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谁也不会否认,人造卫星上天、人类飞向太空,逐步征服宇宙是20世纪的重大事件,也是科学史上了不起的成就。各类人造卫星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但是事情往往是一分为二的,正如恩克思早就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的。”大自然对于我们探索太空的“报复”,就是由此产生了众多的“太空垃圾”。  相似文献   

2.
宇航员与细菌细菌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态,我们的生存离不开细菌,如果没有寄生在肠道内的细菌,我们根本无法消化食物。但是,细菌往往也会导致感染的发生。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宇航员的生活可能会面临细菌的可怕的威胁?这决非耸人听闻,由于地球上的许多细菌完全能适应寒冷干燥的太空环境,所以哪怕人类的飞行器在太空中飞行几个月甚至几年,这些细菌也不会死亡。那些经历过太空飞行的宇航员的状况已经明确显示,太空环境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健康方面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必须面对细菌的威胁。因此,为了宇航员的健康,充分了解太空环境下的细菌非…  相似文献   

3.
杨孝文  任秋凌 《金秋科苑》2010,(22):100-101
在我们探求“人类如何在太空生活?”这个问题的道路上,已经有着10年历史的国际空间站给出了我们答案。生活在绕地轨道面临着一系列严酷考验,多年的航天经验告诉我们,为了了解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实现自由航天的文明,我们仍有很多需要了解的东西。在此,美国媒体特意评选出在空间站上生活的十大令人厌恶的经历。  相似文献   

4.
在过去一百年里,有太多东西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未来一百年里,还会有更多的东西再改变我们的生活,包括我们的爱情.这不是世纪之初人类妄想症的复发,恰恰相反,这是一组关于人类未来发展的最新思考.  相似文献   

5.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古人高远的志向和探索浩瀚宇宙的渴望,如今,在现代人手中已经变为现实。1957年,苏联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卫星送上太空。在仰望了千百年后,太空,对人类来说再也不是高不可及的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从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到1970年“东  相似文献   

6.
《科技新时代》2004,(9):71-79
让我们姑且认为美国这一届和下一届政府的所有太空计划都能够顺利实现。我们假定布什总统的太空新计划取得了快速的进展,而且国际太空站的建设将会在2010年左右完工。再假定届时美国航空航天局将和它的国际合作伙伴像计划的那样,共同运行这个太空站7年——在这7年中,将主要进行人体生理学实验,以研究外太空探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当然,与此同时“载人太空探索飞船”已经开发成功。为了方便讨论,还假定我们已经把货运机器人派往月球南极附近的一个地点,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基地。2017年,已经到了把我们的注意力坚定地放在载人月球飞行——更进一步地说,是奔赴火星的时候了。国际太空站该退役了,评论家们甚至认为这个时间都已经太晚了。  相似文献   

7.
太空移民一夫一妻制  在不久的将来,人类畅游星际空间将不再是不可能的事情。但由于地球与其它星体之间的距离相差甚远,去往恒星的人不大可能在他们的有生之年再返回地球,因此,他们必须保持一定的人口数量,以便能够建立一个新的、能够生存的人类群体。而且,每一种设想的太空人生活方式都不能与现在的人类生活方式差别太大。“送往太空的人的生活方式与模式应当是他们比较熟悉的,或者比较习惯的,否则他们可能会发疯的。”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人类学家莫尔教授说。我们知道,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家庭,移民太空的人也应该保持这种…  相似文献   

8.
人类正开始开发近地太空。人类的活动已经在陆地、海洋和空气中引起了严重的污染,因而,从现在起就有必要注意太空环境的保护,以免引起各种难以挽回的后果。概况近地太空实际上是地球的若干层保护圈。最外面一圈是磁层,它保护地球使之免受太阳风中等离子体流的损伤。从太阳中冒出的日珥由炽热等离子体流构成,这些等离子体在星际空间形成太阳  相似文献   

9.
“哈勃”望远镜已经老了,是让它回来还是让它留在太空?这里有个让其永远服务于人类的方案。  相似文献   

10.
人类不可能不携带数以万亿计的细菌进入太空。人类在太空中定居,它们也会随之而来,所以我们最好能够了解它们,知道它们是否喜欢太空环境,太空环境会使它们发生什么变化,等等。  相似文献   

