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无为     
佚名 《档案管理》2006,(6):84-84
无为被撤了职,心情很不好。无为把无住拖住直唠叨。“我唯上司之命是从,又从不为难下属,为何上下都说我不称职?”无住淡然问:“你办事的原则是什么?”“无为。”“错!无为一颤,道:“难道圣人说的话错了吗?”无住道“错的不是圣人的话,而是你!无为怒道“我按照真理去做,难道也会有错误?”无住道“憨山禅师曾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居十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无为顺口接道“又过了十年,他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那么他第一个十年和第三个十年里见到的山水,哪个才是真实的呢?”无住问。无为默然。无住说“执著于真理,就会落入教…  相似文献   

2.
有人问李贽说:“朱子曾经说过只有宋儒才是继承了孟子、得到了道统的真传,先生觉得这种看法对吗?”李贽说:“这怎么能是事实呢?道对于人就像是水在地里一样,水在地里,道也在人身上,人追求道就像是只要挖井就可以得到水一样,怎么会只是在少数圣贤中间相传授呢!道学家认为只有宋儒才算是承接孟子的道统,那么秦汉以后,宋代之前的,中间数千年,那么多圣贤之士都在干什么呢?这只不过是他们妄自尊大的表现罢了。”他的学生接着问道:“先生认为道不离人,可是能够  相似文献   

3.
老子真的和我们同在吗?老子真的和我们现代生活有关吗?老子在哪儿呢?这个问题我曾经做过一个小测试。一次我到苏州玄妙观去,看到三个天真活泼的孩子,非常可爱.都是小学生。我就问他们:“你们知道老子吗?”一个男孩说:“知道,老子就是我爸!”另一个男孩说:“老子不就是玄妙观当中那个道士的雕像吗?”  相似文献   

4.
换房如换妻     
“我最近在玩一种换妻的游戏。”一个美国朋友对我说。“什么?”我吓了一跳。他大笑起来:“我在换房子啦,只是把它比喻成换妻。”“换房子怎能跟换妻比呢?”我问。  相似文献   

5.
我的一位同窗,已作了十五年的民办教师,有天拿着一张报纸来找我:“编辑同志,这是什么意思?”我顺着手指看去:“中国电影观群的欣赏习惯……。”我说那是排错了。想不到她却十分认真地说:“白纸黑字,怎么能错呢?”这使我想起杂文家  相似文献   

6.
3月16日,我在一家“打假公司”采访。一位公司职员告诉我,明天他们就有一次打假行动。 我兴奋起来:“我们能跟你们一起去吗?”“行呵,不过我们的车坐不下了,你们能自己出车吗?”“我马上联系试试,可是去哪儿呢?”“这个暂时保密,你们明天先来公司吧。” 第二天,报社派的“桑塔纳”拉着我和一位摄影  相似文献   

7.
历来都讲“恶语伤人”,其实,“美言”也是能伤人的。讲几句赞美的话,怎能伤人呢?有些同志会想到鲁迅先生说的“捧杀”,那是很有见地的。一味的赞美容易使人骄傲起来,从此不再进步。我这里所讲的“美言”,是指报刊宣传中那些粉饰太平的不实之词。这种“美  相似文献   

8.
知识共享需要激励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每个人表面上都支持“知识共享”,可是现实情况却不如人意。为什么会存在这种情况呢?大家为什么不愿意共享他们所知道的东西呢?如何让员工产  相似文献   

9.
著名作家魏巍在总结他写的通讯名作《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一篇短东西,能把一个意思说透,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可是动起笔来,又总爱面面俱到,想告诉人家这个,又想告诉人家那个。结果呢,问题提得不尖锐,不明确,更别说深入地解决问题。因为哪个意思也没有说清楚,怎能给人家以深刻的印象呢?我写这篇东西之初,原也想说好几个意思,最后没有那样做。”  相似文献   

10.
我的一位同窗,已作了十五年的民办教师,有天拿着一张报纸来找我:“编辑同志,这是什么意思?”我顺着手指看去:“中国电影观群的欣赏习惯……。”我说那是排错了.想不到她却十分认真地说严白纸黑字,怎么能错呢?”这使我想起杂文家公今度的话:“中国老百姓对铅字的东西抱有无限信仰。”然而,也有对铅字不那么看重的,其中不少就是白纸黑字的制作者们。报刊上差错之多、  相似文献   

11.
小时候跟父亲去山上砍柴,看到两棵树,一棵表皮衰老毫无生机,另一棵看上去则生机盎然。我建议父亲说:“不如将那棵快要死了的树砍了吧。”父亲问:“你说的是哪棵树?”我指了指表皮衰老而粗糙的那棵树说:“当然是这棵要死了的树啊。”父亲摇了摇头说;“不,这棵树死不了,倒是那一棵树需要砍掉。”我不解地问:“这是为什么呢,这棵树的表皮看上去都枯萎了,而那棵树的表皮明明还透着青色的  相似文献   

