理,不要签证,不填表格,不需办理任何海关手续,顺当极了。尽管是两个国家,但感觉上好像没有出国似的。  相似文献   

14.
从三藩市驱车北行,过金门大桥上37号高速公路东行,约1个小时便抵达索诺马县城,这是加州一个颇具历史意义的地方——美国独立前墨西哥人统治时的首府。索诺马县城距杰克·伦敦故居约15公里,经过索诺马山的一个缓坡,便到了杰克·伦敦故居——杰克·伦敦纪念博物馆。这里林木葱郁,流水潺潺,十分幽静。杰克·伦敦说:“我之所以来到这里,是我厌倦了城市生活。我要在这块美丽而原始的土地上定居。”自然,由于这里“幽深的峡谷,茂密的森林和终年不断的泉水溪流”,深深地吸引了他:“我需要的,是在乡间有一幽静处写作;在自然中生活并得到我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15.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深棕色的小熊,穿过浓密的绿色森林,它东张西望地站在了这里。眼前是一条宽阔的河流,它走到岸边稍作停留,想看看以后是否可以来这里作一次芬芳的沐浴。一个孩子呼唤着它:“嘿,小熊!这条河叫施普雷,虽然现在还很偏僻,但是给人和动物提供了许多场地!”河流深邃、河水清澈,小熊觉得这儿的一切再好不过。它告诉自己:“我再也不会离开这片美丽的土地!”它立刻找到一个洞穴,在寒冷的冬天里,把它布置得像温暖又干爽的家里。一个渔人经过这里,也找到了自己的落脚地,就在小熊筑窝的河岸旁边,他觉得这里真是美妙无比。望着五彩缤纷的原野、大森林和绿草地,还有那宽阔的施普雷和快乐的动物,他就知道:“我也要留在这里!”渔人盖了一座小房子,从此不再搬离。他告诉所有的人说:是熊帮他找到了这里。这里成了一座大城市,没有什么地方能与之相比。美丽绿色中房屋的海洋,一眼就能将它认出:我的柏林!柏林,经历了多少艰难困逆,你依然坚强不屈;城徽上的熊在护卫着你,我的柏林,我爱你!这是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人们知道,熊是德国首都柏林的标志,可以说,熊与柏林密不可分。柏林与熊有关的历史已有700多年;在各种文件、印章、市(州)徽和旗帜上,熊是尊严的象征...  相似文献   

16.
第一次看电视剧时我还在上小学。那时候还有那南斯拉夫、南斯拉夫那边还有一位保卫萨热窝的“瓦尔特”大叔,这部电视剧就是这位“瓦尔特”大叔主演的战争片。第二天,同学们纷纷议论起这部电视剧。  相似文献   

17.
刘善龄 《寻根》2001,(6):81-83
过节讲究的是一种氛围,离开了那种氛围,也就没有了过节的味儿。圣诞节是西洋人的节,19世纪后半叶出使外洋的清朝官吏,未必是最早在海外过圣诞的中国人,但他们却用字保存了中国人对圣诞的第一印象。张德彝第一次体验圣诞味儿是在伦敦,那是大清同治七年十一月十一日,也就是西历的1868年12月24日。同馆出身的年轻翻译官,在那天的日记里写伦敦“天主、耶稣两教之礼拜堂皆燃灯列座,夜半奏乐颂经,声闻数十里”,写圣诞夜伦敦的街道是“各铺关闭,男女着新衣,昼夜街游”,写圣诞树  相似文献   

18.
刘愚 《世界文化》2002,(5):34-35
2001年夏,我同妻、女儿、女婿一行四人,驱车自伦敦向西北180公里的斯特拉福小镇进发。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春節過後,我到印度德里大學作學術訪 問。這是我第三次到印度。第一次是1963年,帶着一片無知去蜻蜓點水。第二次是2001年,應印度文  相似文献   

20.
伍尔夫笔下的伦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艳丽 《世界文化》2010,(11):40-42
“伦敦本身永远吸引我、刺激我,无需任何麻烦,只需挪动双腿就能给我提供剧本或故事或诗歌素材……独自漫步在伦敦就是最好的休息。”如同都柏林对干詹姆斯·乔伊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