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如果要列出现代最有影响的戏剧,恐怕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现代西方许多评论家认为,它是法国近百年来的第一剧作。这个剧本写于1952年,是由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爱尔兰裔法国作家萨缪尔·贝克特创作的,被公认为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2.
一提到荒诞派戏剧,人们就会想到欧美的一些剧作家和作品,比如法国剧作家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和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但是中国的戏剧中也不乏优秀的荒诞派作品,其中包括电影和小剧场戏剧,它们产生于不同时期,却同属荒诞流派。  相似文献   

3.
诞生在1959年的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可以说是影响最大、最能代表“荒诞派”戏剧基本特色的作品。它的出现,是对传统戏剧最为严峻的挑战。虽然《等待戈多》并不是荒诞派戏剧的最初成果,但它创造了这一流派戏剧的最高境界,集中体现了“荒诞”戏剧观的建构特点。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剧作的出发点、建构方式和基本内涵三方面来认识。  相似文献   

4.
贝克特·塞缪尔(1906-1900)的《等待戈多》是西方荒诞派戏剧的最主要的代表作品之一,《等待戈多》出版于1952年,于1953年被搬上舞台,并因此而引起大众及批评家们的关注。仅在巴黎就连演了三百多场。也因为此剧贝克特获得了196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5.
塞缪尔.贝克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方荒诞派戏剧文学全部作家中影响最大的一位,他在作品中常探讨由于人与其所处世界的矛盾而引起的"人生意义是什么"的问题。《等待戈多》是表现这个问题的典型代表,其主题思想就是等待之中。戈多实际上是一种象征,代表了生活在西方社会中惶恐不安的人们对未来若有若无的期望。  相似文献   

6.
《等待戈多》是法籍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于1948年创作的一部剧作,最初它的出版几经周折,直至1953年1月5日,由法国导演布兰经过3年的努力将它搬上了舞台,首演获得成功,在巴黎产生了轰动效应,创记录地连演了三百余场。此后这出戏在欧洲各国首都连续16个月盛演不衰,场场爆满。这出戏点活了一个流派,并迎来了二战以后戏剧的春天。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本人也因此摘取了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等待戈多》历来被认为是法国荒诞派的代表剧作,被视为是20世纪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现代主义戏剧作品。《等待…  相似文献   

7.
《等待戈多》是最能体现贝克特思想特点和荒诞派戏剧特征的剧作,深刻地表现了汉代文明中人生的处境:怀抱模糊的希望而作无尽的等待。“等待”成了人生的唯一目的,这一目的没有任何意义,只是证明“在等待”。剧中悲喜融合;超越传统戏剧,又对传统戏剧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8.
萨缪尔·贝克特,法国当代诗人、小说家、评论家、剧作家,为西方荒诞派戏剧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过法国的反德国法西斯占领的抵抗运动,战后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小说《莫尔菲》、《瓦特》,长篇三部曲《马洛伊》、《马洛纳之死》、《无名的人》等,戏剧《等待戈多》、《结局》、《最后一盘磁带》等。人们认为他的小说和戏剧具有“新奇的形式”和“希腊悲剧的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荒诞派戏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兴起于法国,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演出,舞台形象光怪陆离,荒诞不经。开始出现时,受到批评界的冷遇。后来逐渐获得社会承认,并在世界上不少的国家竞相上演。荒诞派代表作主要有: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美好的日子》,阿达莫夫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热内的《女仆》等。  相似文献   

10.
荒诞派戏剧家贝克特创作了具有迷幻般色彩的戏剧《等待戈多》。剧本用荒诞离奇的形式呈现了不确定人生所带来的人性断裂,写出了对人性断裂的救赎。  相似文献   

11.
在欧洲戏剧的发展史上,塞缪尔·贝克特几乎是荒诞派戏剧的代名词。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欧洲的戏剧舞台上,以贝克特为代表的荒诞派戏剧家掀起了一场浪潮汹涌的革命,而贝克特的成名作《等待戈多》则是这场革命的最好诠释。在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剧目里,贝克特用近乎荒诞的内容和形式深刻地揭示了现代西方人本真的生活状态,即内在的精神困惑和无可奈何的悲剧命运。这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彻底颠覆和解构了传统的戏剧元素。但这不仅仅是文本层面的背叛,更是体现了作者通过深层的解构超越传统,从而体现了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2.
唐四艳 《柳州师专学报》1996,11(1):18-21,35
荒诞派戏剧晦涩、艰深,很容易让人产生歧意,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更甚。本文拟从构成该剧的四个因素,即戈多、等待、等待的人和舞台审美形象四方面探究,以得出“把希望放在消极等待中,便是对希望的坚信”的主题,让观众从怜悯、恐惧中解脱出来,笑对人生。  相似文献   

