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将曾国藩定位为“中国近代新儒家的创始人”,首先必须充分分析中国儒学的发展阶段,本文建议分为“四阶段”。“近代新儒家”属于儒学发展的第四阶段,借鉴中外新儒家的研究成果,我们有必要对新儒家重新定义,并确定曾国藩是新儒家真正意义上的创始人。曾国藩的新儒家并非从天上掉下来的,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所以必须分析曾国藩新儒家思想产生的前期背景。曾国藩的新儒家以回归原始儒学为核心体系,将原始儒学“学以致用”的思想发扬广大。因此他的新儒家思想体系包括了十大内容。提出儒学四科,把“经济之学”从“义理之学”中独立出来;重新解释“理”,以“礼”实践“仁”,以“法”惩罚犯罪;提倡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实践儒家的爱民主张;打破官方儒学的专制思想,坚持民主管理任人唯贤;倡导原始儒学的科学精神,发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忠诚为天下倡,以爱国主义精神贯穿“经世致用”的始终;以“诚”治军,用曾氏“经济学”取代旧理学成为湘军的思想体系;继承儒家“修身为本”的理论,培养一二君子改变社会风气;借鉴道家清静无为的精神,倡导君子仁人韬光养晦;借鉴佛家因果报应的思想,引导世人弃恶从善。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先秦儒学的发展进行了新的理论概括,认为:对天人关系及天人关系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探求,是中国古代哲学最基本的主题。在孔子时代,儒家所认识的天基本上是有意志的人格天,它被认为与人类所追求的道德文明相一致。到战国中期,以庄子学派和稷下学派为代表的新一代思想家掀起了一股新的自然天道思潮,并以自然天道为武器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反思和批评,使儒学遇到新的挑战。以荀子为代表的战国后期儒者根据自然天道对儒学进行了改造,从而使儒家一贯主张的仁义礼乐重新得到逻辑的证明。  相似文献   

3.
在港台新儒家所提出的“儒家三期说”背景下,李泽厚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儒家发展四期说”。蒋庆继承了李泽厚对于汉代儒学的评价,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复兴“春秋公羊学”,一方面批评宋明理学与港台新儒家的“心性儒学”传统,另一方面批判当代自由民主制度,提出“政治儒学”的主张。本文通过分析蒋庆由“公羊学”向“政治儒学”的思想脉络,分析“政治儒学”内涵的“百家言”向“王官学”的转化困境。  相似文献   

4.
儒家对于“心性论”思想的探索始于孔子,而“心性论”思想的真正创立者是孟子,他提出人性具有的“善性”是“心性论”思想具有的本来面目,人性具有的“善端”是“心性论”思想的道德情感的根本依据,“尽心、知性、知天”的“心性”认识论和方法论,并构建了以“人性论”为基础、心性修养为内容和道德价值为取向的儒家“心性论”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心性论”在后世获得空前发展,尤其是经历唐代韩愈、李翱的儒学复兴运动,及至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创建,儒学“心性论”不断理论化、系统化,而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理论。最终,儒家“心性论”思想由“人性论”、“伦理论”、“修养论”走向了“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从而构建了全方位的、立体的、全息的儒家“心性论”哲学体系和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5.
荀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者,是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言人.他反对儒家的“天命”说教.他认为天是自然,根本没有意志,一切天体的变化不过是自然现象的变化罢了,人们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就能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荀子的这种人定胜天的观点,是对日益瓦解的奴隶主统治的批判,戳穿了他们“受命于天”的骗人神话;同时,也是对新兴地主阶级的鼓励,反映了他们取代奴隶主贵族专政的阶级意志.荀子主张“法后王”,反对“法先王”,他  相似文献   

6.
泰州儒学虽然充满了创薪精神,但他们始终坚守儒学底线,崇尚圣人之道,推崇儒家经典,儒家的经世哲学是他们的指导思想,并坚持进行圣学教育.泰州儒学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仁”“礼”“中”等思想,他们不管是为官还是平民,“儒”气都很重.他们治学虽然兼收并畜,但仍以儒家学说为主.泰州儒学把孝悌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保持了传统儒学的孝悌本色,孝亲情结很重,但他们并不盲孝.所以泰州儒学既坚守了儒学阵地,也在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上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7.
前期儒家可区分为“原儒”、“汉儒”两个阶段。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儒将史前、史初时期的原始自律精神扩展至与人以及人的活动相关的各个领域,主张由“人”向宗教和宗法之“天”的皈依,于是在确定主体性的同时便消解了主体性;其大力提倡的“自律”最终也就不可避免地转向为“律人”或日“它律”。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家,更强调“以天为律”、“天主人从”;由此,不仅巩固了先秦儒家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的既有倾向,而且促成了儒学和神学的进一步结合。作为其直接的结果,是神学的儒学化和儒学的神学化。所有这些,从根本上进一步颠覆了中国文化深层意识结构中人的主体性地位,消解了原始宗教和原儒文化中原本就已经很脆弱的人本意识和主体精神,使中国文化它律性的自律传统进一步得到肯定乃至强化;而起源于原始宗教、滥觞于原儒文化中的自律精神,自此亦成为封建社会中长期具有支配性地位的主体精神和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8.
《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是“儒学第三期发展”的指导性著作,杜维明认为,“儒学第三期发展”必须以方法论转变为导向,要从原来注重儒学之“体”的形而上学方法转到注重儒学之“用”的现实主义方法上来,今日的儒学研究只有从“用”上入手,才能既回归儒学传统,又能从传统儒学中发掘出于现代人有用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9.
儒学“德治”思想最初是由周公提出的,周公出于对周王朝的群体生存的关怀,提出了一种“天-王-民”相互制衡的三角结构,包括三个方面:以德配天,用德祈天,敬德保民。而其核心是“德”,这后来发展为儒家的“德治”思想。  相似文献   

