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世纪以来,报学界一致认为“邸报”就是中国古代报纸。它又名“邸抄”、“条报”、“杂报”、“朝报”、“状报”、“录报”、“塘报”、“驿报”等等,道光以后称为“京报”,因而“一部中国古代报纸史基本上就是一部邸报史”。但对“邸报”产生的朝代,各家说法不一,有的说产生于先秦或两汉;有的说产生于唐代。目前后一种说法在报学界十分流行。本文仅在对“唐代说”的几个主要论据进行考证的基础上,对其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2.
早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一些知识分子中就出现了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维新变法思想。甲午战争的惨痛失败,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危机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促使变法维新思想迅速传播。一些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著书立说,创办报刊,起到了动员群众、开发民智的重要作用。我国报纸的雏型,应以《邸钞》为先驱。《邸钞》又称《邸报》或《朝报》,为中国古代官府用以传知朝政的文书抄本和政论情报。汉代的郡国和唐代的藩镇都在京师设邸(即办事处),用以“通奏报,待朝宿”,其所传抄朝廷诏令章奏者为《邸报》,是当时了解朝政的惟一读物。至宋代流行益  相似文献   

3.
一、填空 1.我国原始形态的报纸产生于(唐代)。 2.我国古代原始形态的报纸有(封建官报,非法小报,报房《京报》)三种类型。 3.史书上对封建官报有(邸报、朝报、状报)等称谓。 4.小报产生的时间是(北宋末年),其隐称是(新闻)。 5.小报的发行者是(各地在京的进奏官,中央机关的佐杂人员、经营书肆和印刷业的作坊主)。 6.历史上当权者对小报采取(严厉查禁)的态度。 7.报房《京报》产生于(明朝末年)。 8.报房《京报》从(明末崇祯年间)使用活字印刷。 9.可称为中文近代报刊上的第一条消息的文章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一篇题为(《月食》)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曾领先于世界,而中国近代的新闻事业却是在外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古代至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出现了长达2500年的断层。邸报(《京报》)在封建社会中的垄断地位及其衍生的手抄报行业、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制度及其造就的报业生存环境和传统文化阻碍了中国本土新型报刊的兴起。  相似文献   

5.
目前美国发行量最大的前18种报纸依次如下:《今日美国》、《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芝加哥论坛报》、《纽约每日新闻》、《丹佛山新闻》、《达拉斯晨报》、《费城问询报》、《休斯顿  相似文献   

6.
宋代的进奏院报又称朝报、邸报,是由进奏院发布的。学界对宋代的进奏院报和邸报是否是同一事物存在争议,实际上二者就是同一事物,只是称呼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英语周报》经过曲折的发展,成长为中国英语学习第一报,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笔者对其现状及历史予以关注,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做出梳理和归纳,通过已有文献,笔者认为《英语周报》有必要增强新闻信息量,这是该报的服务对象——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决定的,同时也可以体现该报的社会责任。增强新闻信息量的方法和路径,可以从报纸的办报方针、编辑的新闻素养、以及内容设置三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维新派创办的几份代表报刊《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为例,分析了维新派在创办报刊的不同阶段,利用报刊多向、快捷的传播机能,对一批维新人士产生的巨大影响。指出其新闻思想为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派人士所借鉴。  相似文献   

9.
徐红岩 《历史学习》2006,(12):25-26
现行统一高中历史教材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必修)上册第60页。1895年夏,“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课本下注释说“《中外纪闻》,初名《万国公报》”,这样给学生复习时造成一种误解是,康有为创办的《万国公报》,后来改名为《中外纪闻》。这儿的《万国公报》是《中外纪闻》,跟我们一般意义上的《万国公报》是不一样的,我们通常所指的《万国公报》是由《中国教会新报》从第301期起改名的《万国公报》,周刊,林乐知主编,美华书馆印刷。那么它们究竟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中国教会新报》(The News of Churches)创办于清同治七年七月十九日(1868年9月5日),由《中华新报》主笔、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出资创办,创  相似文献   

10.
有正本《红楼梦》,诞生于民国元年,是有正书局老板狄葆贤一手炮制的,是《红楼梦》伪本的始作俑者,戚蓼生的序很可能是伪托。它的批语为当时"著名小说家"所加。《石头记》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多抄自有正本批语,而署上"脂砚""脂研"等名号。有正本对程甲本《红楼梦》大肆篡改,狄葆贤眉批为其篡改张目,有意欺人。  相似文献   

11.
《纪闻》是唐代前期的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小说集,近年来对于此书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因其相关的资料太少,所以目前学术界对《纪闻》一书的作者生平等问题考证不详,笔者认为对此很有必要再作讨论。  相似文献   

12.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学术成就很高,但白璧微瑕,通过对"玫瑰、火齐珠、松腴、甲虫、尊严、可能、或然、抄、抄截、抄袭、现实、苦"等12词条的考释,发现几部辞书对其释义有所不当,如玫瑰和火齐珠实际上是锂云母,因此有必要一一进行纠补。  相似文献   

