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险峰 《传媒》2017,(8):18-20
传统媒体都在或主动或被动地打造新媒体,既输出了资金,也输出了人才和内容,还为新媒体迁移了受众,但到目前为止,能够反哺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并不多见。传统媒体打造新媒体不但要久久为功,让新媒体独立成长,形成影响力和变现能力,还要遵循传统媒体打造新媒体的基本路径:反向融合,反噬母体,反本溯源,返璞归真,反哺母体。  相似文献   

2.
葛梦园 《传媒》2021,(19):34-35
作为国内率先试水新媒体的纸媒,《成都商报》积极打造新媒体矩阵,在坚守"新闻中心"阵地的同时开展跨界跨行业营销以反哺"新闻"母体,以"原创+调查+评论"模式强化自身在行业内和受众群的专业形象,以"融媒体—全媒体—智媒体"发展路径为策略,实现了跨行业跨领域市场链、信息链、形态链延伸,走出了一条值得同行借鉴的新媒体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3.
蒲刚 《新闻窗》2014,(6):94-94
"新媒体"这个词,不仅仅在商业媒体,在传统媒体中早已热得发烫,各个广电、报业等传统媒体纷纷发起自己的新媒体战略,从各自的新闻网站纷纷上线,到有些传统媒体组建新媒体公司进行市场化运营,你方唱罢,我方登场。虽然各个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发力点不一样,但无一例外地都推出了自己的网站,本文把各个地方传统媒体做成的网站统称为"地方新闻网站"。 笔者一直在传统媒体的新媒体领域工作,发现各个传统媒体进入新媒体后,渠道是做出来了,不仅仅有电脑端还有手机端、户外大屏端等等,但是核心的产品或者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很少,往往是将原来的母体内容"搬"到了新的媒体渠道上,没有结合新媒体的特点去改造;或者由于自身机制原因,对市场变化和受众需求反应较慢,所以打造的产品往往是曲高和寡,有"政绩",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在广播公众微信平台用户向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这一平台的两个鲜明特点:一是依托于传统媒体且服务和反哺传统媒体。二是广播微信平台天然附带了传统媒体的特点——公信力或说是权威性,而这,正是包括微信在内的新媒体的短板。因此,依托于传统媒体的微信平台与传统媒体的纽带联系既是特点,又是优势。  相似文献   

5.
张新阳 《传媒》2018,(2):71-73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存而立,要实现传统媒体自身影响力的提升,就需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形成与新媒体的联动报道,以联动促进转型.为此,需要培养全媒体人才,创新报道形式,注重内容运营,打造"中央厨房",推动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大屏+小屏互动成为县级台实现新媒体反哺广播电视播出的主要形式,这一形式不仅体现了传统媒体为适应时代发展而做出的努力,而且提升了县级台广播电视播出效果。因此,文章以大屏+小屏互动再发力为中心,阐述了县级台实现新媒体反哺广播电视播出的思路、做法以及不足、展望,希望为县级台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媒体融合的问题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内容寻找平台和渠道,还是平台增加新的表现形式与传播手段,融合的过程都充满坎坷.传统媒体、新媒体、渠道运营商三者由于背景不同、利益有别、观念差异而产生碰撞,以传统媒体为母体孵化的全新媒体也有各种先天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8.
以打造移动端产品、变革新闻生产方式、鼓励创业创新和进行产业链上下游拓展等作为发展重点,传统媒体推出了一批“现象级”的新媒体项目.融合发展劲风来袭,研究者尝试梳理了传统媒体近年来探索的四类新媒体项目,希望为媒体转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当前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产生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压力,如何占领新兴舆论场,如何在新的传播形势下保持良好的经济效益,成了各级媒体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来看,中央、省、市级传统媒体根据自身不同情况,都进行了媒体融合的有效探索尝试.比如创建自有平台的客户端、和社会公司合作进行了内容生产端的终端产品布局等,而更多的是尝试新兴平台进行官方账号入驻,有的在传统生产端借助大数据的力量,引入了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反哺内容生产.论文对传统媒体在新媒体领域的传播方式和路径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分析所进行的探索、追踪已取得的成效,并对不同路径所产生的传播效果进行分析,并尝试总结出传统媒体占领新兴舆论场的有效路径,为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下实现主动融合、有效整合的快捷、有效途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移动互联网时代,晚报都市报的民生新闻如何借助新媒体发力?从荆门晚报的探索实践来看,以下四点值得借鉴:正确厘清传统纸媒和新媒体之间的关系;大力推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纸媒要善于借助新媒体,助力民生新闻传播;新媒体要反哺纸媒,形成良性循环、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陈栋 《传媒》2015,(18):44-45
当前,不仅是新兴媒体,就连传统媒体自身唱衰纸媒的声浪日益高涨,传统媒体转型发展势在必然、迫在眉睫.然而,不少人认为,传统媒体的转型之路就是拥抱新媒体、投身新媒体.其实不然,传统媒体转型的出路不只是"传统媒体+互联网"或"互联网+传统媒体"这一个选项.换言之,新媒体不是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惟一选项.  相似文献   

