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82年我在光明日报发表散文《晋祠》,当年被选入中学教材,并应教学需要写了一篇《我写晋祠》。16年后,1998年又有一篇散文《觅渡,觅渡,渡何处》被选入中学教材。许多教学刊物希望能再写一篇文章,谈谈《觅渡》的写作,以作教学参考。 这篇文章和《晋祠》不同,《晋祠》是写景,《觅渡》是写人。《晋祠》中的目标是怎样发现自然美,表现自  相似文献   

2.
1982年我在《光明日报》发表散文《晋祠》,当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并应教学需要写了一篇《我写〈晋祠〉》。16年后,1998年又有一篇散文《觅渡,觅渡,渡何处》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许多语文刊物希望能再写一篇文章,谈谈《觅渡》的写...  相似文献   

3.
我《觅渡》     
1982年我在《光明日报》发表散文《晋祠》,当年被选入中学教材,并应教学需要写了一篇《我写晋祠》。16年后,1998年又有一篇散文《觅渡,觅渡,渡何处》被选入中学教材。许多语文刊物希望能再写一篇文章,谈谈《觅渡》的写作,以作教学参考。这篇文章和《晋祠...  相似文献   

4.
用散文来写政治人物不容易,进而要写出思想,挖掘历史规律就更不容易。最近读梁衡同志的三篇写党史人物的散文,觉得很有新意。这三篇新作分别是《觅渡,觅渡,渡何处?》、《这思考的窑洞》和《红毛线,蓝毛线》。《觅渡》一篇发表在《中华儿女》(1996.8),读者反应不错,《新华文摘》等多家报刊都有转载。《窑洞》和《红毛线》分别发于《散文》(1997.1)和《人民日报》(1997.1.23),都被归入作者的《人杰鬼雄咏叹调》系列。可以看出他的写作重心在从山水向人物转移。梁衡写人原也不拘一格,有伟人,也有凡人,但这三篇作品的咏叹  相似文献   

5.
以《觅渡,觅渡,渡何处?》为分界线,梁衡的散文创作由山水散文转入政治散文。他打破了杨朔散文“物-人-理”的模式,摈弃了散文创作的纯文学倾向,集中展现了散文的描写美、意境美和哲理美。  相似文献   

6.
以《觅渡 ,觅渡 ,渡何处 ?》为分界线 ,梁衡的散文创作由山水散文转入政治散文。他打破了杨朔散文“物——人——理”的模式 ,摈弃了散文创作的纯文学倾向 ,集中展现了散文的描写美、意境美和哲理美。  相似文献   

7.
1982年我在光明日报发表散文<晋祠>,当年被选入中学教材,并应教学需要写了一篇<我写〈晋祠〉>.16年后,1998年又有一篇散文<觅渡,觅渡,渡何处>被选入中学教材.许多语文刊物希望能再写一篇文章,谈谈<觅渡>的写作,以作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梁衡先生出生于1946年,他是山西霍州人,是我国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同时,他还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他的散文作品《青山不老》《跨越百年的美丽》《海思》《夏》《觅渡,觅渡,渡何处?》口碑  相似文献   

9.
梁衡同志的《觅渡,觅渡,渡何处?》一文写于1996年,不久即被选入人教版语文教材。这是继《晋祠》《夏感》之后,作为范文入选人教版语文教材的梁衡同志的又一篇文章。征得梁衡同志同意,本刊现发表作者对《觅渡》的自注(已收入《梁衡文集》,即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希望有助于广大读者全面、深刻地理解该文,尤其是该文在题材的开拓和手法的运用上的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0.
郝云亮 《教师》2013,(28):1-1
梁衡有名篇《觅渡,觅渡,渡何处》,是写瞿秋白的。瞿家旧祠堂门口有一条河,叫觅渡河。当年瞿秋白从这里出发,登上觅渡的小舟,直至临死都在探究生命的归宿。他觉得探索比达到更重要。觅渡,觅渡,渡在何处,他一生都在寻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一直在探索,寻求让学生走向成功的方法和途径。在上学期结束的升学考试中,有个学生刚及格,选择读中专。是庆贺还是懊恼?这似乎是不大容易回答的一个问题。有一点是  相似文献   

