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个人信息可以轻易地在互联网环境中被获取,在方便个人生活和工作的同时,也增加了档案利用中的个人信息安全风险。本文调查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中国五个国家的国家档案馆网站上档案开放利用的政策和规定,通过比较研究档案馆在档案利用中的个人信息保护依据和措施,发现国外档案馆在处理档案利用中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时,主要以隐私法和信息自由法作为法律依据,采取的主要保护措施是档案内容审查与档案封闭期限相结合。然而面对大数据时代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新挑战,档案馆并未采取新的保护手段,档案利用中的隐私保护技术要求并未得到有效关注。解决档案开放利用与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矛盾需要档案馆在法律保障、保护措施制度建设和保护手段技术要求等多个方面采取综合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
网络越是发展壮大,越是广泛深入地影响社会生活,越需要完善的法律加以规范和调整。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这个决定旨在为互联网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装上"法律的盾牌",标志着我国依法治理网络迈出了重要一步。整体来看,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以法律形式保护公民个人及法人的信息安全,有利于保护公民个人及法人的电子信息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同时,也为有关部门制定和修改相关法规提供了上位法依据,为促进网络的健康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3.
高渊 《今传媒》2014,(8):33-34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成为社会热点。大数据为整个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利益和价值,但同时大数据也给个人信息安全提出了挑战。本文主要从大数据时代下个人信息受到侵犯的四个表现(数据采集、存储、使用、销毁)入手,分析大数据时代下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为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从积极的层面来看,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让我国成功实现了弯道超车。而从消极的层面来看,互联网繁荣发展背后所带来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问题依然严峻,企业数据、个人隐私等面临广泛的侵权行为。需要对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索,通过加强管控力度、优化基础条件、创新加密技术和提高安全意识等方法,增强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移动App的相关概念及研究移动App个人信息安全的必要性,阐述了大数据时代移动App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的成因,从法律层面和非法律层面分析了现阶段移动App个人信息安全的现实困境,最后提出了大数据时代维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信息安全不仅与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更事关互联网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整个国家的安全。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个人隐私与安全便成为了当前重要的话题,而未来的物联网应用,又会将互联网安全引向一个更高的层次。面对大数据、云计算、在线支付等新技术新业务带来的信息资产归属、隐私保护、数据使用权限等新兴网络安全问题,亟待制定一部对我国互联网安全问题做出全面规定的专门法律,并以此为基础,调整和完善我国现行的网络安全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对电视新闻的转载数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日益增多,这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新闻侵权现象的发生,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侵权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创造力的发挥.《网络著作权保护法律理念与裁判方法》一书通过对电视新闻著作权法律现状的分析和归纳,提出了著作权保护问题的对策与意见,大力提倡尊重新闻工作者的劳动成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商业模式的迅速进步,网络新闻著作权保护问题层出不穷.《网络著作权保护法律理念与裁判方法》结合了许多生动案例以及互联网侵权的情况,对网络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著作权的保护问题进行了重点解读和剖析.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信息环境,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变得日益突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文章简析了互联网环境对信息用户的影响,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部分表现形式,并从技术、制度监管和个人方面提出了防范和应对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一方面给人类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新的安全隐患也随之而来。近年来,随着工业发展,我们进入了一个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连接所带来的边界消失,信息壁垒瓦解,一方面加速了工业信息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安全更是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如何构筑一条网络安全防线,为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在中国信息协会信息安全专业委员会2018年会暨第八期网络安全创新发展高端论坛上国家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研究所第三研究室、网络安全应急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何跃鹰从互联网的本质出发,梳理网络安全的防护思路,本刊撷取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何静  李凌霄 《声屏世界》2022,(4):30-32,78
在万物皆媒的时代中,连接已经成为一种元传播,因此个人对于隐私与隐私权利的保护提出了更多要求.面对实践中的诸多问题,断连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实现路径.断连权保护了个人生活不受互联网空间的过度打扰,也可以减轻因互联网过度入侵个人空间所造成的社交倦怠问题,从长期来看也有利于互联网空间、互联网企业和用户的共赢.  相似文献   

