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探访诗之河     
虽然我喜欢李白的诗歌,但却不清楚他竟写过十七首《秋浦歌》。诗仙李白于唐天宝八载至上元二年间曾“五到秋浦”,留下了包括《秋浦歌十七首》在内的45首瑰丽的诗篇,故而后世把秋浦河誉作“诗之河”。  相似文献   

2.
小岛 《小学生导读》2014,(10):16-17
正从小到大,我们读过、背过许多李白的诗,也都知道李白的《秋浦歌》,其中那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更是人人耳熟能详。《秋浦歌》是写给秋浦河的。你知道李白有多宠爱这条河吗?从唐天宝八载到上元二年,也就是公元749年到761年这13年间,李白曾5次到过秋浦河,泛舟河上,留下40多首诗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秋浦歌》十七首。中国的文学史上,还没有哪一条河享受过诗仙李白这样的宠爱,这条河是李白留下诗歌最多的河,是一条流淌着诗的河。  相似文献   

3.
《秋浦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歌,如何教学生学好这首诗是本教学设计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在诵读中走近李白——读得飘飘欲仙。为了读出李白的“仙味”,孙老师选了李白的三首诗《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和《秋浦歌》。孙老师的示范读是自然的、情不自禁的,忍不住要诵读,没有说“听老  相似文献   

5.
[教学设想 ]一代诗仙李白 ,不仅以其“惊天地”、“泣鬼神”的诗作铸就了一座浪漫丰碑 ,也以其独特非凡的浪漫个性树起了一面精神大旗 ,其诗其人都是永远的财富。本节课引导解读《梦游天姥吟留别》 ,以此引发拓展探究 ,促进师生互动 ,增强语文课的活力与文化底蕴。[教学准备 ]1 .印发资料《李白诗作必诵》 ,辑录《秋浦歌》、《望庐山瀑布》、《送友人》、《行路难》、《将进酒》、《蜀道难》等十几首诗作。2 .熟读《梦游天姥吟留别》 ,思考 :①诗人写“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其中的数字用法在李白的哪些诗中还有运用 ?有何妙处…  相似文献   

6.
最大的雪花——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北风行》)最长的头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最艰难的寻找——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长恨歌》)  相似文献   

7.
李白与汪伦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晚年漂泊在安徽的李白准备从秋浦(今池州)前往泾县。当时泾县豪士汪伦听说李白要来,急忙写了一封邀请信,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  相似文献   

8.
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班固的《宋史·食货志》、葛洪的《抱朴子》、李白的《秋浦歌》和刘禹锡的《浪淘沙》中对金属冶炼的记载和描述为背景,以举例的方式探究冶炼金属的方法并揭示金属冶炼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9.
秋浦歌     
~~秋浦歌@李白 @胡军~~  相似文献   

10.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前川。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秋浦歌》中的第十四首。在这首短诗中,李白以他特有的奔放豪迈的激情,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秋浦(今安徽省贵池县)炼铜冶银工地热气腾腾的劳动场面。使人读了,如身临其境,亲聆其中。那熊熊的炉火把月夜的天地照得一片通红。在那腾腾的纸烟中,不时的进发出灿烂夺目的红星。一  相似文献   

11.
千古诗仙唯李白,李白在中国诗坛旷古绝今,遗作九百多首,诸体皆备。李白乐府诗是成就最高的重要部分,其一生诗作精华尽付于此。李白的乐府诗和汉乐府颇为不同,朴实而又奢华,飘逸而又瑰丽,通俗而又典雅,豪放飘逸、壮浪雄奇,本文将从唐代乐府对汉乐府的接受和传承入手,重点对李白乐府诗与汉乐府诗的语言风格进行比照,并在此基础上对李白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做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2.
李白一生四上庐山,与江西的名山秀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寓赣诗不仅形象地记载了李白诗风从飘逸走向沉郁的过程,而且集中地反映了他从学人误为政治人的遭际的尴尬和精神的痛楚。756年的再寓赣地,致使李白经验了人生的和精神的巨大跌落,在学上则表现为浪漫性和怨愤性的矛盾结合。李白遭受迁谪,始于江西,终于江西,因此,李白寓赣诗与其迁谪情怀是密切相联的。  相似文献   

