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7 毫秒
1.
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灵魂,同时也是一个记者的自觉追求,笔者作为《嘉兴日报》最年轻的机动采访部实践,谈谈作为一名机动记者如何在采访中体出一种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2.
唐晓童 《新闻传播》2007,(12):31-33
提问,看似简单,但要问得准,问得巧,问得精,实在不易。下面笔者结合自己以往的工作体会,针对记者提问中常见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由此谈几点采访提问的要领,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3.
魏和平 《新闻窗》2008,(4):77-78
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调查采访,是记者发现新闻、提炼新闻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记者做好宣传报道应有的职贵。因此,新闻记者应当对这方面有足够的认识,重视和培养自身勤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调查采访的良好作风,尤其是我们的年轻记者。  相似文献   

4.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青年报》的专职记者最初有三十多人,以后逐渐发展到七十多人,我是最早的记者之一。时任中共中央委员、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对这支年轻的记者队伍非常关心,曾多次给我们讲话、开座谈会,谈如何当好一名记者。有时还让报社的领导同志把他对记者工作的要求和希望传达给我们,使我们这批年轻的记者在他的关怀和培养下逐渐成长起来。1955年1月,报社召开记者会,请耀邦同志来给大家讲话,原以为他工作忙,不一定能来,谁知他满口答应,并且讲了一个上午。对于记者的任务、记者的作风、记者的品德、记者…  相似文献   

5.
当前,被社会称之为“第四种权力”的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虽然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笔者认为,目前新闻从业人员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特权思想。西方社会曾把记者称为“无冕之王”。尤其是个别年轻记者,把手中的记者证当成了“尚方宝剑”,大有一朝“证”在手、便把“令”来行的感觉。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动辄以曝光要挟对方。更有甚者外出采访时,夜晚到不该去的娱乐场所消遣。事后人家让其付费,他却把记者证一亮:我是记者!.  相似文献   

6.
以李良荣《新闻学导(概)论》为代表的、我国传统新闻学认为,记者的素质仅包括具备坚定的党性与群众观念、有一定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和业务知识、十分熟悉党的方针政策(详见李良荣《新闻学导(概)论》和国内有关新闻学著作)。笔者认为,这种理论概括太过于抽象,缺乏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对有效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尤其是刚踏入新闻工作的记者)十分不利,严重制约了我国的新闻和新闻教育事业发展。针对传统新闻学存在的上述理论缺陷,笔者结合个人多年来的新闻从业经验,系统而创新性地提出了"勤奋、功底、悟性、韧劲、新闻敏感"和"精品意识"等记者素质的新内涵。它能够帮助记者特别是年轻记者,在短期内有效提高新闻采写编评和摄影素质。  相似文献   

7.
陈宏伟 《青年记者》2007,(14):167-167
年轻记者作为报社的生力军,具有思想活跃、进取心强的特点。对于大多数媒体的年轻记者来说,想干事是共识。但最近几年,随着媒体市场化运作速度进一步加快,各媒体之间,特别是区域性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媒体出现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情况,加上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媒体的年轻记者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出现了失范问题。这不仅直接影响了媒体在读者当中的公信力,也直接影响着年轻记者的成长进步。  相似文献   

8.
今年5月到8月.我同编辑部的同志们分别到基层进行了几次调查研究和采访。通过这几次采访,让我找回了当年当记者时的感觉.体验到了那股激情、那种兴奋和那样的意境。最深刻的感觉是:下去走走,益处多多。  相似文献   

9.
每逢重大的国内外体育比赛,人们总会见到一位山东大汉:他声音洪亮且健步如飞,甚至年轻记者也跟不上他的步伐;他做事雷厉风行且干脆利索,根本看不出已年近花甲。这位激情四溢的汉子,就是齐鲁晚报高级记者马安泉,体育记者圈内称他是“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齐鲁晚报的记者则尊称他为“年轻的马老”。  相似文献   

