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本土资源”的重点开发与课堂利用,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根在哪里,在认识地方历史文化的同时,提升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意义的理解,进而从大局出发关心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命运。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强调乡土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如美国的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强调乡土历史在公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认为,如果学生“不知道他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位置,那他就丧失了完整的自身意识以及共享社区的意识,  相似文献   

2.
研究乡土情结对贾平凹创作有着重要影响,是其乡土作品区别于其他作家作品的美学特征之一。形成贾平凹作品乡土情结的因素包括秦文化熏染、“乡下人”意识、“边缘人”身份三个方面。它们构成贾平凹乡土文学创作的审美支点,促使他爆发出一系列创作灵感.取得巨大的创作实绩。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在其乡土小说中反复使用“黄昏”意象,寓示了“边城世界”的存在状态,同时给作品增添 了丰富的美学意味。本文还剖析了他通过“黄昏”意象所传达出的复杂人生体验,尤其是悲剧意识,并进而探 讨了其悲剧意识的多重来源。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新的思潮不断兴起,但中国传统的乡土意识仍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各个阶层成员的思考和行动。受到了西方文化熏陶和洗礼的陈西滢,身上也存在着乡土意识。在他对亲友的维护,对家族的照顾和对国家的热爱上都有所体现。透过他的乡土意识可以探求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在当前这个传统文化缺失,乡土意识逐渐淡薄的时代,陈西滢的乡土意识有其值得分析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早期“乡土小说”是20世纪20年代继“问题小说”之后在坛上出现的一个以描写农村生活和乡土回忆为题材的小说流派,其中存在着朦胧的现代意识。这不仅指现代社会意识,也指现代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6.
“文化认同”作为“乡土情怀”培育的主位因素,起着支配人类行为的思维准则与价值取向的作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存在“乡土教育信念不足,缺乏乡土文化自信”与“寻根意识亟须唤醒,乡土文脉亟须传承”的问题,教师应以“幼儿文学”课程为载体,从儿歌、幼儿诗、童话、绘本等各种体裁入手,唤醒其乡土记忆,追忆其乡土情怀,培育和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乡土情怀。教师可以以课程为载体,以思政为魂,在“幼儿文学”课程教学中从“目标重塑,融会贯通”“潜移默化,实践育人”“资源组建,群体认同”三方面着手,培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乡土情怀,增强其乡土文化认同感。  相似文献   

7.
守望乡土学的鲁迅提出乡土学这一概念后积极创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从关注家乡走向批判“国民性”时所发出的最强音、他在将悲悯与忧患意识上升为凝重冷峻之悲剧意识时所呈现出的庄严与悲壮的美学效果,对于同期和后世同类作家来说,是一座难以企及的化高峰,显示了鲁迅乡土学在思想上和美学上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八十年代初期,“乡土文学”向“寻根文学”的衍化过程中,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往往被看作是最富“乡土情结”的文学,它交织着几种意识:乡土意识、现代意识和忧患意识。他的一系列取材于沅水流域的作品,构筑了一个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为原始、半原始的封建宗法社会向“现代”过渡,留下了一幅清新的图画,《边城》和《长河》就是代表作。作为一种作品的特征,沈从文的“乡土意识”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它植根于中国先秦时期,荆楚地区的南少数民族的巫鬼文化。由于沈从文与苗族的血缘关系和他颇传奇色彩的经历,他着力发掘那些未被资本主义现代文明所污染的人情和未被扭曲的人性。沈从文说:“我们家乡所在的地方,那是‘五溪蛮’所在的地方,这个地方直到如今,也仍然为都市中生长的人看不上眼的。假若一种近于野兽纯厚的个性就是一种原始民族精力的储蓄;……我们也正不必以生长到这个朴野边僻的地方为羞耻。”①五荒八蛮,古朴的民风世俗与边陲山村的人情美、人性美构成沈  相似文献   

