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入园第一天     
入园第一天的孩子,心情往往很紧张,甚至有些害怕。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安定他们的情绪,使他们喜欢上幼儿园,在这时就显得尤为重要。记得十年前,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我,在活动室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玩具,自信能使新入园的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参加我组织的各项活动。然而,事与愿违,随着孩子们陆续到来,活动室成了哭的海洋。脸上挂满泪珠的孩子,紧紧拉着父母的手,不看玩具一眼。有一位小男孩,竟然哭着逃跑了。这件事给我一个深刻的教训。后来,我虚心向老教师讨教,不断在工作中探索。现在,每逢新生入园,我就在“新”、“访”、“交”、“带”四个  相似文献   

2.
大部分幼儿刚入园时,由于环境、生活方式等发生较大改变,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分离焦虑的症状:焦急、不安、爱哭、恐惧、情绪波动大。因此,如何尽快稳定新入园幼儿的情绪,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生活是困扰不少幼儿教师的一个难题。我们的做法是: 一、家园配合,做好幼儿入园准备做好入园准备,一方面要求教师熟悉儿童,详细了解儿童的兴趣、爱好、性格、起居习惯、家庭对儿童的教养情况、父母的工作情况和接送孩子的时间、  相似文献   

3.
调查结果表明,为数较多的父母很少从孩子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出发为孩子做入园前的准备,致使不少孩子初入园时的情绪是不愉快的,难以尽快适应新的集体生活环境。因此孩子入园前,父母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4.
情况分析 幼儿入园第一天是他们自出生后第一次离开家庭,进入集体生活环境。由于对新环境陌生、畏惧,因此,入园第一天大多数孩子又哭又闹,尤其是一些适应力差的幼儿,这种现象要持续一个月左右。父母对孩子刚入园也不甚放心,常见有家长在室外悄悄地探望。为此,我们精心设计了“入园第一天”半日活动。  相似文献   

5.
正上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年幼的孩子离开了熟悉的生活环境,离开了与他朝夕相处的家人,恐惧、不安时刻伴随着他们,使他们对新的、陌生的环境产生了心理上的排斥,这种不适应的过程被称为"分离焦虑"。为了尽早消除幼儿分离焦虑情绪,我们幼儿园统筹安排,有计划地奏响了新生入园"三部曲"。一、接触期——幼儿园了解入园新生的开始,家长了解幼儿园的第一步接触期是新生入园"三部曲"的"序曲",  相似文献   

6.
真真刚满三岁,再过几个月可以上幼儿园了。真真的父母知道,孩子从出生到入园,是他们生活中的重大变化时期。那么,入园以前,父母应该对他们进行哪些教育?怎样才能使他们顺利地渡过这个重要时期,并较快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呢? 真真的父母认为,要让女儿心情愉快,自觉自愿地上幼儿园,首先要使她充分作好心理上的准备。他们从来不说“你不乖,明天就选你上幼儿园”或者“你不听话,让幼儿园老师去管教”之类的话,以免孩子误以为上幼儿园是一种惩罚,对幼儿园产生反感和恐惧心理。他们还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有意识  相似文献   

7.
3岁的孩子会跑会跳,也能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情感,他们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具备了参加集体生活和进行各种活动的条件。父母应及时送孩子进幼儿园,让他们过集体生活,接受初步全面的发展教育。  相似文献   

8.
袁霞 《考试周刊》2014,(10):194-194
<正>新生入园的日子即将到来,对于不少已经上幼儿园的孩子来说,这是欢天喜地的日子,因为能重回久违的幼儿园,可以见到昔日的小伙伴,玩各种自己喜欢的玩具。可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对于新入园的孩子来说,家长和幼儿园要拿出十二分的心力准备迎接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开学前两周,幼儿园大门口常常会上演如下场景:一边是揪着父母衣服、抱着父母脖子不松手,号啕大哭的孩子,一边是满脸无奈、束手无策的家长,在家长好言相劝、威逼利诱下,孩子好不容易走进门,又一下子变了脸,拉着父母往外走。还未进入班级,楼道里由远及近便传来一阵阵此起彼伏的哭声。之后的一个月里,教师还将面临哭闹、排泄失禁、拒绝活动、情绪不稳、过度黏人、攻击同伴、沮丧少话等诸多不配合现象,一  相似文献   

9.
全黎娜 《成才之路》2014,(32):62-63
正幼儿入园,是幼儿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最大的挑战,他们将会遇到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新入园幼儿在与家人分离时产生出各种各样的焦虑情绪,直接影响着幼儿在园的生活质量及家长的情绪。因此,在幼儿入园之前,孩子、家长和老师三方面都要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才能有效帮助孩子顺利入园渡过适应期。  相似文献   

10.
曹鑫鑫 《黑河教育》2014,(12):66-66
正新学期开始了,一切都是崭新的,园内又来了一批新的托班幼儿(即2-3岁的孩子)。幼儿早晨来到幼儿园,在与父母或亲人分别时,难免会产生"分离焦虑"。为使他们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稳定幼儿的入园情绪,我针对托班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采取了如下策略:一、感官刺激,转移注意爱玩是幼儿的天性,提供尽量多、好玩的东西对于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托班幼儿的年龄尚小,他们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迎接托班孩子入园我们为托班配备了宽敞明亮的活动室,室内设置了可供婴儿攀爬的大型轮船形状的玩具柜,并在墙面布置了孩子喜爱的动物形象。为了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入园前的生活状况,缓解孩子入托时的焦虑情绪,顺利地度过入园关,进入集体,我们是这样做的:一、提前家访问卷调查为了让孩子入托前就认识老师,暑假期间,托班的两位老师走访了每个孩子的家庭。在家访前,先电话联系预约时间,在孩子及孩子父母都在家时上门。家访时亲切地与孩子交谈;请  相似文献   