11.
《科技新时代》2010,(5):29-29
要让人类在火星上生存,科学家至少还需要10年时间,才能够完善复杂的火箭技术和生命维持系统。但要保证我们在太空中漫步时不会迷路就要简单多了——美国航天航空局已经开始采用一种存在了几个世纪的技术来保证这一点。  相似文献   

12.
起飞向火星     
史睦 《发明与创新》2011,(1):I0004-I0004
不久前,美国宇航局公布了一项太空计划:他们将在2030年,把宇航员送往火星……飞往火星生活,你愿意吗? 准是先驱 火星在古代就已经为人类所知,它被认为是太阳系中人类除地球之处的最好的住所。  相似文献   

13.
地球可能正在将生命的种子撒播到我们整个银河系。微生物可以像乘坐宇宙飞船一样搭乘细微的尘埃颗粒,以太阳光线的推力为动力做着我们人类不敢想象的太空旅行。  相似文献   

14.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生产领域进一步扩大到太空。无论是在“太空站”还是在宇宙飞船,人们都可以充分利用太空中的特异条件,生产在地球上无法获得的新型产品。目前,这样的工厂已经涉及到制药、冶金、电子和机械制造等领域,而且正在向更为广阔的方向发展。失重下制取新型药物科学家研究成果表明,在太空中失重的条件下,液体中会含有大量的气泡,微生物也不会沉  相似文献   

15.
晓云 《发明与革新》2011,(11):39-39
人类的好奇心总是无穷的,我们除了想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地球外,还希望了解浩淼无际的太空。在太空旅游尚需时日的时候,西班牙一家公司希望在两年内让人们进行高空游。他们已经制造出一种可以上升到30多公里高空的热氦气球,希望让人们在那里观赏地球和太空。  相似文献   

16.
1969年7月20日,人类终于完成了伟大的登月创举,千百年来人们登月的梦想变成了生动的现实。如今,人类又跃跃欲试,希望再次重返月球。2004年,布什政府宣布了一项宏伟的航天计划,其中就包括美国在2020年重新登月。为了使月球成为我们人类的第二个家园,我们需要机器人侦察员先到月球上寻找安全的登陆点,另外,它们还得勘查我们将来可以开采的矿藏,进行考察探险等大量的工作。美国工程师目前正在积极研发的“登月企鹅”就将担此重任,它将充当美国二次登月的先锋,率先飞到月球上打探情况,为日后宇航员登月进行前期考察准备。事实上,这是一种机器人…  相似文献   

17.
更正     
我很喜欢贵刊3月号的《它真的能帮助我们找到火星生命吗》这篇文章(第86页),文中介绍的机器人Zooe虽然简陋,但是却很实用,最重要的是它能肩负起寻找火星生命的重任。要知道人类在太空探索方面最重要的一个愿望就是能发现地外生命。但愿这个探测机器人能实现人类的这个愿望——起码能证实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  相似文献   

18.
《百科知识》2010,(14):I0002-I0003
地球是我们美丽、健康的家园,但由于人类的活动和时间的不断流逝,如今它正在日浙脆弱。这是在太空拍摄的一组地球景观.让我们重新审视地球这个原本美丽的家园。  相似文献   

19.
陈光 《金秋科苑》2008,(5):37-40
上个世纪的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50年前,没有人能预见到航天技术会有今天这样广泛、迅速的发展。现在,我们又站在一个新的50年的起点上,未来50年,太空探索还会有哪些新进展?虽然专家们目前仍无法准确预言,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太空探索仍将不断制造惊奇,续写人类探索宇宙的神话和梦想。  相似文献   

20.
陈光 《今日科苑》2008,(5):37-40
上个世纪的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50年前,没有人能预见到航天技术会有今天这样广泛、迅速的发展。现在,我们又站在一个新的50年的起点上,未来50年,太空探索还会有哪些新进展?虽然专家们目前仍无法准确预言,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太空探索仍将不断制造惊奇,续写人类探索宇宙的神话和梦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