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少数民族社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实现民族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动态平衡。本研究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以大理双廊白族村为个案,在分析双廊白族村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状况基础上,通过尝试构建以社区为利益主体的旅游经济发展机制,进行少数民族文化有效传承和以资源可持续性为导向进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等措施,探索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互动机制,以期对大理双廊白族村和同类民族旅游社区的开发与发展提供一定借鉴与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湘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具有良好的共生性 ,共同构成可进行产业开发的自然、生态、体育和人文旅游资源 将其产业化发展并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 ,是一项极具开发价值的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 从湘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着笔 ,分析其互动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此基础上 ,提出两者互动发展的思路 ,以培育湘西新的产业门类 ,保护文化、生态环境 ,发展旅游经济 ,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繁荣  相似文献   

3.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是民族文化转化为产品和商品、满足游客需求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民族文化的加工与重塑,动摇着民族文化存在的基础.只有在开发中实现民族文化开发、保护的良性互动,才能保证民族文化的存在、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高颖 《昆明大学学报》2007,18(A01):43-45
云南省已将旅游业列为全省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并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云南民族地区应籍此契机,加快民族文化开发,加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良性互动,大力推进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全省加快经济发展,繁荣民族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5.
勤劳与智慧的湘西少数民族铸就了璀璨的民族工艺文化,然而近几年传统的湘西民族工艺由于受到市场的冲击.逐渐呈现颓势状态.湘西民族工艺9本土地域文化的互动研究将有效地促进湘西民族工艺的传承与保护,使即将消失的民族工艺文化得以良性发展.同时,为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及大湘西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论传统草原文化保护与草原旅游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旅游业发展和草原文化保护存在互动关系,传统草原文化能否合理开发和保护传承关系到草原旅游业能否持续地提供优质的旅游产品,而草原旅游巨大的经济效益也能为急剧变迁背景下的传统草原文化保护提供支持,两者相辅相成,协调好了则相得益彰,协调不好则可能两败俱伤。因此要把握好旅游开发的"度"的问题,寻求民族旅游发展与传统民族文化保护间的最佳平衡点,使民族旅游既能从传统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同时又反哺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7.
用文化自觉理论研究民族旅游中的文化变迁及文化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文化旅游的兴起将中国的旅游推进到一个新的时期。这其中,民族旅游地的文化旅游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旅游地发展的核心资源,也是吸引旅游者的核心力量。民族旅游地文化旅游的兴起,使得少数民族地旅游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带动了民族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而旅游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必然加强了各地各民族的文化交往,传统文化必然产生变化。由旅游带来的文化变迁也成为社会学者所普遍关注和争论的问题,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开发与保护问题也成为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针对少数民族旅游地旅游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的各种影响,运用人类学中“文化自觉”理论,从少数民族旅游地当地居民提高自身意识出发来解决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及民族文化保护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旅游文化资源是阿坝州具有优势的发展资源,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其保护和开发带来了全新的机遇。文章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与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互动逻辑,总结了阿坝州旅游文化资源的基本概况及开发现状。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阿坝州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因面临管理政策、产业结构、文化生态环境以及文化人才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健全运行机制;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推进文化产品创新;树立科学指导思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9.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是中国西部地区未来产业发展当中的重点产业.文化基础是支撑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内在源泉,西部地区的历史文化、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四大文化基础为西部地区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道路提供了可能.发挥文化基础作用的关键是增强文化吸引力.通过创意来增强文化基础的吸引力,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从互动发展到融合发展的新道路上实现西部地区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10.
论湖南通道侗乡民族文化资源的特色与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色的侗乡民族文化是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旅游发展的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民族旅游发展的基础。发展生态旅游是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民族生态旅游的发展应从观念、培训、宣传等入手,加强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云南彝族婚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多彩而独特的彝族婚俗文化资源开发潜力较大。随着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彝族婚俗文化转化成文化旅游产品,民族文化资本化成为云南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云南彝族婚俗文化的特点及其旅游文化价值、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云南彝族婚俗文化旅游创新开发对策,促进彝族婚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旅游情景下的族群认同是一个动态多维度的结构体系,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文化环境与内部族群认同成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文章通过搭建旅游情景下的族群认同测定模型解析这一动态系统。研究发现:旅游情景下的族群文化变迁是影响族群认同的重要考量因素,外来文化交互作用于本土族群文化在旅游社区中形成的旅游文化在族群认同变化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以大理双廊旅游发展中族群认同状况的实证调查为例,发现急速发展的旅游业正通过经济、文化的形式改变着本土族群的社会、文化的发展,进而影响着当地居民的价值观与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13.
文化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最新趋势。民族文化旅游正在成为民族地区一项重要的旅游活动。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内容丰富,具有良好的开发机遇和很大的潜力。湘西民族文化的开发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贵州少数民族受特殊的地理环境及气候特点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饮食文化,这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少数民族特色吸引许多其他国家的游客前来游玩,因而对少数民族菜肴的得体翻译对宣传其文化有重要作用。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应在不影响意思传达的前提上,尽量保留少数民族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15.
滇西北地区地处我国的西南边陲,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但该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由此发展起来的滇西北民族文化旅游颇具特色。文章在广泛调研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该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征及旅游开发的几种类型。同时,基于生态经济和生态旅游的角度,就目前旅游开发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持续发展、合理规划、规范管理、培养人才、坚持创新、打造品牌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佤族节日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节日文化,是人类历史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伦理道德和文化的传承以及民族精神的凝聚与旅游开发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独特功能。佤族是我国云南省内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古朴、丰富、特色浓郁的节日文化,至今仍部分保留着“人类历史活化石”的特色风采。对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研究,给予科学地保护、传承和开发,对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是必要和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7.
跨学科研究是旅游研究中一种重要的手段,文章从社会学、传播学和旅游学三角度出发,主要就跨民族文化传播、文化冲突和文化控制三方面,分析了民族旅游目的地因旅游产生的正、负影响,进而提出了加强法制建设、加强教育、加强舆论导向和发挥群体作用等具体措施,以图促进民族旅游的健康发展和民族旅游目的地文化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白马藏族是生活在岷江上游、具有独特民俗风情的族群,其传统文化面临消失的危险。白马藏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要遵循整体性保护原则、差异性发展原则和动态保护原则,在保护与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尊重白马民众主体意愿。对白马藏族传统文化要加强调查、抢救、整理和研究工作,要积极推进白马文化传承工程,建设白马文化生态博物馆,开发生态、民族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业中保护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光,少数民族文化和文化遗产等。云南省各级政府旅游企业和相关机构都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和推广工作。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没有太重视教育在旅游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而教育是使有关各方理解生态旅游可持续性的重要策略。希望旅游教育系统中不同层次和所有部门,能够很好使用保护和开发生态旅游的机会,建立在可持续方式基础上的旅游发展模式才能最终实现让各方受益。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民族民间风情作为一种原生态文化,以持久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合理开发利用土家族民族风情生态文化资源,是盘活梵净山旅游资源、繁荣文化旅游经济的重要举措。多元文化融合的印江土家族民族风情:佛教文化风情、木屋建筑风情、书法风情、花灯风情、农耕风情、饮食风情、过赶年风情、舞火龙风情,在梵净山旅游业发展中有着其他民族风情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