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元朝在确立服饰制度时,施行了汉制衮冕与蒙古族传统质孙并行的服饰双轨制,使元代服饰呈现出多元的、南北文化融合的局面。元代的服饰制度从实施的过程到其形式都颇具特色,这些特色的形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汉法”与“旧俗”碰撞与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老乞大》是高丽、朝鲜两朝人教习汉语用的教科书。全书主要以几个高丽商人在元朝的商业活动为线索,内容涉及元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关于元代服饰的情况记载颇多。本文将《老乞大》所记与中外史料相结合,以期能对元代的衣俗有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元代虽然时间短,但直至今日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元代壁画。元代壁画主要保留在山西和河北一带,佛教和道教题材皆有,道教壁画尤其丰富,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本文重点考察分析了山西洪洞水神庙、河北石家庄市上享村的毗卢寺、山西芮城的永乐宫壁画等元代壁画的故事内容、人物身份、造型服饰和绘画特点等。  相似文献   

4.
元代的蒙古族服饰样式具有鲜明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大量的实物、图像和文献资料表明,蒙古服饰不仅在元朝时期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服饰行用状况产生了一定影响,而且在元帝国崩溃之后,仍然以不同形式在明代社会广泛传播行用.本文拟对蒙元服饰诸种样式在明代的行用状况进行考察,并对其行用人群以及行用原因、社会心理等等进行考辨,希冀勾勒出蒙元服饰在明代行用及演变之脉络.  相似文献   

5.
元代治河存在许多弊端:元代统治者重视漕运,忽视治河;元代治河政策不利;元代治河官员的任命不利、官员职责不清;这些弊端导致元代治河成效不大。  相似文献   

6.
元代诗坛盛行隐逸之风、游历之风、雅集之风、题画之风,代表着元代文人心态和生活趣味的两种倾向:隐逸与游历,是诗人们走向自然的标志;雅集与题画,则标志着诗人们对文人生活的雅趣的热衷。元代文人在雅集中找到了心灵寄托和充分展示自身价值的平台。当他们充分享受了属于自己的生活乐趣,发现了自身的价值以后,便从内心真实地忘怀于世俗的权贵势利。考察元代文人的雅集之凤,对于了解元代文人生活状况,进而透视他们的心灵,把握元代文人精神世界,就成为元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在元代,荀学备受冷落,少有学者深入研究荀子。元代学者眼中的荀学是"疵"与"醇"并存的。元代学者对荀学瑕疵的批判主要集中在荀子的"性恶论"主张,同时,荀子亦受其弟子韩非、李斯牵连而受到元代学者的责难。荀学虽然被极度边缘化,但荀子始终没有走出元代学者的视野。元代,荀学之"醇"主要表现为荀子礼论的反复被征引及其有助于名物考据的功能。元代学者眼中的荀学之"疵"与"醇",基本因袭了宋儒的说法,未能脱离宋代理学家设立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宋健 《华章》2013,(32)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使元代工艺美术在整个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呈现出繁荣的发展态势。文章从蒙古族文化、伊斯兰文化、汉文化等若干角度,对元代工艺美术繁荣背后的文化背景进行了梳理与解读。  相似文献   

9.
元代中期是元代历史发展的转折点,财政危机是元代中期统治的一个突出特点。导致财政危机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冗官冗员、官僚腐政,大汗的滥赏滥赐,频繁的自然灾害和少数民族起义的爆发等都是元代中期出现“国用不足”的原因,也正是由于财政危机长期得不到解决,元代不可挽回地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0.
元代类书是元人采摭当时或前代文献重新编排而成的资料汇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通过元代类书中关于衣食、日常杂占、养生疗病、休闲娱乐和文书契约等方面的材料,可以探究元代人社会生活的一些情况;而从有关耕作、畜养、制作和染作等方面对元代类书进行挖掘,能够进一步了解元代社会生产的若干内容。元代类书在元代社会史研究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服饰是人类生存的物质资料,中国自古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敦煌石窟壁画中所蕴含的服饰文化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其中世俗女子服饰最绚丽多姿、雍容大度。通过分析敦煌壁画中的女性服饰特点,可以领略到唐代开放蓬勃的文化气派。  相似文献   

12.
笄是古人用来簪发和连冠用的饰物,后世称为"簪"。《说文》:"笄,簪也。"中国素来被称为"衣冠王国",在"冠"饰文化中,笄的设计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设计表现更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因而,研究笄在中国古代的设计表现方法,有利于我们对中国服饰文化的整体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2000年5月,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馒头营乡的元中都遗址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元中都的发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学者们积极研究元中都,在考古调查和文献研究方面各有建树。研究范围也从元中都遗址的认定、元中都的建筑格局等内容,扩展到分析元中都兴废的原因、评价元中都的文化价值以及元中都的保护开发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等诸方面。  相似文献   

14.
元代辞赋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因情立赋”,但其不同时期所抒发的各种主要情感却不尽相同。元代前期辞赋作品的主要情感是积极用世、退隐自适、仕隐矛盾;元代中期辞赋作品的主要情感是赞美复科、崇古尚理、怨世自伤;元代后期辞赋作品的主要情感是超世解脱、批判现实、迎新怀旧。从抒情方面来看,元赋中一些优秀作品超唐越宋,起到了矫正唐律赋、宋文赋情感缺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金瓶梅词话》中的服饰描写在它同时的小说中无与伦比。它是为作者的创作主旨服务的;它揭示了明末腐败的社会现实;它有助于刻画人物的心理特征,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折射.  相似文献   

16.
元刊本《陈抟高卧》是明刊各本所本;从元到明各刊本的演变过程是一个在文人手中不断雅化的过程。杂剧由元到明有从舞台走向案头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元初诗文名家庐陵刘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庐陵刘诜是元初很有成就的诗文作家和文学理论家。他是元代一流的赋作家,也是中国赋史上有成就的作者之一。他的散文创作有大家气象,诗歌则有多种风格。他的诗文理论有很高价值,关于学古与创新的理论富有辨证思维,对元中期诗文弊病的批评切中要害。他有如此多方面的成就,不应被文学史所遗忘。  相似文献   

18.
宋元南戏对元人杂剧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元人的杂剧的题材内容、题目正名、宫调名目、曲牌沿用、套曲联缀、集曲格式、角色行当、演唱形式以及“末上首引”等等诸多方面。这些方面的影响,或直接、或间接,或产生于杂剧的创作之时,或产生于杂剧的流传之中,使今日所之元人杂剧尽管零碎但却是实实在在地留存着宋元南戏的印迹。  相似文献   

19.
元世祖朝东宁路的立废是元朝与高丽特殊政治关系的产物,同时又与高丽政局的变动、元朝对高丽统治策略的转变等密切相关。隶属于元朝的东宁路最初统辖着六十故城的领地。东宁路主要由归附元朝的高丽人进行统治,元朝则派达鲁花赤进行监临控制。倚元立国的高丽王不愿在东宁路的归属问题上与元朝产生冲突,而只是竭力维持现有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20.
服饰是人类的"第二肌肤",由于它不可或缺的实用价值和日益增长的审美欣赏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和重视。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最直观的表达,是区别于与其他民族的形象标识和视角符号,甚至被当作是某种意义上的"族徽"。布依族服饰的形成、分布及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布依族服饰艺术是布依族的历史载体和情感表象,充分表现了布依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