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林家骊教授《谢铎及茶陵诗派》是系统研究谢铎与茶陵诗派的新著,其书在挖掘谢铎与明朝诗歌流变,阐明谢铎在茶陵诗派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可以归纳为四大特点:一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促使茶陵诗派研究益趋深化;二是以文献整理与文学批评相结合,材料丰富新颖,立论坚实可靠;三是研究视角独到,把谢铎放在明朝中前期历史背景中作纵深而系统的考察;四是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理论视野广阔。  相似文献   

2.
魏玉龙 《文教资料》2008,(32):12-13
林家骊先生用长期的时间对谢铎和茶陵诗派潜心研究,撰写了<谢铎及茶陵诗派>一书,于2008年由中华书局付梓出版.本文对该书从四个方面作了评述.认为林先生的这部著述构架完整,体系俨然.是对谢铎研究的最有系统化而富有新意的学术著作.体现了林先生学识之渊博、见解之独到、功力之深厚、考证之严谨.  相似文献   

3.
谢铎是“茶陵诗派”的重要作家,由于生平经历的不同,他的诗歌创作呈现出和李东阳等人不同的风貌,不但破除了台阁体诗风,开始向复古方向转化,而且开拓了众多主题,其中既涉及到他对民生疾苦、国家朝政的关注,又流露出忧谗畏讥退隐避祸之心,并表现了作家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歌颂赞美之情以及对亲情友情的重视等等,此外还有一系列咏史诗,都体现出诗歌主题的创新倾向。  相似文献   

4.
李东阳     
《语文教学之友》2021,(2):I0001-I0001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广茶陵(今湖南茶陵),明代政治家、文学家。开创茶陵诗派,对当时文坛有重要影响,沈德潜在《明诗别裁》中评价:"永乐以后诗,茶陵起而振之,如老鹤一鸣,喧啾俱废"。论诗侧重从文学本身探讨诗歌的艺术审美特征,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声调节奏等法度的掌握。  相似文献   

5.
明成化时期君庸臣怠,朝政沉闷胶着,士人普遍具有隐逸心态。茶陵派与陈庄体山林诗派风靡当时并交流密切,正是以此为社会背景和心理基础。同时,两大诗派在隐逸的目的、境界以及文学旨趣上又有分别。  相似文献   

6.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茶陵人。明成化、弘治年间文学家,“茶陵诗派”盟主。其论诗专著《麓堂诗话》颇为后人推重。清鲍廷博《跋》云:“诗话一编,折衷议论,俱从阅历甘苦中来,非徒游掠光影娱弄墨而己。”除《诗话》外,李东阳诗文中亦有不少论诗意见。参照上面所述,我们大体可以窥见其论诗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7.
明代(一)明初诗派皆主唐音 明人好标榜以立门庭,故诗派繁猥,较两宋尤甚。要而言之,明初有江西派(此指刘崧所开之派,非宗山谷者),复有闽中十子;稍后有茶陵诗派,前后七子;明末有公安、竟陵两派,以迄明亡。其间主盟最久、声势最盛者则为前后七子。如以江西派为宋诗主流,则七子实为明诗总汇。七子承明初尊唐之风,倡言“诗必盛唐”,于宋诗则一概抹杀;至公安派  相似文献   

8.
石珤是明正德嘉靖年间的一位重臣,也是茶陵诗派的中坚.其诗歌关注百姓忧患,正视朝政得失,吟咏性情也发自由衷,虽形式上拟古色彩较重,但学唐之时也屡有佳作.散文创作不为空言,文笔省净,颇有雅趣,以游记体最为出色.  相似文献   

9.
云龙社考论     
云间、龙眠文人以其共同的诗学趣向联为云龙社,共同推动了明代第三次诗学复古高潮。各自又作为地方诗坛的主力,培育了桐城诗派与云间诗派、西陵诗派,对清初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茶陵派研究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初台阁体学向明中叶复古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过渡时期,而以李东阳为首的荼陵派在此期间担当了历史所赋予的重任,扮演了学史上不可或缺的角色。20世纪初以来,学术界对李东阳及荼陵派的研究由冷趋热,从李东阳生平及作版本,茶陵派组成成员,茶陵派学创作,茶陵派学理论,李东阳书法风格,茶陵派的影响及历史地位等方面对茶陵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刘勰《文心雕龙》文体论以立范运衡为目的,意在纠正当时文坛写作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为各类文体写作建立起基本的范式。它在真正自觉的意义上对众多文体进行了分类,并阐明其基本体制。《文心雕龙》的问世,标志着写作理论文化的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2.
苏词研究是近世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其中有关苏轼词集的编刻整理累计有二十余种。由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主编的《苏轼全集校注·苏轼词集校注》,在参考传世苏词各重要版本和近期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苏轼词集作校勘、注释、编年、集评、辨疑等文献整理工作,在各个领域均进行了新的探索。撮其要者,在以下三个方面最为突出,这就是:意象词旨的深微探析、编年本事的精细考订、词语注释的准确追寻。  相似文献   

