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人关于他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任何事项的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部分内容。元认知在学习者的学习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学习自我管理的理论基础。教师应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元认知知识,加强元认知技能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2.
元认知是任何以认知过程与结果为对象的知识,或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它之所以被称为元认知,是因为其核心意义是对认知的认知。从元认知的角度考虑,学习过程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对该过程进行积极监控、调节的元认知过程。认知过程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元认知过程的运行水平。  相似文献   

3.
元认知是对于认知的认知.数学元认知能力,就是在数学学习中,对数学认知过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它以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为基础,并在对数学认知过程的评价、控制和调节中显示出来.就其功能而言,它对数学认知过程起指导、支配、决策、监控的作用,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元认知理论研究概述元认知又称反审认知,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费拉维尔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元认知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及实施的控制。简单地说,元认知就是认知的认知,是人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元认知理论确信人是积极能动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人不仅能计划未来,而且能够监视现在,有效地控制正在进行的学习过程,一般认为,元认知包括三个部分: 1.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知识是关于人的认知活动、过程、结果以及相关的信息或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元认知知识具体表现为:对个人学习能力、学习特点、学习方式的认知,对学习业务、学习目标以及制约学习任务完成因素的认识,对学  相似文献   

5.
任静国 《教育导刊》2006,(10):55-56
元认知就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和监控。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元认识知识就是有关认知的知识,包括:关于个体的知识,如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在这些方面与他人的差异;关于认知任务的知识,如问题中有关信息特点的知识、问题的要求和目的;关于认知策略的知识。元认知体验是指伴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包括已知的体验和未知的体验。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过程中不断评价学习过程、适时调整计划并选择适当的方法以保证问题顺利解决的能力。元认知知识、  相似文献   

6.
元认知是近年来在人类认知研究领域中出现的非常引人注目的一个新概念、新课题。根据首次提出该概念的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的观点,元认知是关于个人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也就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调控。简单地说,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元认知知识,指个体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知活动、过程、结果、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7.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即学习者以自身的认知系统为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和调节。元认知策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在学习公共英语时对学习任务、个人能力、策略选择的认识,丰富着学习英语的认知体验和情绪体验,以正确评价学习过程和调整学习计划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元认知是以认知策略为基础,以自身的认知系统为认知对象,对主体认知过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是对认知的认知。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基本要素。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对其英语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英语教学应设法丰富学生的元认知知识,诱发学生的元认知体验,强化学生的元认知监控。  相似文献   

9.
元认知和元认知策略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是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而元认知则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不同个体元认知能力及元认知策略的采用反映了个体间能力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反映在知识的获得上,也反映在知识的应用上.诸多研究表明,元认知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及适宜的元认知策略的运用,能显著提高个体的学习和应对任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检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元认知的实质是主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根据学习的认知理论,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数学认知过程,教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数学问题解决是创造性的教学思维活动,创造心理活动本身就是人类心智活动的最高形式。因此,与其它较为低级的心理活动相比,数学问题解决更需要元认知的统摄、调节和监控。  相似文献   

11.
浅谈游戏在篮球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篮球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注意针对性、科学性、合理性、纪律性、安全性、情趣性、纠错性、意识性、创新性。  相似文献   

12.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从内容、动力、方法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条件。具体说就是,遵循精而管用原则,使马克思主义内容得以合理呈现;通过利益关切,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强大主体动力;贯彻人文原则,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法更具人情味。  相似文献   

13.
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战略,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日本长期以来依靠法律保护农业、依赖政策促进农业、依托农协支持农业。我国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战略,一要完善法律体系,强化以法保农;二要实施制度创新,加强反哺保障;三要推进新型工业,增强反哺实力。  相似文献   

14.
电子琴教学中,尽快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的最好方法就是重视和加强学生电子琴基本功的训练,作为一名电子琴教师,要想教好一件乐器首先必须对这件乐器的发展原理,构造,特点及与相近乐器有一定的研究和了解。基本功训练的要求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要求头脑清醒,抛开一切杂念,全身心投入,领会乐曲的旋律,意境,让乐曲的每个音筏,乐句在自己手指,手腕,手臂的每一个细微动作的配合上找到最好的感觉,其次,在理解作者的创作乐曲的创作意图的同时,对特殊意句,乐段进行重点练习。  相似文献   

15.
教学激励与新课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教学激励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激励理论的一般规律,采取多种措施与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其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能,高效自主地进行学习,以获得全面发展的教学活动。实施教学激励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关乎人性的基本要求,对于更新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开发教学资源,推进课程改革,实现教育创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特别是在领导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进程中,认真探索了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命题,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探索的目的所在,一方面是为了探索发展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也正是为了理顺人们的思想,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实现四个现代化开道。从这个角度来说,邓小平探索社会主义本质是为了探寻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当时正在进行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扫清思想上的障碍,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7.
高等学校大学生满意度实证分析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傅真放 《高教论坛》2004,(5):12-18,31
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我国面向21世纪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对学校满意度如何?要如何办一个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此,我们组织了对全国包括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综合大学、本科、专科(高职)院校的部分大学生对所进大学和学习专业,大学特色,大学管理,校风、教风和学风,对大学教师教学,学生工作,后勤服务,治安状况,就业指导工作等十个方面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综合显示,大学生对高等学校的满意度为:非常满意仅为0.52%,满意15.27%,一般51.32%,不满意32.89%。这说明要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本文提出解决大学生对高等学校满意度的8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论医疗行为中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情权和隐私权在公民接受医疗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医疗行为中要保障患的知情权,同时也要兼顾医生的知情权。在医疗行为中,要充分保护患的隐私权,包括基因隐私权,要正确处理知情权和隐私权的冲突,最大限度地保护患。  相似文献   

19.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它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如何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思维的人才,给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提出了挑战,也给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20.
Jeff Noonan 《Interchange》2003,34(1):35-49
The paper is a critique of the dominant model of applied philosophy. As currently structured, courses in applied philosophy are a response of philosophy departments to administrative demands to increase enrollment units.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goal, the properly philosophical approach to matters of concrete social concern is dropped in favour of decontextualized, ahistorical, and uncritical applications of philosophical theories to immediate practical problems. Using the example of applied ethics, I argue that the key problem besetting current trends in applied philosophy is that they all fail to uncover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given social regimes of value and the universal concepts which must be employed to legitimate those regimes. While it is an essential duty of philosophy to be relevant to the practical issues of the day, it must be relevant on philosophical terms. That is, the real application of philosophy to social problems is not the unthinking mapping of a particular philosophical theory onto a problem, but bringing to light the hidden value assumptions definitive of different societies, and shaking to the foundation their claims to legitimacy. I spell out this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applied philosophy through an example drawn from my own teaching pract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