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教材解读】《古诗三首》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本课中的三首古诗,《己亥杂诗》是清代龚自珍所写,而《题临安邸》和《示儿》都是南宋诗人的爱国诗作,反映的是相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活情况,因此放在一课时教学。同是表达爱国之情,两首诗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陆游的《示儿》通过临终绝笔的形式抒写内心的悲痛,表达诗人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情,而林升的《题临安邸》是通过对南宋统治者的怒斥与愤恨表达爱国之情。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第十册课文《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这首诗以类似遗嘱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收复中原失地的坚定信念和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  相似文献   

3.
《古诗两首》包括《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主要表现了诗人听到“安史之乱”被彻底平息,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这一胜利喜讯后无比激动和喜悦的心情。  相似文献   

4.
古往今来,许多人曾经写过示儿诗,反映了他们对子女的严格要求与殷切期望,用心良苦,语重心长。南宋诗人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人告诫儿子,成就学问在少年壮年时就要下苦功,但光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还是表面的,要彻底了解事物的本质还得亲身实践。“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这是爱国诗人陆游在临终前写下的一首传诵千古的《示儿》诗。诗中洋溢着激昂的爱国热情,体现了诗人至死不忘收复祖国山河的精神,并教育子女要以天下为己…  相似文献   

5.
九死不悔报国心──陆游《示儿》诗赏析靳育德《示儿》诗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绝笔诗,全诗二十八字,却字字千钧,份量十分沉重。在陆游现存的9300多首诗中,有人称此诗为“压卷之作”,评价是十分中肯的。在当前党中央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下,此诗不愧为...  相似文献   

6.
《示儿》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写的最后一首诗,也是最著名的一首诗。全诗感情沉痛悲壮,感人至深。诗人用最后将断而未断的气息说出未了却的心事和炽热的希望;用将停而未停的妙笔写出这首彪炳千古、世代传颂的名篇。  相似文献   

7.
《赠汪伦》是苏教版第十册25课中的第一首诗,作者为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是诗人登船要走,朋友踏歌相送的动人情景。表达的是“送别情深”。  相似文献   

8.
三易教路就诗论诗——只见一叶不得森林《示儿》是诗人陆游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  相似文献   

9.
“诗教”,似乎是一种带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方式,无论古人还是今人,凡擅长诗词者,对其子女晚辈,常常“教”之以“诗”,乃是一种文化品位颇高的家教传统。在《陈毅诗词选集》中,就有两首“教子诗”,其一为《示丹淮,并告昊苏、小鲁、小珊》,其二为《示儿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教学研究课上,我校马俊林老师上的古诗《示儿》一课,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下面是其中几个小小的教学片断。 马老师首先在黑板上挂上了他的书法作品《示儿》,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诗人陆游以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初读了古诗并结合书上的注释初步理解了诗意后,马老师在黑板上出示了经他精简过的《示儿》: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第十册第3课是三首七言绝句,分别为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三首诗都描写了春天的景象,但因三位诗人写诗时的心境彼此不同,从而三首诗所选用的物象和寄托的情思也各自相异。通过对三首诗的对比赏析,我们可以挖掘出深藏于其中的内涵和美学意蕴。(一)三种心态:“喜春”———“惊喜”———“伤春”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诗题题眼为“寻”,诗人因寻找春天而心情轻松,因找到春天而心花怒放。因而四句诗描画的是一幅洋溢着欢悦、欣喜和畅快之情的“喜春图”。你看,大自然…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近体诗八首”中选入了刘禹锡的《石头城》一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版的《教师教学用书》在85至86页上对这首诗作了分析,应该说对这首诗的主题“鉴赏要点”分析得十分精当,但其中出现了一处令人遗憾的失误。在“鉴赏要点”中,分析文字(86页第5行)有这样一句话:“……诗人称它为‘旧时月’,正是初唐诗人张若虚说的‘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今月曾经照古人”是张若虚说的吗?为此笔者专门查阅了相关书籍。应该说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表达了类似的人生感叹:“江畔何人初…  相似文献   