10.
这是作者学习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的一篇体会文章。文章对加强调查研究的认识,对新闻工作者也有很强的针对性。进入信息时代,随着采访手段的现代化,信息来源的多元化,调查研究是记者的一项“基本功”的观念,在有些编辑记者脑中也淡漠了。本刊登载周年丰同志这篇文章,意在引起我们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正对年轻记者我们寄予厚望。新华日报在九年前招聘了一批年轻记者以后,大概有五六年时间没有新进年轻记者,这样就造成了五六年之久的断层。从2008年开始,我们又开始重视这个工作,这两年基本上年年都进新人。我们去年年底做了一个统计,新华日报现在50岁以上的资深记者、资深编辑,占18.43%;50岁以下、30岁以上这个层次的人,占了67.74%,这部分我们称为骨干记者;30岁以下的年轻记者,占比是13.82%。  相似文献   

12.
十一月热帖     
殷秦 《网络传播》2007,(12):78-79
今天是记者节,一个属于传媒人的节日。在信息改变生活的时代,在资讯化生存成为主流的时代,记者已经越来越多地参与社会的变迁,越来越多地被社会所需要与认同。在一项针对记者节的特别调查中,我们看到,7000余名参与的职场人,超过七成想当记者。无论,他们看中记者职业的原因是记者能够有机会增长见识,并具有挑战性,还是记者可以不断积累人脉和能学到很多东西,一个直观的信息是,记者形象正在赢得社会的尊重。  相似文献   

13.
余加亮 《新闻世界》2014,(5):98-100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必须要有崇高的追求、坚忍不拔的耐力,具备优秀的人格品质、踏实勤奋的工作态度等优良作风,本文笔者以自身的工作体会诠释了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好记者、一名有影响力的记者,希望能对年轻的从业者们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4.
蹲点手记     
秋收时节,我们来到革命老区邯郸涉县。三十名年轻记者,分住在邯郸豆庄、水溢河、北寨、南寨和东戌五个村。笔者住在东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拟定一个星期时间的基层蹲点开始了。  相似文献   

15.
为了扩大报社的影响力,把报社的发展触角向基层延伸,近几年来,一些地市级报纸开始向下面所属的县市区派遣驻地记者。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驻地记者一般都是年轻记者,有的干脆是刚进报社的外地新记者,把他们放到一个陌生的小城开展工作,难度不言而喻。面对这些难题,一些驻地记者失去信心选择了离开。本文就年轻记者如何快速适应地方报道形势,快速度过成长期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风一样的思维、风一样的语言、风一样的脚步。和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项——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山西电视台“记者调查”栏目制片人肖亚光;在一起,记者总有慢半拍的感觉。  相似文献   

17.
李占江 《青年记者》2010,(11):42-42
大众日报的每个年轻记者都是优中选优选出来的,每个人都很出色。获得大众青年新闻创新奖,我第一感觉是很有压力,因为觉得自己的作品离这个奖项还有差距。  相似文献   

18.
重庆晨报罗小光同志的这篇评析文章,事例具体,评析有力,紧扣我们办报工作的实际,指出了我们容易出现差错的问题和避错的方法,值得一读。注重细节,加快年轻记者的培养,杜绝浮躁采访作风等是我们多年强调的问题,现在"重弹",希望大家进一步重视。  相似文献   

19.
孔保尔  滑珊 《今传媒》2012,(7):118-119
本文笔者主要通过对我国报网融合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报网融合背景下"新型记者"的概念,并说明"新型记者"的本质是传统报纸媒体记者的三个转型。同时,笔者又补充强调了"新型记者"应具备的三个素质,以供业界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近日,一位年轻记者向人倾诉:他最近采写什么,什么都难采写好,时常有“掉链子”的感觉,与自己以前相比,简直是判若两人,有时候写稿甚至像挤牙膏一样,一点一点往外挤,越想挤就越挤不出来,越挤就越痛苦不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