12.
李瑶 《中国记者》2024,(1):45-48
<正>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新媒体日益成为重要的舆论阵地。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培养网红记者成为抢占舆论阵地的创新策略、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重要手段。传统媒体打造网红记者,既有独特优势,也有障碍和不足。面对机遇和挑战并存,开始“摸着石头过河”。一、如何界定网红记者“网红”是“网络红人”的简称,指因某个事件、某个行为而获得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亦或长期持续输出专业知识而收获大批粉丝的人。而网红记者,通常是指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将主流媒体的传播内容扩展到新媒体平台上,从而引导舆论、传播主旋律和正能量的优秀记者。可以说,网红记者是记者这一传统新闻工作者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从职业化向社会化的转向。  相似文献   

13.
郭立 《传媒》2017,(18)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原先依赖"渠道"优势的传统媒体在公信力、影响力和传播力上都受到了严重挑战,其配套的生产流程亦呈现出无法适应互联网生态下的信息需求和受众需求的态势.在新媒体时代,要想真正成为一个具备全新业态的主流媒体,必须打造自有平台,在生产流程、技术架构、媒资共享等方面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与一体化运行.  相似文献   

14.
张瑞杰 《视听》2018,(6):119-120
当今我国媒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媒体迅速发展,而传统媒体却走了下坡路。在新的形势下,为了优势互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成为了大势所趋。为了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实现有效融合,从而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的实践过程中,必须要抓住三个关键点:明确融的主体、树立融的理念、找到融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面对互联网的强烈冲击和新媒体的挤压,传统期刊媒体的生存与发展是当前的严峻课题.<知音>的实践说明,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是分别以阅读、视听等形式向公众传播故事、资讯等内容.传媒要彰显传播内容的价值观,首先就得获取价值.无论对于传统媒体还是对于新媒体而言,内容为王,打造高质量的内容,是成功和发展的第一要素.  相似文献   

16.
张岩  王宇佳 《出版广角》2012,(10):74-76
在新的媒介格局中,传统媒体开始以一种新的形态来面对挑战。"媒介融合"渐渐成为媒体发展的趋势。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将传统媒体作为母体,新媒体的信息来自于传统媒体,但是随着发展的深入,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新的发展,即新媒体的内容也可以作为传统媒体的来源。本文正是以《博客天下》这一博客新闻期刊为个案,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期刊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曾宪荣 《传媒》2018,(5):37-39
随着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的迅猛发展,媒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近年来,中央明确提出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在融合、跨界的大好形势下,传统媒体结合网络、移动终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融合发展,打造了一批新型现代化传媒集团.  相似文献   

18.
朱晓兵 《青年记者》2017,(14):95-96
新媒体时代,无论是广播,还是纸媒,抑或是电视,都感到了巨大的冲击.各种对传统媒体的唱衰论调甚嚣尘上,让人感觉传统媒体已步入发展的“冬季”.面对新媒体对新闻传播领域的强势入侵,传统媒体是否只能坐以待毙?对此,本文从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所面临的困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和劣势比较,传统媒体在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新问题时所误入的歧途,以及传统媒体该如何自强不息走出“冬天”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平台日趋多元,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的产物应运而生,而一些广播APP的诞生,无疑对传统媒体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部分新媒体结合传统媒体的资源优势,为用户打造全新的体验即"私人订制"的广播模式。本文试以阿基米德FM为例,浅析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的"私人订制"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在新媒体成长之初,我们听到的关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讨论,多半是“如何应对新媒体冲击”“如何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取胜”,思路大多集中在“竞争”“防范”而非“合作”“融合”层面。现在,大家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传播技术、传播理念的革新是历史的必然,传统媒体必须转变对待新媒体的思路。如何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结合,打造全媒体传播新模式,实现新形势下传统媒体的新突破,成为全世界传统媒体共同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