11.
在纪念朱自清先生百年诞辰的日子里,江泽民总书记用两句诗来评价来自清先生高尚的人格;“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我原来对来自清先生并不了解,一个星期天,我从爸爸的书橱里看到了一本《朱自清的散文艺术》,里面有关于他散文的评价,还附录了他的散文,《背影》写得非常朴实,《荷塘月色》的语言代美,我读了几篇,觉得来自清先生的散文的成就很高;但我还不了解来自清先生的人格。有一天下午,我在学校里看见语文组的老师为了纪念来自清先生诞辰百年而办的板报,我对朱自清先生有了较深的了解。我认为来自清先生是一位很有骨气的知…  相似文献   

12.
一、背大作家巴金早年在《谈谈我的散文》中说过这样的话,他喜欢写散文而且写了十多本散文集,首先应该感谢以前的老师强迫他背《古文观止》。茅盾背《红楼梦》也成了  相似文献   

13.
文无定法,大体须有。学写散文,应从最基本的练起。 (一)由写“往事琐忆”起步,掌握构思回忆性散文的基本要领。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吴伯箫的《菜园小记》、唐弢的《琐忆》,从中体会散文取材“散”、线索“明”、笔法“活”的特点,以及构思的一般规律。然后,努力追忆童年、少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撷  相似文献   

14.
梁衡先生的《觅渡,觅渡,渡何处》一,已选入了高中《语读本》第二册,作一开头就说“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迷,他太博大深邃,让人看不清摸不透”,“他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远读不完的名画”。然后作从三个方面写了他的叫人难以理解的地方,那就是明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化人却偏偏参加了政治运动;明明是一个柔弱的书生,  相似文献   

15.
《雅舍小品》是粱实秋的散文代表作,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传世精品。它总计142篇,创作时间跨度从1939年至1987年,长达半个世纪。总观《雅舍小品》,绝大部分是有关人和人生的描述,他写《男人》和《女人》的性别差异;写《中年》、《老年》的《年龄》特点;写《懒》、《馋》、《勤》和《廉》等人性品格;写《同乡》、《代沟》、《第六伦》等人际关系;写《理发》、《洗澡》、《婚礼》、《喜筵》等人生活动;写《握手》、《送行》、《谦让》、《敬老》种种生活礼仪;写《下棋》、《写字》、《喝茶》、《饮酒》样样趣味情致;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余秋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处立定,以其深邃的思想、冷峻的理性、充沛的人文意识、生花的妙笔绘出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一批"秋雨体"文化散文。秋雨文化散文旺盛的生命力在于:深邃的思想、持久的生命力;忧切的文化良知、独特的文化人格;鲜活、质感的语言;融散文、小说、戏剧手法于一炉,在大文化散文创作中注入曲折动人的小说手法和立体的戏剧剧场效果;在人文山水中行走,从象牙塔里的"互为观众"到行为文化散文;从故事到感悟,从具象到抽象,从微观细节到宏大抒情、议论等等。  相似文献   

17.
江凌 《培训与研究》2009,26(6):7-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余秋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处立定,以其深邃的思想、冷峻的理性、充沛的人文意识、生花的妙笔绘出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一批"秋雨体"文化散文。秋雨文化散文旺盛的生命力在于:深邃的思想、持久的生命力;忧切的文化良知、独特的文化人格;鲜活、质感的语言;融散文、小说、戏剧手法于一炉,在大文化散文创作中注入曲折动人的小说手法和立体的戏剧剧场效果;在人文山水中行走,从象牙塔里的"互为观众"到行为文化散文;从故事到感悟,从具象到抽象,从微观细节到宏大抒情、议论等等。  相似文献   

18.
作为作家的梁衡,因《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等多篇作品走入中小学语文课本,而为广大师生耳熟能详,然而作为一个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一  相似文献   

19.
杨绛先生的散文向来得到很高的评价:"严谨的写实作风使她的散文浑然本色,亲切可感;对道德尊严的执着追求使她的散文充满了人格的感召力;有距离的审美观照、美丑善恶互现手法形成其散文清雅隽永、豁达冲淡的艺术风格;理性与感性紧密交融的语言使其散文既富理趣又颇具小说神韵。"《老王》是杨绛写于198年的一篇散文,在选入中学课本后引起界内人士的极大关注。关注焦点是大家公认的作品文眼:"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  相似文献   

20.
<正>《溪水》是一篇清丽感人的美文。"溪水"是嬉戏无忌的顽童,是纯真烂漫的少女。作者运用拟人、比喻手法,使得语言清新传神,一条溪水被写活了,洋溢着生机和活力。散文特别是美文的语言仅仅达意是不够的,还要传神。《溪水》就以美妙的语言而制胜,令人陶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