9.
凌鹰的新乡土散文所呈现的世界分为“土性乡土”、“文化乡土”和“神性乡土”,可以称之为其新乡土散文的“三重世界”。这“三重世界”其实也是凌鹰新乡土散文的审美视界,或者说审美维度。凌鹰就是以这种审美视界,去审视他的乡土,最终完成他对自己乡土世界的构建。他沿着“自然世界——文化世界——精神世界”一路探寻,从自然地理的“晓塘冲”出发,穿过人文地理的“晓塘冲”,最后又回到以“晓塘冲”为核心的精神家园——诗画潇湘,从而建构起自己特有的心灵栖息之地。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乡土小说作家中,师陀称得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乡土小说大都取材于中原故乡的农村或小城镇,他在这些作品里,凭“一颗自觉的心灵”和“不愿与人为伍的独特艺术性格”描绘了别具特色的中原乡土世界,表达着自己对于故乡和乡土中国的独特体验与感受。  相似文献   

11.
文天祥是宋朝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一生创作大量诗歌,传达了内在的生命意识,充分体现出忧国忧民的意识、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崇高的舍身精神.通过文天祥的诗歌来透视其生命意识的三个方面:忧患意识、求生意志、舍身精神.  相似文献   

12.
梅光达是澳大利亚著名的华侨侨领和富商。他加入澳国国籍后,对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对在澳洲谋生的骨肉同胞,始终怀有深厚的故土情结。他先后三次回国探亲、考察商务、拜见清朝官员,并在澳国竭力雏护侨胞的合法权益,是杰出的中国人民的儿子。  相似文献   

13.
闻一多的诗歌创作体现出独特的文化品格 ,其总体构成有三个基本要素 :浓重的祖国情结和沉郁的民族意识 ;厚传统而不薄现代、亲本土而不疏异域的开放性的文化精神 ;“用人民的形式 ,喊出人民的愤怒” ,使“行义”与“文采”充分人民化的艺术内质。  相似文献   

14.
卢卡奇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出发,界定了物化的内涵。文章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进行了辩论思考,指出他把物化和理性化结合起来研究,认为理性化加剧人的物化,物化导致人的物化意识生成,这样人就无法超越物化,而物化的消除有赖于无产阶级阶级意识。他对物化和理性化展开批判,强调人的主体性、高扬人道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示作用,他指出庸俗马克思主义就是物化意识的理论形态,并对庸俗马克思主义进行鞭挞,是值得肯定的,但他对物化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将物化的消除诉诸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做法确有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15.
以比较的眼光阅读《月亮的青春期》可以见出 ,去国后的王性初的创作心态从幽怨变为思念 ,创作题材从本土进入异域 ,创作风格从朦胧转为写实。在这种单主体比较所展现的变化中 ,诗人表露出一种对故土文化的执著守望。  相似文献   

16.
家园意识可以折射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杜甫诗歌的家园意识蕴涵了他对故乡的眷恋,对安宁、自由生活的向往。他直面不能回乡的残酷现实,积极调和现实与精神的矛盾,在自适旷达中消解乡愁,实现了对自我主体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宋亡前张炎唱的是爱情欢歌,宋亡后吟的是充满沧桑之慨与禾黍之悲的苦情离绪,词作情调的变化依稀可见词人那难以与人言说的深悲巨痛,于是,张炎的艳情词为传统情词注入了新的因素,赋予了情词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18.
元好问填《鹧鸪天》共37阕,多半为其晚年手笔。这些作品可以说是一个整体,元好问特殊的人生经历使这些词作显得沉郁顿挫,意蕴深厚,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蕴藏着作者深厚的功名意识、故国之思、身世之感等,对后世词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作为六经之首的《周易》 ,其中所包含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和变易哲学 ,为历代改革家所重视。晚清社会改革家魏源 ,高扬经世致用的旗帜 ,倡言社会变革。他吸收《周易》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变易哲学以及忧患意识和经世致用精神的有益养料 ,作为挽救危机、变革图强的理论依据 ,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在近代思想文化发展中的持久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悲剧是诗艺的高峰。词作为诗歌的一员,最适合表现主体的悲剧审美体验。半塘词正是王鹏运悲剧人生的写照,是其国忧家难的悲歌。他生活在"天地日流血"的晚清时期,亘古未有的变乱,国家的败亡形成了浓烈的时代悲剧氛围;命乖运蹇的遭际更增添了人生的悲剧性。悲剧性时代和人生化育了他的审美心态,形成了观照世事人生的悲剧情感积淀,释放在词中,主要体现为睠怀君国,失志不遇、感逝伤离、羁旅怀乡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