10.
儒家伦理的理论结构与思想体系剖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儒家经典《论语》及其元典儒学、董仲舒儒学和宋明儒学在发展流变中的理论结构与思想体系的剖析,阐明儒家伦理实际是一个多元的理论结构、儒家伦理从未被“用世”至被“用世”,其结构中五个层面在性质、功能与作用等方面在动态中发生变化,儒家伦理的理论形态逐渐完备,元典儒学的真精神却被扭曲、变异,导致精华与糟粕有机地揉合在一起。洞悉它的理论结构便于辨明儒家伦理的精华与糟粕,进而可以为儒家伦理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定位确立某一方面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朱升博学而善于思考,既继承前哲的思想,又往往阐发己意。朱升重视解经传道,著述以解经为主,并以教授学生为根本目的。教徒课子、解经著述是朱升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而这两件事又是紧密相连的,从而形成了朱升学术活动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仁"与"众善"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以"一以贯之"评价自己的学说,何晏在<论语集解>中也作了进一步阐释,客观上指出了孔子学说的思想核心与其繁富学问的联系:以"仁"为核心建构起伦理学、天命观、人才观等众多内容,它们依"仁"而立,为"仁"而成,在"仁"的统摄下形成了一个包含多元因素、多种内容层次的思想体系,共同为平定乱世、重建社会秩序而服务.孔子和何晏的阐释有助于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苏轼与经学     
北宋学者对儒家经典的研究侧重于探讨义理,苏轼亦如此。他解经特别注重经典的原义并突出个人的见解,并以长于议论、言简义明、机智雄辩、曲为譬喻和联系时世的阐述方式深为学者叹服。他的经学思想具有民本思想的性质,所以不为封建统治者所赏识,以致理学成为中国统治思想后,苏学的学术价值被埋没了。现在,当我们重新审视宋学的文化意义时,不难发现苏轼经学思想的光辉。  相似文献   

14.
"性与天道"是宋明理学特别是北宋理学中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吕大临"性与天道"思想形成于美学时期,在这一时期他继承并超越了张载,并在"性与天道"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吕大临以"虚而诚"表达了"天道"无形而实有的特征,并在"性与天道一"的理论框架下,推演出"天道"下贯于"人性"也同样"虚而诚"。在分别阐述"天道"和"性"之后,吕大临又以"理义者,人心之所同然"来表达"性"与"天道"的贯通之意,最终使得儒家的大道精微之"理"落实到现实的"礼"之上。不难看出,吕大临在"性与天道"问题上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从性恶论出发,创立了“隆礼重法”的德法并举的治国思想。本文试图通过对荀子的“礼”、“法”思想的阐释,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至今不泯的对于我国行政文化建设的现代启示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爱国词人辛弃疾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其身上有着深深的儒家思想烙印,如伴随其终生的浓厚的忠君爱国思想和强烈的入世情怀。但由于其人生坎坷,仕途不顺,他身上又表现出与儒家相背离的反儒家思想,表现为安贫乐道的归隐情怀和叫嚣怒骂、粗露直豪的性格以及崇尚力田的观念。辛弃疾与儒家思想的这种相亲相离关系与其人生遭遇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韩愈“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这使他的思想资源十分有限,对问题的思考也只能在传统儒学的体制内进行,因而他的道论难以超越先儒思想的局限;而柳宗元以儒为主,兼收并蓄的思想 主张,实质上是要构建一种新的儒学体系,这也是他一系列闪光思想的源头活水。韩愈的保守意识还使他对儒学典籍缺乏怀疑,对其中的材料往往不加辨析,直接用作立论的依据,在逻辑上也存在诸多疏漏。而柳宗元要挑战传统儒学,就必须确保论据的真实可靠和论证过程的无愉可击。倘从理性品格的角度进行评判,柳是远在韩之上的。  相似文献   

18.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几乎囊括了当时的所以领域。荀子的思想体系中蕴藏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其中他的组织管理思想代表了战国时朔儒家组织管理理论的最高水平。荀子以“人性恶”作为组织起源和存在必要性的理论根据和人性论依据,以“礼”作为组织的标准,以相对不变的等级制度和相对变动的管理人员队伍作为组织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王莽与儒学     
王莽自幼身受儒学教育,服膺儒学价值并努力践行儒家道德,实为西汉末期儒林领袖。自平帝起,王莽秉政,更加大力扶掖儒学,并对儒学的政治理想进行了大规模的实践,援儒礼以更张制度,即"王莽改制"。王莽改制的实质,就是以儒学政治理想模式,来解决秦汉以来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王莽的这场改革运动,其实是政治制度的儒学化过程。东汉建立以后,对王莽改制进行了清算整理,但涉及儒学及儒学政治制度化的问题,在很多方面仍依其旧,从而奠定了儒学参与建构政治制度的基础,由此可见王莽改制对后世政治制度发展的影响甚为深远。  相似文献   

20.
“九天”说是扬雄以玄为本的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扬雄哲学思想乃至文学思想的形成在整体上起着指导性的作用;而“文必艰深”论则是扬雄重要的文学思想之一,自宋人苏轼对之作了严厉的批评之后,历代批评家大都对它持一种否定的态度。但很少有人从扬雄思想的整体特征出发对之作认真的分析,更没有人把“九天”说与“文必艰深”论联系起来加以考察。笔者认为扬雄“文必艰深”论本是建立在“九天”说的基础上,并与尚文的时代审美追求相一致,故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合理性,而并非一无是处,以往学者们对它的全面否定是不尽科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