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爱问平台是以问答社区、互动交流平台为定位的新兴社交媒体,其目标用户能够在该平台上实时进行互动答疑,从而达到互动交流和知识分享的效果.随着爱问平台功能的不断完善,用户活跃度不断上升,其商业价值也随之提升.文章着重分析爱问平台的广告营销策略,并提出广告营销运营过程中的参考建议,给同类社交媒体平台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
应莹 《出版广角》2016,(21):16-18
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技术的推动下,以微信、公众号、APP等为平台的社交媒体成为营销宣传的重要渠道,营销方式的变革也辐射到图书营销领域.社群营销所具有的交互性优势,实现了群体能量与个体智慧的相互促进与资源互换共享,为激发群体阅读和购买行为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图书社群营销借助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从而搭建了读者参与度更大的互动空间.  相似文献   

3.
王俊 《声屏世界》2013,(8):116-117
2013年是社交媒体大爆炸的一年。新浪微博一路将注册用户冲破了5亿,腾讯微信紧随其后,颇有后来居上的势头,成为占据最多手机用户的APP,将4亿用户牢牢吸引到这个手机社交平台上。但在营销实践中,我们发现微博和微信各有优缺点,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  相似文献   

4.
移动社交短视频平台上图书、杂志等出版物的传播、营销正在兴起。这种新趋势反映了移动社交媒体带给出版物的新影响。将微博、微信与微视、秒拍等社交媒体平台整合起来,可产生整合营销传播的立体效果,使出版物在社交媒体圈中更容易形成复合、多层次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战略性的图书整合营销传播将读者置于中心地位,提升读者体验既是营销目标也是营销关键.目前,图书网络营销主要包括电子商务平台营销、社交网络营销、移动微营销等,借助移动互联网络,图书营销不断探索创新营销方式,各种营销方式不断整合,共同产生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6.
赵曙光 《传媒》2016,(2):87-89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公益营销的发展才刚刚起步,但是,在公益营销渠道和参与形式上与传统媒体的公益营销相比出现了明显的创新.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开发、404网页显示、广告位及链接、大数据平台、人脸识别技术等推动了公益营销渠道的创新.第三方支付平台、电子商务应用、社交游戏等则有效的促进了公众参与创新,使得社会化媒体的公益营销从信息告知型向深度应用型转变.  相似文献   

7.
胡琼华  张敏 《编辑之友》2017,(12):38-43
在信息过载、受众碎片化以及受众信息接触习惯变化等因素的推动下,出版社在认识到微信平台具有的社交价值与媒介价值的前提下,基于自身发展需要,纷纷开展微信营销传播.为解决出版社微信营销传播存在的问题,文章建议从明确定位与传播路径、设立差异化识别系统、丰富内容主题与实行多样化表达、建立综合性效果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策略优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技术接收模型,分析有声书APP用户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各项影响因素的路径关系和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影响、感知有用性对有声书APP用户使用行为均存在正向影响力,其中社会影响更为突出.最后,本文结合研究结果和实际情况,对有声书APP提出多维度开发优质资源、注重扩大娱乐性元素、创建场景化营销、对接社交平台等发展建议,为业界设计和学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5W"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于《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这一论文中提出的,是解释传播现象的经典理论.在新媒体和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的今天,楚楚街等导购类APP应运而生,而其网络传播策略与传统的营销策略有极大不同,从而传播的效果也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0.
微信自腾讯推出,发展势头迅猛,其开发的公众平台、朋友圈信息推送、多人群聊和移动定位等相关功能广为运用.微信公众平台以通讯、社交、营销三大功能为一体,立即成为继微博之后个体和企业追捧的网络社交媒体平台.其中,以原创内容为主的自媒体微信公众平台独树一帜,信息传播包含文化、经济、政治、社会、民生等多个方面.通过它们的发展状况,并结合相关案例,解析其运营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1.
王笑圆 《传媒》2021,(12):79-81
社交媒体时代是技术引领的时代,是平台化的时代,也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时代.品牌建构在移动互联网传播领域面临营销革命.本文尝试从品牌传播视角出发,结合符号学理论,探讨社交媒体背景下品牌形象建构的创意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2.
黄鸿业 《青年记者》2016,(23):23-24
研究缘起 当前,官方APP和微信公众号成为传统媒体数字出版的重要载体,如央视新闻频道的官方APP“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微信公众号“侠客岛”等,因其社交平台优势明显,拥有数量可观的受众.而“纯数字化出版”的澎湃新闻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在业内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已经证明了该模式的可行性,其“追问”的社交化功能大受好评.我国传播学者喻国明认为,传统媒体的转型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传统媒体内容的照搬,第二层次是借社交平台做内容增值和互动(如澎湃新闻),第三层次是应用、服务、社交的充分结合,当前我国传统媒体的社交化数字出版处于第二层次.①可以预见,社交化是将来一段时期新媒体产品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核心特征,增加社交元素,置入SNS的基因,实现产品的互动和分享,进而增加用户黏性,将是传统媒体数字出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康亚飞 《今传媒》2014,(7):77-79
社交化媒体的出现,使商家更加注重立体营销,信息流从单向向多极化发展,基于微博为平台的信息一经发布,就产生裂变,快速向整个微博用户网散开。电影的微博营销作为一种新兴的营销方式,正在逐渐改变着受众对电影的消费认知和意愿。本文借助传播效果理论,运用抽样调查的方法,研究了电影的微博营销方式对于受众认知、态度、行为方面的影响。同时,在营销过程中,受众自身使用微博的情况和微博主的粉丝数也构成了传播效果的影响要素。可见,在以微博为平台的电影营销中,受众不仅是营销对象,更成了不容忽视的营销力量。  相似文献   

