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90年代交往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90 年代交往理论研究展开述评,认为交往理论的提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其具体表现是:交往和生产一起构成了社会实践活动中互为前提、不可分割的两个基本方面,交往范畴在唯物史观体系中具有建基作用;从交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研究人的社会性,拓宽了交往问题的研究领域,从交往形态的历史演进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角度探讨人的发展,开辟了唯物史观关于人的学说的新思路;在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中,引进主体间性概念,能更好地说明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理解;交往实践观可谓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进一步阐发和延伸,它强调了交往实践在当代社会的突出地位;日常生活批判拓宽了异化研究的领域,是将交往理论研究引向深入的积极思路  相似文献   

2.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基点和核心范畴。改革开放30年,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范畴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本文梳理了学界从经验常识性范式、知识论范式、生存论本体论范式、艺术活动范式以及交往纬度、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历史观、哲学思维方式变革、总体性等角度对实践概念的解读,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予以归纳,以期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本体论的争论与实践范畴的深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把实践当作认识论范畴来看待.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学界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还是实践本体论的争论,提出了物质范畴与实践范畴的关系问题,并由此展开了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地位的讨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学界在关于马克思哲学当代性问题的讨论中,通过与现当代西方哲学的对话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的讨论,又大大推进了人们对实践范畴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4.
交往范畴和交往实践观研究之评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但我国哲学界长期以来仅把它当作生产关系的过渡性概念来理解.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实践和主体性问题讨论的逐步深入,学界才真正重视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交往范畴,并对其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对交往实践观的研究,大大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相似文献   

5.
实践是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中心问题。当前关于实践的讨论主要体现为对“实践”范畴自身的批判 ,故称为“后实践”时代。它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从“实践论”向“生存论”的转变。也就是把实践从代替物质“第一性”的概念地位回归到具体的生活。在这个回归过程中 ,包含对实践内涵和外延的重新定义 ,也包含对实践自否性和自悖性的批判 ;同时提出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应当更着重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交互主体性是当代哲学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交往实践是交互主体性产生的根源,人们在构造交互主体性关系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互动性、差异性、共通性等内涵特性,而这些内涵又是在交往实践的历史变迁中不断展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7.
交往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这一范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以首次表述并在马克思其后的理论中得到发展.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突破了传统的"主体--客体"实践结构观,它将主体问关系引入实践结构,把实践看作是"主体--客体"和"主体--主体"关系相统一的结构.深入开展对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对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认识,同时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8.
作者从当代家政学本土化学理视角切入,着重探讨了库恩提出的"学科基质"与家政学前提及其家政学共同体关系等问题,首次提出"家政哲学应当是当代家政学共同体的学科基质"这一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当代中国家政学本土化问题进行了理性预期。  相似文献   

9.
理解与共识:与后现代哲学对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理解是现代意义论的基本范畴,也是后现代哲学批判并加以解构的对象;从意义中心论到理解中心论,从作者权威到读者权威,都是主体化的意义理解论;交往实践观超越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理解论,主张对理解"的理解应把握四项有效性原则,即理解在本性上是交往实践和精神交往的问题,理解的主体性,理解的人文传统,理解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理解与共识,作为具有张力的两极,构成了意义精神交往的辩证结构,在考察二者的关系时要注意理解转化为共识的合法化过程、理解与共识的辩证张力、共识自身的辩证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生态哲学十大范畴论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哲学是当代哲学界从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进程,面向生态环境危机的严峻现实,展望人类生存发展的明前景等一系列活动中提升出来的哲学新形态。而哲学的特征之一便是以概念范畴体系的有效统摄和合理建构,理论理念地揭示和实践理念地设计自身与对象世界及其关系的。从目前学界的研究现状看,生态哲学的诸如生态存在与生态意识等一系列相关概念和重要范畴有必要认真审视并亟待给予有效规范。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普遍存在思想误区和操作困境,构建一种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课内实践这一全新角度,构建了以注重内容、关注价值、回归生活为原则,以“一看”、“二讲”、“三读”、“四论”、“五写”、“六演”为操作流程,以正确处理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个人实践和团队实践、实践内容和实践形式三对关系为操作要领的课内实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哲学中,价值与实践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人本学的价值设定价值;价值单线地依附于实践之上;价值与实践实现了有机的融合。从三个阶段的发展可以看出,价值与实践的关系随着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推进而不断推进,因而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变革不仅仅体现在"实践"上,而且更体现在"价值"上。  相似文献   

