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这一新的理念的确立,引导我们走出语文教学死啃书本的误区,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语文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身边就有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这一新理念的确立,引导我们走出语文教学死啃书本的误区,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文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身边就有语文。  相似文献   

3.
李娟 《课外阅读》2011,(8):267-267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途径也是语文实践。”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学生的生活作为大课堂,为学生开辟一片广阔的天地,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4.
王青青 《小学生》2010,(3):19-19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这一新的理念的确立,引导我们走出语文教学死啃书本的误区,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语文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身边就有语文。  相似文献   

5.
在倡导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精神的指引下,培养学生适当的对话能力,是实现学生与环境、教材、学生、教师多向互动的桥梁。受传统作文教学观念的影响,过去我们忽略了对学生这种对话能力的培养,自然也就削弱了学生作文的兴趣,扼杀了一些有创新灵感的作文。只有通过对话,才能冲破传统作文的束缚,给学生一块自由交流的空间,一方能倾吐真情的净土,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一、让学生与身边的环境对话,使他们在对话中感受到作文的乐趣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作文教学应有机地与学生的生活环境联系起来。所以,教师要从生活环境入手,引导、鼓…  相似文献   

6.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有生活.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舞台.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如何将学校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使学生个体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这是中职语文教育者义不容辞的使命.我们要努力将教学活动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整个空间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学好语文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只有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开放而充满生机。苏教版国标本语文教材在三、四年级的单元练习中,别具匠心地设计了“处处留心”这一板块,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留心自己身边的语文学习。  相似文献   

8.
生活即教育,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这说明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还可以优化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作为教师,要关注生活,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去认识、体验和感悟。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生活,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源泉,为学生搭…  相似文献   

9.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广泛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构建开放的语文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进而培养其语文思维。  相似文献   

10.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学的目标之一,语文教学更是如此,生活处处是语文,这就要求在语文课堂上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真正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1.
刘丹 《承德师专学报》2011,31(1):108-109
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有语文,你会发现,其实语文就在我们身边。新闻、广告、书信、流行歌曲、网络、招牌等等,语文无处不在。广阔的现实生活就是语文教学资源也是语文教育的最大金矿,我们要通过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2.
正一、前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语文的教育特点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然而,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知识与生活脱节,只知死记知识而不会"活化"运用。语文与生活的距离究竟有多远?怎样还原"生活中的语文"与"语文中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个性化的解读又是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进,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方法、积累经验。按照新课程的标准,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它体现了学生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是我们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的。  相似文献   

14.
石明辉 《时代教育》2009,(5):156-156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在实践中小学生习作是一大难点.针对这一教学难点,笔者在教学中从内容入手,让学生有话可写.  相似文献   

15.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学习语文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要充分利用显示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作业,正是把学生引向家庭、引向生活、引向社会的有效通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并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语文实践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应努力创设平台,让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生活积累,尽可能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理解课文,  相似文献   

18.
在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精神指引下,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是实现学生与环境、教材、学生、教师多向互动的桥梁。受传统作文教学观念的影响,过去教师忽略了学生这种对话能力的培养,自然也就削弱了学生作文的兴趣,扼杀了一些有创新灵感的作文。对话,冲破了传统作文的束缚,给学生带来一个自由交流的空间,一方能倾吐真情的净土,一片灿烂的天空。一、实现与身边的环境对话,体现对话的敏锐性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作文教学就自然而然地与学生的生活环境联系起来。所以,教师要从生活环境入手,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地与环境对话,让学生在…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就是引导学生生动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促进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在具体的语言教学中,就是要充分激活学生的身心,不断生成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进而完善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文本语言成为学生生命活动中充满活力的心灵元素.  相似文献   

20.
正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语文课堂中有效的生活体验,能在文本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能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培养其实践能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教学省时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