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1 毫秒
1.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出自《论语.子罕》,历来学者对该句话的解释为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究其主要原因表现在对孔子思想认识的分歧上。另外,还表现在对该句的断读及“与”字的不同含义上。学界对此基本有两种传统观点:一种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种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里对以上观点不敢苟同,试提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新解释,望与学界朋友共同商榷,欢迎批评与指正。  相似文献   

2.
宋人邢 日丙 和今人马茂元都将“子罕言利、与命与仁”释为“孔子很少谈到利和命和仁”。文章结合孔子的思想 ,从《论语》中倒举出大量的实例 ,并根据相关书籍的解释 ,认为这段文字应标点为 :“子罕言利 ,与命 ,与仁”。译为 :孔子很少谈利 ,他信命 ,赞许仁。  相似文献   

3.
吕庙军 《邯郸学院学报》2006,16(2):88-90,93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出自<论语·子罕>,历来学者对该句话的解释为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究其主要原因表现在对孔子思想认识的分歧上.另外,还表现在对该句的断读及"与"字的不同含义上.学界对此基本有两种传统观点:一种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种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里对以上观点不敢苟同,试提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新解释,望与学界朋友共同商榷,欢迎批评与指正.  相似文献   

4.
《论语、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邢(日内)疏》曰:“此章论孔子希言难考之事也。罕,希也。与,及也”。这就是说:孔子很少谈到利、命和仁。然而《论语》一书中所载孔子言仁处太多了。如按邢(日内)解释,则与《论语》的实际产生了显著的矛盾。因此,历代很多学者试图重新解释,而以清人史绳祖说最有影响:“《论语》谓‘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古注及诸家皆以为三者子所希言,余独疑之。利者固圣人深耻而不言也。……如命与仁,……曷尝不言”。‘孔子罕言者独利而已,当以此  相似文献   

5.
《论语》之“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句,自汉以来,学者注疏分歧较大,虽后世正统注疏较多采用全句不断之分法,然此说未免与文章之本意有不合之嫌。文章着重结合清人史绳祖之说,就“与”字在《论语》中之用法,以及孔子本人对待“利”、“命”、“仁”三者的不同态度问题,对该句重新解释,从而指出:此句应为“利”、“命”后俱有断,其意亦了然,乃孔子罕言“利”,旨在不赞同,而对“命”、“仁”则是赞许之意。  相似文献   

6.
《论语·子罕篇》曰:“子罕言利与命仁.”两千年来,尽管人们对此章有不同的诠释.但大都相信《论语》所述孔子“罕言利”的说法,今人则进一步简单地把孔子的义利观概括为“重义轻利”.我们认为:孔子的义利观十分复杂,《论语》中涉及义利之辩的章节甚多,为了准确地把握孔子的思想,有必要对“子罕言利”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学界对《论语》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断句一直颇有争议,笔者分析了几种争议观点,认为能单以其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多少来作为断句的标准,该句可断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相似文献   

8.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这是一般所公认的.但对“仁”学究竟是什么,国内外学人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各执一词,莫衷一是.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看,各人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看法自然不同;从客观上看,孔子对“仁”的说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论语》是我们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中直接谈到“仁”的,就有109处之多.既有抽象的,也有具体的,形形式式、五花八门.可是,书中有一处却偏偏说:“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少谈利与命,这是符合孔子的思想的,但少谈仁却很难理解.对这个问题,历来也有各种各样的解释:金人王若虚在《误谬杂辩》中,清入史绳祖在  相似文献   

9.
研究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最可靠的材料首推《论语》。尽管《论语》只是孔子后学记述先因材施教,因事立言之书,故书中对孔子的思想缺乏系统的组织和严密的表述,可这并不等于说孔子思想无章可循。其实,只要对《论语》中孔子的政治主张进行宏观的把握,微观的分析,再把它与西周以来“敬天明德”这一正统思想联系起来,其思想构架即清晰地呈现出来。在《论语》中最能反映孔子政治思想构架的只有两句话:“(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以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论语》中下列章句的疑义进行了新的考释:《述而》“文莫吾犹人也”句:莫训谟,谋也;《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句:莫训瘼,害也;《公冶长》“子使漆雕开仕”句:信训明;《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句:与,相关也;《述而》“加我数年”句:加训重,回复也;《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句:和即调和,由训任,“小大”指“礼之用”而言,“小大由之”属下而与“有所不行”为句。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