13.
甲午战后出现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潮 ,是以救亡图存、维新变法为核心的。刚刚从地主阶级开始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代表人物维新派人士登上了政治舞台 ,形成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他们的鼓动下 ,全国各地出现了一股立学会、办报刊、办学堂、办书局的热潮。从 1895年到 1898年期间 ,光绪皇帝发布了“准许自由开设报馆、学会”的诏书 ,维新派在全国创办学会 5 0多个 ,创办报刊 30多种 ① 。报刊的性质五花八门。有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 ,如《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湘报》、《湘学报》、《国闻报》、《知新报…  相似文献   

14.
天津《国闻报》以领先的思想水平和独特的办报理念崛起为晚清北方舆论中心,与上海《时务报》南北呼应,鼓动维新思潮,推进戊戌变法,其不仅以"社论"形式猛烈批判君主专制,大力传播西学,而且以"新闻"形式及时全面地反映变法进展。《国闻汇编》首次连载严复所译《天演论》,标志着此书的传播模式突破此前仅在小范围内以抄本传阅的限制而发展到向大众传播,这是进化论风靡全国的真正开端,也标志着近代西学传播进入引发国人世界观、历史观深刻变革的重要阶段。同时,《国闻报》以求"通"为宗旨,翻译了大量西方报纸,并随着时势变化和办报经验的增加灵活变通办报方针,将新闻重心逐渐转移到国内。因其占据紧邻政治中心北京的地缘优势,又具备颇成规模的采访队伍,且主办者具有较高的中西学养、社会声望、政治地位和广泛交游,故而所报道的信息丰富而及时,所发评论见解独到而深刻,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是近代报刊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也是近代华北社会史上的光荣一页。  相似文献   

15.
在广泛征求业内专家意见和系统梳理教育信息化重大进展、典型经验的基础上,《中国教育报》"信息化"专刊、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技术学科网等联合评选推出2015年度教育信息化十大新闻:一、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在我国召开,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新闻载体的品种之一,高校校报当前存在的严重无序状态,已足以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1、刊名。刊名是报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给新闻受众以第一印象的“招牌”。既曰“校报”,其刊名就当尽量体现“校”与“报”。现有高校校报刊名不规范者居多。一类是“正常化”了的,有全称型,如《沈阳工业学院报》,有缩称型,如《河南农大报》、《同济报》,有变称型,如《新清华》等;另一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校名大而“校报”二字小;再一类是校名、刊名“一体化”的,如《渝州大学》、《警官大学》等,这种类型颇多;  相似文献   

17.
奏疏留中现象在明万历朝尤为突出,成为影响时局的一个重要因素。《万历邸钞》作为明末人整理的当代史料,对奏疏的“报闻”与“不报”多有著录。邸钞中奏疏的“报闻”与“不报”具有明显的时段性和内容选择性特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万历朝政治变动及党争等政局。神宗对奏疏“报闻”与“不报”的取舍,彰显了皇权对舆论的控制,皇帝虽然怠政,但从未放权。万历中后期围绕奏疏留中所进行的控制与抗争,反映了万历朝的君臣冲突及士大夫群体的政治独立意识,这种意识与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潮有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8.
焦窈瑶 《文教资料》2012,(32):161-165
同样以盲女的爱情故事作为创作题材,《春琴抄》和《盲恋》分别体现了信奉"艺术至上"的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和中国作家徐訏在各自漫长的创作生涯中对"美"与"爱"的执着追求。作为名正言顺的日本"唯美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谷崎润一郎在"转型期"创作的《春琴抄》既烙上了其早期受西方唯美主义思潮影响残留的"恶魔主义"印记,又有"阴翳之美"的超越。而长期被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边缘化的"鬼才"徐訏在20世纪50年代漂泊在"独立于海峡两岸文学格局之外"的香港,始终坚持自由主义的创作立场,延续对生命爱情的哲学探索,《盲恋》中的梦放、微翠和《春琴抄》中的佐助、春琴同样经受了视觉对爱情的考验,佐助自毁双目使春琴的"美"和两人的爱情得以重生,梦放为微翠的"献身"和微翠复明后的自我毁灭带有神秘的宗教救赎色彩,表现了探索"心灵与肉体的消长,精神与物质的矛盾,内心与外界的冲突"的"唯美主义者"徐訏内心的痛楚。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湘报》及其转载各类新闻报道的内容及其意义,对原始文献进行考证和统计,结果表明,《湘报》是戊戌维新运动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湖南长沙创办的一份以言论为主的报纸,同时也大量转载了国内外其他权威媒体的新闻消息和评论,主要包括时事政治新闻、新闻时事评论、自然科技新闻和商务经济新闻等。《湘报》转载的新闻报道对当时湖南整个社会风气的开化和推动湖南近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新闻传播以报刊为主要形式.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报刊,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渗透和侵入由外国人创办的.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的“邸报”和“京报”没有也不可能发展为适应资本主义要求的近代报刊.第二.“报”、“刊”不分.中国近代的所谓报,实际上既指报,也包括各种期刊.从形式上看,当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