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钟嵘的《诗品》十分重视诗歌的“情性”,“情性”是其评判诗人诗作的标准之一。自然外物对情感的触发、社会生活对心灵的感荡、穷情写物、以情评诗、真情真美论诗都是其情性观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诗歌的音乐性即诗歌在语言和形式上所具有的跟音乐相同或相近的艺术特质,在外在形式上表现为诗歌语言和谐的韵律和鲜明的节奏,并通过声音直接诉诸于人的听觉以打动人心;在内质上,则体现为诗人情感的起伏和心灵的律动,是诗人情感、情绪的声音显现形式。诗歌的音乐性,首先应视之为诗的内在素质,是诗歌的灵魂,是诗之所以为诗的根本因素。“诗言志”“诗缘情”,诗歌抒情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诗歌必有与之俱来的音乐性,即诗歌的抒情性决定了诗歌在语言形式上的声律化的特点。我们知道,人们情感的抒发,要用一种既不是叙事也不是论说的抒情语体裁形式…  相似文献   

3.
膜俄美作为诗歌的一种美学境界,它是由诗本身的审美特性与审美规律所决定的。任何艺术形式的美,都是客观美与主观美、物象美与情志美的创造性统一,诗歌也不例外。但是诗之所以成为诗,是因为它特别强调人的情感的抒发。别林斯基指出:“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①诗的这种抒情本质导致了诗在情景关系构成上的特殊性:诗中情与景的比例不是对等的,情与景的结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诗歌中情与景构成的一系列形象往往不是按照其自身的内在逻辑以及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客观联系组合起来的,而是更多…  相似文献   

4.
新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主要任务应当是陶冶情性,培养美感。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住新诗的特点,囚体施教,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诗歌,尤其是新诗,除了反映生活高度集中概括之外,还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感情丰富饱满。诗中大都有“我”,即都有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中所抒之情,往往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进入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神会诗人的情性,使学生受到陶冶。二是诗歌具有音乐美,新诗形式自由,音乐节奏多变化,更能表现现代人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诗论认为,诗歌要表达人们的感情,具有情感性特征;在诗歌创作中,情感是创作的动因,是驱动诗人进行创作的一种动力;在诗歌接受时,读者一方面要深入体悟作品的情感内涵,另一方面,其自身的情感也被激发、感染和调节。在中国古代诗论中,“吟咏情性”、“诗缘情而绮靡”、“披文入情”的“情感中心说”是从先秦到晚清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6.
张问陶是清代中名的诗人和诗论家,其“性灵”说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诗论中“心物感应”和“吟咏情性”的诗歌理论,他强调诗要表现“自我”,抒发真情,反对模拟抄袭和在诗中搞训诂考证,提但清新,自然、天真、天趣的诗风,他的诗论在清代诗坛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我们今天探讨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伤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原诗》的诗歌特性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的特性是什么呢?自《尚书·尧典》始,就有了“诗言志,歌咏言”的说法,把表现诗人的志向、怀抱看作诗歌的特征。到西晋的陆机,他在《文赋》里又提出了“诗缘情”说。“诗缘情”的提出,并不与“诗言志”相对立,而是相互补充的,唐代的孔颖达甚至把它们看作是一致的。他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缘情”说的出现是对诗歌特征的进一步把握。在这以后,中国诗歌界一直把言志抒情看作诗歌的特征,并把它当作中国古典诗歌重表现的标志。 “言志抒情”说虽然也讲志、情是诗人从自然客观事物的感受中获得的,也重视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与人的情、志的联系,但其重点不是强调诗人对客观事物的逼真反映,而是强调诗人感情的真实抒发。所以,它也存在缺陷。第一,因为感情也还有一个受立场、观点支配的问题,因此,并不是一切出自真心的感情都能创造出真实反映现实的作品,而且,感情还受时代环境的支配,在一定的时代条件下感情必然带上时代的色彩。第二,由于只强调诗人情感的真实反映,这也给唯心主义者留下了发挥的余地,他们往往把“志”与“情”架空,把“志”“情”看作只是个人主观性情的同一语,如“公安派”、袁随园提倡的“性灵”说便是如此。而且复古主义者也讲“言志抒情”,但他们的志、情却是以古人  相似文献   

8.
忆君情悲满,肝肠尺寸断——谈谈中国的悼亡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悼亡诗整体数量多,意象选择主要是局限于“身边事、儿女情”,诗歌内容主要是突出妻子的“善”,诗歌的情感内容带着强烈的伦理色彩,诗歌的情感倾向主要呈凄婉、沉痛的氛围,抒情表达方式是由景到人,物我统一,“以素心为己心”。将鸟兽草木诸自然物象,作为人伦世界,理性世界相沟通之媒介。诗中多是景的描绘,情则蕴含在景中,情景交融,物我不分。这种特点是由中国化传统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人主观的感情是诗歌的本质、灵魂之所征。闻一多说:“诗是被热烈的感情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我国古代也有“诗言志”、“诗缘情”之说,认为诗歌“吟咏性情”,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产物。无论是抒情诗、叙事诗还是写景咏物诗,都或浓或淡或隐或现地寄寓着诗人的主观感情,即使有理性色彩的哲理诗,也常以情促理,融理于情。所以,我们鉴赏诗歌,从本质上说就是体悟诗情。那么,从哪些方面切入呢?  相似文献   