13.
时间或纪年是历史资料的核心属性,对史实认知至关重要。然而,信息技术对时间元素的强势组织能力,却因时间数据标准的局限乏力于历史时期数据的处理。中国的历史纪年与西方迥异且情况复杂多变,更加剧了与通行时间数据标准融通的难度。于是,把中国历史纪年转为公元年数成为人们将其数字化的折衷处理方法,但信息失真度大、排序成本高、兼容及可移植性差等问题制约了产品的应用效果和发展潜力。以儒略日作为贯通中国历史纪年的基础数据形式,可以克服以上弊病,使信息技术有效服务历史认知,相关标准亟待制定。  相似文献   

14.
周恩来于1920年10月18日亲自编订的《南开校中作文》手稿本原件,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1998年2月,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有关部门先后出版了手稿本的影印本和影印线装本。2013年2月,在周恩来考入天津南开学校100周年之际,有关部门又在手稿本的基础上推出了《周恩来南开中学作文笺评》。由于周恩来亲自编订的手稿本《南开校中作文》,并未全部收入作者在天津南开学校的作文,因此以手稿本为蓝本编辑出版的《周恩来南开中学作文笺评》,未能反映周恩来在南开学校学习期间所写作文的全貌和水平,令人感到遗憾。加之手稿本大多未标明文章的写作时间,其编排顺序也需要重新考订。所以,有必要在手稿本的基础上,重新整理编辑周恩来在南开学校学习期间所写的作文,特别是考订篇目和写作时间,并进行必要的注释。  相似文献   

15.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追求圣道与禅风的统一,心学的发展与禅宗的影响紧密相连,禅宗的“心性论”、“顿悟说”与心学联系相当紧密。文章从王阳明的“诚意说”,“致良知说”,“四句教”三个方面论述了阳明心学对禅学的改造与吸收,展示了阳明圣道内圣而外王,出世而入世,逍遥而拯救的中国人生美学的精髓。  相似文献   

16.
唐枢年谱湮灭已久,重新整理他的年谱便具有时代意义。唐一庵学问博大,举凡心学、治政、地理、制度、兵法、海防、数学、音律、堪舆无所不究,而其"真心"学体系多得学术界好评。  相似文献   

17.
鲁竹 《台州学院学报》2009,31(2):54-57,82
浙西词人吴陈琰为“浙西前驱”曹溶的学生,于康熙二十年同淄川名宦唐梦赉相唱和,留下一百三十多首词,并与其他浙西词人有着广泛的交游。吴词境界阔大、慷慨俊爽,与其师曹溶一脉相承,却与典型的浙西词风迥不相侔。吴陈琰作词之时正是浙西词派发展壮大之际,他的创作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浙西词人从一个地理意义上的创作群体走向文学意义上的流派之经过。  相似文献   

18.
李希圣是晚清时"晚唐诗派"的代表,以诗歌神似李商隐而著称于近代诗坛;郑孝胥、陈三立同为"同光体"的代表诗人,而"同光体"是继"湖湘派"之后兴起的一个晚清诗坛的主流诗派。李希圣交游广泛,曾与郑孝胥、陈三立交往密切。因此考辨李希圣与郑孝胥、陈三立的交游情况,对廓清李希圣与近代诗坛的关系,以及了解其在近代诗坛的地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作为竟陵派的两大旗手,钟惺和谭元春在党争中的态度迥然有异,性格上的反差导致交往原则的不同是造成这一差异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促成了竟陵派幽深孤峭的文风。然而,随着政治危机的加剧,竟陵派无法避免重蹈公安派的覆辙,体现了东林党议对晚明文学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  相似文献   

20.
参照澳大利亚教育研究评议会《学校生活质量量表(QSLS)(中学版)》,结合中职生学校生活现状,编制《中职生学校生活质量评定量表》,对426名中职生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职生学校生活质量包含学校认同感、校园环境、自我认知、同伴关系、师生关系、成就感、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8个因子.利用新量表进一步对468名中职生进行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模型拟合度较好.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可以作为中职生学校生活质量评定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