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动之以情     
人心都是一样的,我很能理解这位老师的心情。但如果是我碰上这样的情况,我会毫不犹豫地送孩子回家。因为这是一个沟通的好机会。“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一百个家长就可能有一百种个性。也许这位家长这样的态度并不是对老师有成见,只是他们说话做事的一种习惯;也许是他们对你还没有建立信任感。遇到这样的事,首先老师要反思自己的工作是否到位,对孩子是否关心,教育方法是否得当;其次要主动上门家访,与家长交换孩子的表现。也许一句热情的问候会化解家长心中的疑惑,赢得家长的信任;也许一次耐心的倾听,会化解…  相似文献   

2.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经常听到家长这样说:“再不听话就告诉你老师去”。在家长看来这句话是很正常的,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听到这样的话,我觉得很刺耳,难道老师是大老虎、大灰狼,那么令人可怕? 其实家长并不是这个意思,但对孩子来说会造成一种误解。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灵会蒙上阴影,他们会认为  相似文献   

3.
有这样一些家长,总喜欢在人前说教自己的孩子,以为是在为孩子好;或者不回避孩子在场就谈论他们的缺点,以为孩子还小,听不懂成人说的话。殊不知这些言语中隐藏了对孩子的伤害,无意中伤害了  相似文献   

4.
现在,大多孩子是独生子女,有些家长就对孩子百般呵护,整天把孩子关在家里,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交往。他们生怕孩子与他人打架吃亏受气;怕孩子跟伙伴学一些不良习惯;怕孩子疯野了……孰不知这样实际束缚了孩子的心理发展,妨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交往是孩子正常发展的一种需要,特别是同伴间的交往比孩子与成人交往更具有重要意义。孩子只有在与同伴的互相交往中,才能学会在互相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各种关系;充分发挥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充分发挥个体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交往中,还可以学会处理同伴间的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5.
孩子的班主任说我的女儿学习好,性格活泼,独立生活能力强,要求我在家长会上介绍家庭教育的经验。推辞不过,我就向大家介绍了下面几点家教体会。一、让孩子经受点挫折“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是大多数父母的认识。如果说让孩子吃点苦,有些家长就不一定理解了,有的家长虽然理解但是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对孩子而言,家庭的温暖是必要的,但不是惟一的,他们还需要挫折教育。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能受到挫折教育,能提高耐挫折能力,他们就能适应社会生活。挫折教育的思想,我早已知道,但是把这种理念转化为对孩子的教育行为还是去年的事。去年…  相似文献   

6.
二胎政策背景下,多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如果多子女家庭父母亲子关系的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带来多子女家庭儿童的心理问题。身为班主任,我们不仅要关注儿童的心理问题,更要引导家长当好儿童心理呵护的使者,给他们一个正确的定位、一份真诚的理解,让家长悦纳自己的每一个孩子,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前几天开班会,我问在座的家长这样一个问题:"让孩子飞翔,你准备好了吗?"有的家长说,通过打拼,自己已经为孩子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将来会让孩子考名牌大学,甚至送他们去国外读书;有的家长说,在生活中,他们会对孩子无微不至,会保证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和健康的体魄。"那么,你们有没有为孩子准备一些‘荆棘’和尖锐的‘石子’呢?"听家长们讲完,我微笑地问他们。家长们面面相觑。于是,我向他们讲述了老鹰筑巢的故事。我说:"老鹰是一种奇特的飞禽,因为它们都把巢筑在树梢,或是  相似文献   

8.
《顽皮娃娃》2009,(4):I0008-I0009
当孩子哭闹不止,或者以其他方式和家长对抗时,家长肯定会很生气。还可能会训斥孩子、打孩子或用把孩子关黑屋等方法来惩罚孩子,家长甚至还会恶狠狠地对孩子说出一些像“你怎么这么坏,你再这样,我就不要(喜欢)你了!”的话来威胁孩子。可是家长这样做不仅很难长期凑效。还会伤害孩子的感情,甚至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其实每个家长都是爱孩子的,  相似文献   

9.
正编辑提示:不抛弃,不放弃,也是取得家长支持的法宝之一。初接手潇所在的班级,原班主任告诉我,潇的父母对孩子的成绩漠不关心,更有甚者,潇的父母和别人聊天时曾经说过:"不要强迫孩子读书,孩子的成绩好了,占便宜的是老师!""呵呵!"我一笑了之,以为老师和家长有什么误会呢。一次,和学生交流,孩子们告诉我:"潇妈妈说,孩子分数高,老师奖金就高,没必要拼命为老师挣奖金!"还  相似文献   

10.
我校地处老城区,70%以上的学生都是外迁子女,生活背景各不相同;家长的文化素质较低,家教观念比较落后,对孩子的教育松散,期望值不高,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行为习惯差,没有奋斗目标,缺乏上进心。针对这一特殊现象,我校以"培养融和品性的美美娃"这一理念为引领,通过体验式教育,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家长互相尊重、彼此悦纳,在活动中提升进取心,树立奋斗目标。一、人人争当好榜样——相互悦纳  相似文献   