11.
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随着社交网络用户的逐渐增多,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安全行为研究对帮助社交网络用户更好地规避社交网络安全风险、推动社交网络平台开发商提高信息安全技术具有积极的作用。[方法/过程]基于社会认知和保护动机理论,构建社交网络个人信息安全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并运用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方法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检验。[结果/结论]数据结果表明,反应效能是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安全保护行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感知威胁和自我效能对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愿产生正向影响,而回避行为对信息安全保护意愿产生消极影响,用户信息安全保护意愿对信息安全保护行为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论保护信息网络安全的技术性和管理性法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保护信息网络安全的法律已初成体系。但是 ,由于网络安全法是包括了高技术因素和管理因素的法律 ,所以 ,仅从传统的法律角度来保护网络安全是不够的。我国法律应引入更多的技术性和管理制度方面的规定 ,从技术性法规和管理性法规这两个角度完善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本文借鉴了国际上的立法经验 ,深入探讨了我国法律应制定的信息安全技术性法规、管理性法规的内容 ,以及其隐含的法理  相似文献   

13.
谢锦添  徐唤 《青年记者》2017,(13):77-78
2016年11月7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以下简称“网络安全法”)是我国第一部集中体现国家对网络管理意志和政策的法律,旨在加强对网络威胁的防范、对我国网民信息数据的保护以及对网络的控制.在网络安全立法中,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做到通过对网络安全的管理,实现国家、社会、集体、个人的利益共赢.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构建立法中的利益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14.
<正>互联网技术伴随着当今科技的迅速发展也得到有效发展,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对个人隐私权各方面也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在阐述互联网技术对个人隐私权侵害表现形式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环境下个人隐私权保护的难点,提出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个人隐私权保护的建议。互联网技术中对个人隐私权侵害的表现形式互联网技术中对隐私权的侵害主要有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非法获取、收集个人信息资料,在计算机信息网络上不当泄露、恶意传播个人隐私,诽谤中  相似文献   

15.
信息安全问题在当今时代日益凸显,随着移动终端日益成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让用户的隐私权安全面临着越发严峻的挑战.究其问题,不仅有人们对网络隐私权的认知不足,更有相关法律制度构建的缺失.本文拟以微信为案例,从网络隐私权的特征、我国网络隐私权的保护现状、智能终端即时通讯情境下的隐私权保护的困境及路径等方面出发,反思我国在网络时代的隐私权保护问题,以求总结现状,寻找对策.  相似文献   

16.
<正>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提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信息安全、网络安全不容忽视。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达98.6%,互联网普及率达59.6%。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在新闻后真相时代假新闻现象、在各个信息交流平台上用户数据泄露等现象频发。在智能化推进媒体变革的今天,如何运用先进技术助力新闻事业发展,解决新闻业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分析了建立病人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的意义基础之上,探讨了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包含的法律问题,提出了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安全建设策略,以及推进制定个人电子健康档案法律规范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及其立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一组数据,从网络安全、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网络犯罪三个角度指出我国网络信息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从网络信息安全立法的角度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结合国外在网络信息安全立法方面的成果和经验,对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立法提出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吴陈亮 《青年记者》2017,(26):24-25
互联网时代,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时,也必须警惕可能面临的风险.2017年5月12日,一款名为“WannaCry”的勒索病毒大规模入侵全球电脑网络,波及近100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也未能幸免.此次勒索病毒事件的警示意义很强,不仅说明个人网络安全意识亟待加强,更给国家网络安全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人们生活提供了便利。网络发展、网络安全相辅相成,移动互联网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安全问题愈加受到关注,移动互联网安全隐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重点介绍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加大立法、监管,如何保障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打击网上违法犯罪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