12.
对幼儿来说,入园前一天还生活在熟悉、温暖、宽松的家庭中,享受着父母的宠爱,生活自如、随心所欲,而到幼儿园后,却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因此在孩子入因之初,会产生惶恐、不安甚至害怕的情绪,会出现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容易产生分离焦虑、陌生焦虑。这时家长和老师应帮助孩子顺利入园渡过这一适应期。提前两个月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孩子进行一系列的关于幼儿生活、心理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训练与幼儿园老师配合共同做好幼儿入园前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3.
魏敏  李青 《教育导刊》2004,(18):27-30
对大多数城市儿童来说,3岁左右,就要离开父母进入幼儿园,他们将面临自己吃饭、穿衣、等待、分享、遵守集体规则等问题。对此,幼儿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也由此带来了幼儿入园焦虑问题。作为幼儿教育机构如何针对幼儿入园焦虑问题,提供相应的有效的教育策略,帮助孩子顺利地从家庭生活进入集体生活,是本文思考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大部分幼儿刚进幼儿园时 ,由于环境、生活方式等发生较大改变 ,从而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学上称之为“分离焦虑”的症状 :焦急、不安、爱哭、恐惧、情绪波动大。因此 ,为尽快稳定新入园幼儿情绪 ,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 ,保证小班正常教育的尽快开展 ,教师在小班第一阶段集中开展“入园教育” ,便显得十分重要。1.丰富幼儿关于幼儿园的感性经验 ,从心理上做好入园准备。做好入园准备 ,一方面要求教师熟悉儿童 ,教师要详细了解儿童的兴趣爱好 ,性格 ,起居习惯 ;家庭对儿童的教养情况 ,父母的工作情况和接送孩子的时间 ;儿童的…  相似文献   

15.
每到开学之初,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哭着、喊着、叫着,甚至满地乱滚,孩子的父母在百般抚慰无效后,带着同情、不舍、困惑、沮丧甚至是愤怒等各种情绪,备感无奈地离开了幼儿园、离开孩子。孩子在父母离开后,情绪更加无法稳定下来,更加惶恐不安,哭着闹着到处找妈妈、爸爸,好不容易经过教师耐心地抚慰不再哭了,可一看至Ⅱ爸爸妈妈,眼泪马上就又流了下来,这时他会急忙上前紧紧地拉着父母的手或衣襟不放,害怕再次被抛弃。  相似文献   

16.
研究表明,“父母化”的孩子通常难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自信、社会化的个体,常常伴有一生的孤独感,长大后也很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并且更容易出现酗酒、药物滥用等行为问题,被迫“父母化”后——他们成了特殊的“问题孩子”。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阅读》2007,(1):56-56
忙活了好久的父母们,终于把宝宝送进了称心如意的幼儿园。许多父母松了一日气.总算万事大吉了!以后孩子咋样就看幼儿园老师的了,殊不知这时的孩子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更需要父母的关注、扶持。年幼儿童习惯形的成需要反复地实践和训练.如果家庭不与幼儿园相互配合.孩子可能因此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形成双重人格。所以,在孩子入园后您还得讲究些教育技巧。  相似文献   

18.
新学期临近了,孩子们哭哭啼啼的模样让教师们头疼、家长们揪心。幼儿园是孩子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集体生活的第一步,也是他们适应社会的关键一步。对于从未离家的孩子来说,到一个辑生的环境开始集体生活,幼儿和抚养者之间分离时难免会有一些“分离焦虑”。其实,分离焦虑是孩子离开母亲时出现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分离焦虑的出现与孩子的不安全感有关,是孩子寻求安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有严重分离焦虑的幼儿不仅需要教师花很多的精力关照,更害怕就此影响其他孩子的情绪,不利于班级常规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因此,如何减缓幼儿的入园焦虑,帮助幼儿尽快建立与老师、同伴间的信任,顺利实现从家庭向幼儿园过渡是大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金秋九月,又到幼儿人园时,幼儿园门口满是哭闹的孩子和一脸焦急的家长,原来在家备受宠爱自由自在的孩子,现在要离开父母,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难免产生烦躁,忧伤,惊慌,无助等情绪,于是普遍抵制入园。幼儿这种入园不适应现象,不仅给老师带来许多麻烦,也使家长非常担心和忧虑,更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如何解决这一普遍的问题是值得每一位幼儿园教师深入思考的。下面是笔者在这一问题上的几点尝试。  相似文献   

20.
这孩子是出生在一个贫农的家庭里,父母非常喜爱他,可是这孩子从小就不会说话。现已七岁了,家里的人曾想尽了办法,但仍然不说话,在生活中,彼此以比手势代替语言,离了大人就不能生活。他的父母常悲伤地这样叹惜:唉!苦脑了,苦脑了,这是怎么回事?这孩子到什么时候才能说话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