13.
在先秦诸子中,孔子最早对人性问题进行了明确、系统的探讨。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他的人性论首先看到了人的心理发展有着大致相近的自然基础;其次,强调了教育和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有决定作用;尤其重要的是,在性与习的关系上,孔子还认为学习或习染的结果会和性一样,能够成为机体的自然性能或机能。他的性三品之说则是对其性与习关系的进一步说明。  相似文献   

14.
以往关于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研究主要是以静观的理论分析为思路,如逻辑分析、理论分层和哲学演绎。伴随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的不断推进,关于二者关系的新认识也得以形成。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主体关系问题是二者关系的核心;二者的关系问题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不仅是哲学、逻辑学问题,更是教育学问题。从方法论层面来看,从理论分析到实践创生的转换意味着前提预设、分析单位、思维方式和学科立场的转换。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paper I shall discuss data from a study on Colombian mathematics teachers’ conceptions of their own teaching practices of beginning algebra, which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theoretical model of teachers’ thought structures designed as a thinking tool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study. With a focus on the perspectives of teachers, the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achers’ conceptions of beginning algebra and their conceptions of their own teaching practices, with a view to unravelling their conceptions of change in their practices. Significant findings which threw light on the aforementioned relationship have been presented in Agudelo-Valderrama, Clarke and Bishop (2007), highlighting a direct association between a teacher’s conceptions of the nature of beginning algebra, the crucial determinants of her/his teaching practice, and her/his attitude to change. After an overview of the study, this paper focuses on specific evidence which clearly shows that in contrast to the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a teacher’s conceptions of mathematics and her/his teaching practice, assumed in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teachers’ thought structures, the teachers see a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conceptions of social/institutional factors of teaching and what they do in their teaching.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for teacher education in Colombia are identified.
Cecilia Agudelo-ValderramaEmail:
  相似文献   

16.
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我是你非"、"我主你从"、"有用无用"的关系。由于研究者价值取向的差异,其所关注问题的不同和研究中所运用方法的不同,形成了抽象层次不同的课程理论,它们从多个方面丰富了教育思想的宝库,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但就其应用而言,则不可一概而论,不同形式的课程理论蕴含着不同的实践观,对课程实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师幼互动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指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中教师与幼儿之间以师幼接触为基础的双向人际交流.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儿童的学习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双向活动.基于建构主义关于教师现、儿童观及师幼关系的观点,笔者认为在这一理论视角下,应该:尊重幼儿,建立合作探究式师幼关系;平视幼儿,建立民主平等型师幼关系;关爱幼儿,构建情感相依型师幼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为摆脱理论理性的缺陷,冲出结构主义的语言牢笼,布迪厄开始关注语言与符号权力间的亲密关系,将语言分析还原到具体生动的生活实践中,使语言规则与语言实践耦合,建构了独特的实践语言学理论———语言交换市场理论。布迪厄的语言交换市场理论对于教育交往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重视对教育交往中话语的还原与解读,重视对教育交往中实践者的标示与体认,重视对教育交往语言市场的塑造。此外,教育交往史在研究焦点上,应着眼“语言的符号权力”与“符号权力下的语言”,在研究视角上,应聚焦“语言市场中的教育交往”与“教育交往背后的语言市场”,在研究方法上,应创造性应用“参与性对象化”与“对应分析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中国古代儒道两家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都是从人体生命与心灵的独特修习实践作为最根本的起点的,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要的哲学范畴之一的"德"正是对这种修习实践方式的独特的概括和表达。"德"不仅仅是一种高远的思想,它同时更是一种踏实的实践功夫,是人的生命和心灵联系于宇宙自然、联系于社会、人伦的独特实践。有了这种独特修习方式入手的实践,才有可能洞达宇宙、自然、人生的本真之理,才有可能较全面深入地了解"德"这个带根本性的哲学范畴所涵盖的思想精髓,由此才能进一步理解"道"和"德"的关系以及其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