13.
李白与庄子     
诗歌是哲学的通俗演绎,哲学是诗歌的精神领袖。李白作品中体现出的虚静的创作状态亦即道家所谓的"精神漫游"和李白山水诗的精髓,充分证明了庄子哲学思想以及文艺理论的内涵在李白身上的具体表现。从李白的诗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精神放逐的诗人,是一个没有完全被尘世所拘累的灵魂。压抑的力量越大,暴发力越强。和多年前的庄子一样,为了摆脱压抑而忧郁的情绪,便把美好的希冀付之于文字,这样便做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精神逍遥。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杜甫与李白的交游诗,考察了杜甫及盛唐人对李白的评价,从而探讨了李白的“清”的人格精神与诗风追求,我们认为其人格精神与诗风是一致的,二者有机地体现在李白的身上,成为盛唐精神的一大内蕴。  相似文献   

15.
李白一生写过三首以大鹏为题材的诗。《临终歌》表白的是他的死亡哲学,即钟爱坦率、乐观、超脱的死亡态度。诗歌显示了他对终极现象的思考高度。《上李邕》则表现了诗人作为交游高手的特有的心态,反映了青年李白优良的心理承受能力,展示了诗人积极的生存活力,也是李白情商学和交际学方面行为能力高强的佐证。《大鹏赋》是李白的少年之作,本赋不仅是李白少年意志的折射,也充分阐释了他高超的判断力和勇于扩张生存地域的非凡气质。大赋突现了李白的基本的性格,是诗人卓越胆商的象征。李白在中国诗史上的巨大成就当然是其优越智商的产物,而其超绝的胆商和情商也占据了他诗歌创作过程的基础性和主导性地位。正是李白高超的判断力,勇敢的探险精神,高蹈天下、纵横四海的生存方式,为他高水平的诗歌创作奠定了重要的生活基础。三种大鹏,不仅表述了李白智商学、情商学与胆商学三方面的精神维度,其现代性也值得今人探究。  相似文献   

16.
归隐于池州之后,沈辽先前贬谪于永州的悲剧心态才得到了明显的改变,这与池州与永州地域文化的差异关系甚大。可以说沈辽心态由沉郁转向旷达,池州特有的地域文化起到了甚为关键的角色。他以选择隐逸池州为乐,而池州的九华山、秋浦、齐山.以及池州的地域文化带给了他潇洒自得的心态。他又仿效李白、杜牧等人,开凿了池州的左、右二山,不仅为池州的地域文化涂上了浓厚的一笔.而且使它们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不可抹去的痕迹。  相似文献   

17.
李白在诗歌中塑造了各种类型的少年,既有自己,也有他人。李白采用多种方式展现少年的飒爽英姿和精神风貌。这些形象都具有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特点,既反映了李白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单纯,表现了李白充实而刚健的精神气质,又体现了阳刚劲健、雄壮浑厚的盛唐气象。  相似文献   

18.
李白在《白马行》、《结客少年场行》、《赠从兄襄阳少府皓》等诗中,数次自我标榜“杀人”。根据对唐代法律的了解和对李白理想追求的考查,这实际上是他在当时任侠思想的深刻影响下,用一种反常理的方式来凸显自己超然独立的个性,展现自己不同寻常的理想追求而已。  相似文献   

19.
在道教文化的影响下,李白从神仙道教的角度驾驭神仙题材来传达其思想感情,吸收《楚辞》游仙的精神内核与表达形式,突破了六朝以来一味升登求仙而企慕长生的游仙题材与颇为单纯的游仙意象,结合自身遭遇,融合现实时事,在浓烈的性情中涂抹上相当个性化的梦幻色彩。在诗人“仙”气弥漫的梦幻世界里,别具三种游仙文化形态,即:超凡之人、奇幻之境与至诚之情,同时又创造了“以幻写仙”、“以梦写仙”与“以游写仙”的三种抒写游仙世界的新异模式,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游仙面貌与深刻意境。其才力之大、想象力之丰、个性之显,无愧“诗仙”之名,而其广阔的堂庑,既为道教神仙世界努力拓展人性化的空间,也为游仙诗史竖起了一座继往开来的丰碑,具有不朽的诗学价值与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20.
邓肃是宋南渡时期著名的谏官和爱国诗人,其《诗评》一文集中阐述了他的诗学观。他师法多家,尤其受李白、杜甫沾溉最多。其诗克服了白体的率易平熟、西昆体的藻饰雕琢及江西诗派的奇谲瘦硬之弊,既有白居易的平易、杜甫的骨力、李白的豪放,又有宋人的健朗,表现出雄浑俊逸、自然天真的主体风格。而由于题材、思想情感、历史背景等的不同,风格又呈现出多样性。南渡之前的诗作更多地追踪李白,充溢着难以抑制的狂情豪气;南渡之后的作品则侧重学习杜甫,显得沉郁顿挫,而对陶、谢的推崇又使其诗时时呈现清远平淡、天真自然的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