11.
时下,许多家长不惜精力和钱财对孩子进行智力投资,过于偏重对孩子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技能技巧训练的风气愈来愈盛。他们热衷于为孩子作早期定向,描绘设计各式各样的“理想蓝图”,完全无视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强迫孩子接受成人的主观臆想。这样做的结果,无疑会给孩子的全面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法国心理学家瓦龙曾说过:儿童从其生命的最初起,便是一个社会性的生物。因此在人的一生中。绝不可能用智能代替一切,支  相似文献   

12.
正cindy.lu0625@sina.com问:我的孩子3岁多,喜欢边玩玩具边吃饭,每顿饭都要吃很长时间。我们觉得这样对他的身体健康不利,可是如果硬把玩具夺走,他就大声哭闹。请问,这种情况如何处理才好?答:首先,家长一定要反思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孩子并非天生如此,他的习惯都是在家长的放任中逐渐形成的。家长可能在有意或无意中给孩子建立了某些生活习惯,等到有一天突然意识到这样对孩子不好时,又会强迫他立即终止,一旦受到抵触,就把一切责任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孩子被看成是全社会的,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有些孩子称呼父母直呼其名……美国家长经常对孩子说的是:“我爱你!”“孩子,你很棒,父母为你自豪!”他们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但在生活中。对孩子的费用方面很抠门,有时还很“残忍”,经典的故事是:孩子跌倒,家长不会去帮忙,让他们磕磕碰碰自己爬起来……  相似文献   

14.
心理抚养的第一步是情感抚养,可是令许多家长困惑的是:用情感和全部的心血培养起来的孩子有一天突然让他们觉得那么陌生,那么敌对,那么可怕……有的孩子在父母看来一直挺老实的,怎么有一天就让警察找到家里说“他参与抢劫了”?有的父母觉得自己对孩子那么好,可是有一天怎么就因为说他几句居然自杀了?有的稍不满足他就离家出走?记得一位出走孩子的母亲就发出这样的疑问:“前两天我和他出门过马路时他还拉着我的手,怎么到学校后(是寄宿学校)就出走了呢?我真搞不清……”为什么那么爱他们,他们还会这样呢?  相似文献   

15.
家长:现在家长们越来越忙,让孩子学琴、学画、学识字、学算术。家长忙,孩子忙,也不知道这是喜还是忧。老师:家长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早期教育也是应该的,只是有一个适度的问题。任何事情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走向反面。家长:如果孩子本人并不愿意学这些东西,而家长又认为这是孩子必须学习的,矛盾出现了,究竟如何解决?我认为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强迫孩子学他们不愿学习的东西。老师:孩子的意愿也并不  相似文献   

16.
家长往往从一个角度去关注孩子的成长,其实您不妨试着换个角度,多从侧面了解一下您的孩子。常常听到家长在批评孩子时,说:你看,某某家的孩子多听话,学习还那么优秀。你整天就知道玩,还总给我惹事,真不知我怎么就有你这样的孩子呢?家长们,当您对孩子说这些话时,有没有关心孩子内心的感受呢?  相似文献   

17.
观点跟帖     
《班主任》2022,(1)
王艳霞宋文娟:转变家长观念,加强对孩子消费引导1.家长要学会拒绝孩子的不合理消费要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再苦不能苦孩子”观念的根深蒂固,孩子已经成为家庭的“中心”,尤其是在消费方面.家长往往对他们无条件满足,这样会让孩子不懂得节制消费,养成大手大脚的花钱习惯。  相似文献   

18.
万霞 《辅导员》2013,(3):45-46
由于工作竞争的压力.许多父母把孩子的时间填得满满的.对孩子的教育是如何考上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在孩子心目中,我只要学好了,别的都不用理会,甚至为所欲为。在父母心目中,你只要学好了,别的都不用管,自己任劳任怨。孩子不理解父母望子成龙的一片苦心.父母不理解孩子为什么不理解他们的一片苦心。恶性循环.孩子的心离家长越来越远。作为班主任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帮家长和孩子建立起这种沟通.就从一年级开始。从现在开始,让沟通形成一种习惯。第一阶段:教育孩子学会感恩。我发出"感恩与期盼"的倡议。请家长写出在抚养孩子过程中最感人、能震撼孩子心灵的一件事.  相似文献   

19.
时常会有一些家长显出一副无奈的样子说:“现在的孩子太任性,不好管,尽管我每天辛辛苦苦地拼命挣钱,千方百计地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要求,可他们还是不听话,不但不领情,而且跟我就像仇人似的,不愿意和我说话。”每当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我真的想问一问:家长朋友们,你们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或者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对孩子进行教育而最终产生这样的结果呢?  相似文献   

20.
孩子永远是天真的,他们所想的和所做的都表示着他们真实的一面。而有些家长在孩子面前像是守护神一样,可在孩子们看来,他们就是魔鬼。每天只会让孩子们学习、吃饭、睡觉,这三点一线就是孩子们的一条阴间小道。他们害怕,怕老师训斥,怕家长打骂。这样家长和老师除了会对孩子做这些还会做什么呢?他们把孩子的天真一丝不漏的遮盖住了,孩子们无法呼吸,他们喘不过气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