13.
《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9月第一版)选有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同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2版)总结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全诗通过梦游的描绘,写出了作者憎恶封建现实,追求自由乐土的思想,表达了蔑视封建贵族的反抗精神。”(148页)同时分  相似文献   

14.
一、古诗词 ,是品德教育的切入点1 .通过学习古诗词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古人常以“诗言志”,一首首精练隽永的古诗词 ,不仅是诗人才华横溢的结晶 ,也是他志向高远的体现 ,在我们熟知的唐宋诗人中 ,有立志为国驰骋沙场的辛弃疾、王维 ;有忧国忧民的杜甫、陆游 ;有藐视权贵的李白、苏轼……他们的作品 ,处处体现着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怀。生活在南宋的诗人陆游 ,始终如一地抱着对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失地的信念 ,在他 86岁临终前 ,写下了《示儿》这首诗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短短 2 …  相似文献   

15.
[《示儿》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用将尽的生命写下的绝笔,诗人怀着至死不见中原统一的遗恨,借对儿子的遗嘱书写出自己一生对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心,表达了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爱国愿望。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古诗,具有一定的古诗自学能力,要弄懂这首诗的字面意思并不是难事。但这首诗的内容涉及到北宋末年金兵入任中原,没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灭亡,南宋统治者据半壁江山而不图恢复失地的历史背景,由于诗歌所反映的生活距今年代久远,小学生的历史知识又很有限,学生对这首诗中所表达的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较难理…  相似文献   

16.
沪教版高中语文课本(试用本)一年级第一学期课文《香菱学诗》,节选自中国古代优秀长篇小说《红楼梦》第四十八、四九回。诗人借助诗歌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不鲜见。问题是,香菱的三首诗,一首比一首做得好,可究竟第三首诗好在哪里,其余两首诗有何不足,涉及诗歌欣赏的层面。本课的教学重点,自然是香菱的性格特点,其难点却是如何引导学生去读懂香菱的三首诗,理解诗中所蕴含的诗人性情。  相似文献   

17.
杨希水 《云南教育》2003,(31):28-29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刘长卿十分善于描写景物,本诗就是他写的景物诗中的一首。该诗以极其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诗人逢雪旅途劳顿急于投宿和遇借宿人家热情接待,诗人感到宾至如归的心情。引导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想像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好本诗的基本途径。一、解释诗题,初知诗意《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的“逢”,作“遇到”讲;“宿”,投宿的意思;“主人”,这里指投宿家的主人。诗题的意思是旅途中下起了大雪,夜里投宿在芙蓉山一户人家。全诗讲述了诗人在投宿过…  相似文献   

18.
陆游一生写诗逾万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实存9138首)。其中教子示儿诗意达200首。示儿诗的内容十分丰富,有时局政事、民族疾苦、伦理道德、文学见解、学习方法、山水风光以及邻里交往等等。真正教诲儿辈的诗,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事国事亲惟不欺陆游对儿辈的品德修养极为重视。示儿诗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诲儿子做个品德纯真、光明磊落的人。诗人首先教儿要正直无私.不能欺上瞒下。他曾对儿子严肃地说:“保家无异法,一念匀萌欺”,事国事亲惟不欺,要认认真真作事,老老实实做人。其次,要公正廉洁,勤政爱民。每当儿辈离…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七册中的《望天门山》这首诗时,我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教材的“预习”是说这首诗赞美了雄伟的长江,而《教师教学用书》的“教材说明”却说这首诗是“诗歌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赞美了神奇壮丽的天门山景色,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感”  相似文献   

20.
李商隐的《锦瑟》是中国古代文人诗中解者最多、聚讼最繁的一首。通过“以诗证诗”的考证和对诗本文的解读可以看出,《锦瑟》诗实际上是诗人自弹瑟曲的一次心灵体验的诗性记录。诗歌表达了诗人弹瑟前由瑟形、瑟貌引发的年华感思,弹瑟中由瑟声、瑟境激发的浸染着诗人之情、积淀于潜意识中之心象以及弹罢瑟曲对幻象幻境的思味和“惘然”而致的心灵感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