14.
数据显示,社交媒体已超越搜索引擎,成为互联网第一大流量来源,网络传播的营销进入了新的社会化媒体营销时代。本研究将选取不同领域的产品进行案例分析及对比,选择的领域包括实体的品牌以及虚拟的文化产品,选取的案例是文化产品领域大火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实体领域的品牌香奈儿对于新浪微博平台的运用,来研究社会化媒体背景下的有效的传播策略,最后提出结论,认为在社会化媒体大背景下,传统产品进行创新的营销是其突破点之一,但是手段必须适度而不可过量,产品或者是品牌最终的目的应该是吸引到真正的社交媒体的粉丝,能够将这部分粉丝的黏性不断提高,然后形成一个基于自身品牌的社交媒体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集群协同传播日益成为网络自制剧的营销和传播战略,它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受众广泛参与、平台互融互通、社交网络的构建等特点增强了用户黏度,扩大了传播规模,也逐步打造了一系列传播品牌.网络自制剧的新媒体集群协同传播,应基于受众喜好取材以确立协同传播目标,与受众互动互惠以增强协同意愿和行动力,建立专门的协同传播数据库以累积品牌传播力,最终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6.
Web.3.0环境下新媒体的发展令人瞩目。微商就是基于这样的环境应运而生的一种营销形式。微商在社交媒体中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完成商品或服务的宣传。本文选取了在微商营销中的重要手段微商传播作为分析的基础,进而分析了微商经营的现状,特点及其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7.
《声屏世界》2013,(5):160
对于视频网站而言,社交网站已成为传播在线视频的主要平台和重要流量入口。同时,如今的视频分享网站大量UGC短视频营销价值,也因其可在有限时间内通过极具吸引力的内容实现网络的病毒式传播,进而正逐渐被广告主所认可。这种营销价值和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社交网站实现。那么,如果社交网站本身拥有视频平台,那么针对UGC、微电影、自制娱乐等精品内容的营销价值将很好地成为社会化媒体营销的有力补充。自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崛起,越来越多的社交工具进入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以社交媒体为载体的各种营销模式也油然而生,使其逐渐成为商家企业重要的新型营销平台.与此同时,消费者的需求也在新环境下呈现出了多样性、碎片化的特点,各品牌、企业如何高效的利用社交媒体去分析和了解受众的需求,如何在新的传播环境下选择正确的营销战略从而达到既定的目标,在新环境下对各品牌的营销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社交媒体下的精准营销已成为营销中不可或缺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9.
信息时代,网络营销在市场营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日本休闲服装品牌优衣库进入中国之后,实施了一系列精彩的网络营销案例,其为优衣库进入中国市场、占领市场份额贡献了重要的力量.本文选取了优衣库在中国的典型网络营销案例进行分析,包括企业网站营销、SNS社交网络营销、APP移动应用营销,为中国服装企业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交网站以及各类社交APP的普及,表情沟通成为这类社交软件中最常使用的沟通手段,而emoji表情的便捷性以及普遍性使其成为用户使用的"新宠"。替代沉默和消极的文字社交情绪,emoji展现出其积极的一面,成为自身情绪形象代言词,在"共情"上尤为突出。网络社交中,emoji的产生,带来了新型的社交——一种更能有效直观理解的、被用于多种"熟人关系"的庞大朋友圈的社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