10.
感悟意境     
在中国古典诗学理论中,意境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美学范畴。它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核心,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理想。在中学古典诗歌学习中,感悟意境才能撷取诗歌的菁华。一、展开想象和联想,分析景与情在古典抒情型作品中,情景交融是其最重要的特点。在古典诗歌中,人们时而触景生情,景中寓情;时而因情布景,移情入景;时而借景抒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寄予浓浓的情感。在面对这类诗歌时,不妨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景与情的关系,让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体悟意境,与诗人的情感发生共鸣。例如,白居易的七律诗《钱塘湖春行》描绘了西湖旖旎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光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并在最后两句中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春色的喜爱。我在指导学生学习这首诗时,紧紧围绕诗题“春行”,先让学生结合诗歌的上下文,找出诗人在诗中列举的景物以及这些景物的特点,抓住“初平”“低”“早莺”“暖树”“新燕”“乱花”“浅草”等字眼,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春游的经历,各自描述所体悟到的“春行”画面,体会诗人在景物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有学生这样写到:“我仿佛看见诗人骑着一匹马儿在西湖边漫步,温暖的春日和和煦的春风令诗人心旷神...  相似文献   

11.
诗歌是表现诗人审美理想和激情的艺术形式,是激情奔涌的产儿。诗歌中的一切景物形象,都是感情的产物、感情的载体,是诗人感情的艺术表现。诗歌教学就是要把诗情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触摸诗的情怀、品尝诗的情味、领悟诗的情感。“情”,可谓诗的气脉,泱泱华夏的诗歌历史,就是盛开“情”之花的历史。因此,把准诗的“情”脉,也就成了阅读鉴赏诗歌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把准诗的“情”脉来传递诗情呢?  相似文献   

12.
“诗所以发性情之和”是文天祥的诗歌本体观,并进而提倡“动乎情性,自不能不诗”的创作境界。其诗歌功能观是发展变化的,对言志抒情、讽谕教化和审美愉悦功能在前、后期各有所侧重。文天祥重视诗人学养,也强调生活经历、社会实践对诗歌创作的重要意义。推崇古诗、倡导古风和注重内容、大处着眼,是文天祥诗歌品评观的两个特点。  相似文献   

13.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写的一首狱中诗 ,铁窗虽拘囚了诗人的身体 ,但拘囚不了诗人自由的心灵。读着这深情讴歌母爱的诗篇 ,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内心那涌动着的海涛般的情感波澜。这样的佳作值得我们用心去品读 ,用情去吟诵。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重点突出诵读对诗歌鉴赏的作用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思读 :理解诗歌的内容这首诗有叙事 ,也有抒情 ,都是作者真情的流露 ,因而内容浅显易懂。可以让学生一边小声朗读 ,一边理解大意。为了避免学生浅尝辄止 ,针对诗歌借景、借事抒情的特征 ,从第 3节诗中 ,我提出了这样三个…  相似文献   

14.
新论长廊     
新时期“归来”诗歌中抒情主体的人格状况钟友循在《益阳师专学报》95第3期撰文指出:新时期“归来”诗歌是一个众星璀灿的诗群,这一诗群共同的创作品格乃至各个诗人出色的抒情个性,赋予其作品以灵性.按对待往昔苦难的态度,“归来”诗人大抵有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5.
韩艳敏 《考试周刊》2012,(39):11-12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相似文献   

16.
袁枚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和诗论家,其主张的性灵说在清代诗坛影响巨大。可贵的是,袁枚自觉地在诗歌创作中实践了他的主张,他的抒情诗创作“以真达情”的特色,就是性灵说的一个表现。“诗的本职专在抒情。”袁枚《答曾南村论诗》中有句云:“提笔先须问性情”。在袁枚的诗文论述中,“性情”与“情”是基本同义的。“提笔先须问性情”,首先肯定的是做诗要有情,情之有无是诗之先决条件。在袁枚眼中,抒情是创作的根本目的,真情是诗歌表现的主要内容。诗是情的产物,情的表现,要“自把新诗写性情”。所以他坚决反对有意识地为政治需要,为炫耀学问或为…  相似文献   

17.
<正>诗歌是一种重在抒情意志,以意境感人的文学体裁。同时,具有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语言精练、音韵和谐、节奏鲜明、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等特点。在诗歌的教学中,把握诗人的"情"和"境"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发展想象能力,领悟诗的意境,向学生进行心灵的陶冶和审美的教育。如何让学生把握诗人的"情"和"境"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诗学的“意象”就是指诗人的主观情志与客观景物在审美感兴中想碰撞而产生的“意中之象”或“心中之象”或“人心营构之象”。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诗歌艺术的精灵。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意象”有着暗示性、丰富性、特定性的特征,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在诗歌的鉴赏中我们必须理解这些意象所蕴涵的意义,只有广积博览,提高文化素养,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诗的哲学意味,提高鉴赏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中国悼亡诗整体数量多 ,意象选择主要是局限于“身边事、儿女情” ,诗歌内容主要是突出妻子的“善” ,诗歌的情感内容带着强烈的伦理色彩 ,诗歌的情感倾向主要呈凄婉、沉痛的氛围 ,抒情表达方式是由景到人 ,物我统一 ,“以亲心为己心”。将鸟兽草木诸自然物象 ,作为人伦世界 ,理性世界相沟通之媒介。诗中多是景的描绘 ,情则蕴含在景中 ,情景交融 ,物我不分。这种特点是由中国文化传统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说要用“真情”来写作? 当下学生写作文普遍缺乏真情实感,抒写真实感情的作文日渐稀少。文章当以抒情述志为本。刘勰说:“情者,文之经。”《文心雕龙》十分强调情感在文学创作全过程中的作用。要求文学创作要“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情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