13.
《等待戈多》是萨缪尔·贝克特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由于其"荒诞"性,近年来学者的研究视角主要聚集在剧本的语言、写作手法等方面,鲜少有人注意到其背后折射出来的生态启示。其实在剧本中贝克特早已显现出对生态问题的思考。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看,《等待戈多》中的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都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而人类中心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是造成生态失衡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在对人类荒诞存在状态的表现上,荒诞派戏剧可以说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在内容上,荒诞派戏剧在对传统戏剧的“反叛”中实现了对传统戏剧基本模式的“回归”。在“回归”与“反叛”的过程中,戏剧的美学特点被淡化。在形式上,荒诞派戏剧无论是总体形态还是在叙述语言上,都呈现出极明显的诗化倾向。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便是诗化倾向最为显著的代表。  相似文献   

15.
塞缪尔·贝克特是与尤金·尤奈斯库齐名的荒诞派作家,被公认为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之一,196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贝克特的代表作是《等待戈多》,于1953年在巴黎上演后,连演三百多场,引起轰动。近三十年来,它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上演,已成为研究荒诞戏剧基础读物。《等待戈多》和其它的荒诞戏剧一样,反欧美戏剧中的现实主义传统,运用象征、夸张、怪诞的手法表现世界的非理化和人的命运不可捉摸。剧本大胆构思,打破时空观念,抛弃叙事作品的基本格局,结构之松散,之空框,之开放堪称典型。这一两幕剧剧情相当简单,两个流浪汉在乡间小道上等待从来没有见过的戈多,他们无聊闲谈,彼此争吵,做一些毫无意义的机械动作,讲些不知所云  相似文献   

16.
《等待戈多》是法国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代表作 ,也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作品。《等待戈多》全剧共两幕、五个人物 ,故事发生在两天里 ,前后两幕里人物的活动没有什么变化。节选的这出戏最能代表全剧的特色———荒诞性。因此 ,教学中应从两个方面去引导学生 :一、从写作的背景来透视剧作的现实意义荒诞派戏剧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荒诞”是由拉丁文“耳聋”(Surdus)一词演变而来 ,意指个人与生存环境的脱节。古希腊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在其悲剧中 ,就提出过人类生存条件的残酷和荒诞性的问题。到了 2 0世纪 2…  相似文献   

17.
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塞谬尔.贝克特的戏剧作品独树一帜。文章尝试对Rum elhart(1975,1977)and Thorndyke(1977)提出的“故事语法”进行填充,并就贝克特的代表作《等待戈多》采用语篇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最终从时间和情节安排、舞台背景和人物、语言等三方面揭示其在背景设置方面的技巧特点。  相似文献   

18.
萨缪尔.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的价值在于让读者辩证地认识剧作流露出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倾向,从中领悟蕴涵着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借此建构反思的品质,锻炼辩证思维。等待是一种需要,是一种未完成的人生状态。等待的实质就是在希望中看到可能存在的绝望,而在绝望的处境中依然向往希望,因而等待也是一种希望与绝望和解的心态。等待更是一种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19.
本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社会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与此相应,文化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裂变,生发出一种比现代主义更为激进的反传统思潮一后现代主义。荒诞派戏剧就是在这一历史语境中登上文学舞台的。荒诞派剧作家对传统戏剧规范进行了空前激烈的颠覆,而其中最彻底最激烈的就为塞缪尔·贝克特。贝克特在其名剧《等待戈多》中对传统戏剧美学规范进行了极端的,彻底的悖逆,体现着十分鲜明的后现代精神。  相似文献   

20.
贝克特·塞缪尔(1906-1900)的《等待戈多》是西方荒诞派戏剧的最主要的代表作品之一,《等待戈多》出版于1952年,于1953年被搬上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