12.
《论语》中有一段对白也许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子贡问孔子:“颛孙师和卜商谁更贤明?”孔子说:“师,有点过头;商,有些赶不上。”子贡又问:“是否师强一些?”孔子答道:“过和不及是一样的。”这里有一个颇可玩味的细节,即子贡为什么不问“是否商强些呢?”我想是因为商“不及”的缘故;可见子贡在追问之前,脑子里已经先存“过”胜“不及”的意念。之后,史籍上还有诸如“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的谚语的记载。这似乎都在证实:过头总比不足为好。这种心理意识和思维方式自古而然,真是我们的一份遗产。  相似文献   

13.
传媒小幽默     
《今传媒》2004,(5)
奇妙的汉文有位美国人访问中国后,对翻译说;“你们的中国太奇妙了,尤其是文字方面。譬如报纸上登的‘中国队大胜美国队,‘是说中国队胜了;而‘中国队大败美国队,’又是说中国队胜了。总之胜利永远属于你们。” 不是剽窃“你写的长篇文章,我好像在哪里见过。是不是剽窃别人的?”“这怎么可能呢?”“肯定一样,我可以把那篇文章给你找出来。”“不用找了,署名就不一样嘛!”商人赴宴一位商人的朋友应邀赴一位教授家的晚宴。席间,一位当记者的客人问他是否喜欢莎士比亚。他回答:“喜欢。但我更喜欢威士忌。”众人哑然。回家的路上,他的朋友说他:“你真蠢!干吗提威士忌?谁都知道,莎士比亚不是酒,而是一种奶酪。”独家新闻一个记者抢先向报社发回一条关于煤矿事故的报道,开头是这样写的:“上帝看到这幅惨景,他落泪了。”编辑回电:“不要去管什么矿井了。立刻采访上帝。”买书架甲:“啊!你的书架多漂亮呀!只可惜上面一本书也没有。”乙:“以前我倒是有很多书的。可为了买这个书架,我把书全卖了。” 惊人的发现两位朋友在一起聊天。他们谈论小说、诗歌。其中一位说他发现俄国小说家和诗人有一个共同点,这共同点在每篇作品中都体现出来了。“哪是什么呀?”另一位问。“他们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念经与成佛     
一位刚入门的僧徒向一位有名的禅师请教道:"大师,念经能够成佛吗?"禅师回答道:"不能。"僧徒问道:"那么我怎样才能成佛呢?"  相似文献   

15.
记者文摘     
一个时期以来一些新闻用语,套话过多,读者对此啧有烦言。 如:一提到颁布政策,制定法规,公布制度,通过规章,便一律说成是“出台”,听了感到极为别扭。用“出台”的说法,究竟有何依据?大家知道,演员经过巧妆打扮,才“出台”表演。公布一项政令怎能叫“出台”呢?过去说什么错误的方案是谁“炮制”的,说什么坏的规章“出笼”了,“出台”与“出笼”近似,在这里是贬义。我们自己的国家,由党政机关制定的堂堂正正的政策法规,怎能叫“出台”呢?这样写  相似文献   

16.
去年11月,北京卖冬贮大白菜的时候,我听到有的读者说:“报纸老早就吹,今年大白菜又好又多,还不限量。哼,听着舒坦,实际呀,谁信谁上当。你们报社的人怎能那么亏心哪?”我听了这些话,以为是牢骚,没有在意。 5日那天,我母亲也对我抱怨开了:“你说的今年买菜甭着急吧,明儿你去买买试试。反正我是站不了那个队!”邻居大妈更绘声绘色地说:“我昨儿下午从两点钟排到黑,站得腰酸腿疼,好容易差两人就排到了,可是没菜了。多倒霉!”  相似文献   

17.
1979年春天,我冤案平反以后,由于过度疲劳等原因,旧病复发。在治疗和休养期间。单位党组织十分关心我,叫我安心疗养,不要考虑工作,可是我整天闲着,心里很不好受,今后怎么办呢?熟知我的人跟我说:“拿起笔写作吧”。我清楚自己的功底,也深知手写字变铅字的困难。何况我身心不佳,天天服药,头脑昏沉沉的,能写什么呢?“人生在世,总要有一个支撑点呵!”妻子说:“就写写吧,即使不能见报,常写写,对将来工作是有益的。再说,通过看书、学习、写作,你的生活也会丰富和愉快些。”言之有理,我决心拿起笔试试。  相似文献   

18.
有一次,我跟几个通讯员谈写稿的体会.因为都比较熟悉,他们也就都不客气地说:“你们当编辑的,选用稿件太苛刻,真是横挑鼻子竖挑眼.”我笑着答了腔:“咱们先别扣帽子,你们举例说明.”小孙抢先说:“列车段有个列车长,—天跑车到了兰州.那里的一位老工人找他帮着办件事.什么事呢?老工人的孩子小腿上长了个肿瘤,当地医  相似文献   

19.
我县有位农民通讯员,一次让我修改稿子。稿中说陈庄乡三道山村有老两口,在为独生儿办婚事前夕,儿子突然得病死去。老两口为此重病缠身,未过门的儿媳妇感到老人需要人照顾,就只身来到三道山当老两口的干女儿。她的精神感动了老人的一位年轻的远房侄子,两人在接触中产生了爱情。后来老人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婚礼。我问他:“这事完全真实?”他坚定地说:“我对你哪能说  相似文献   

20.
十几年前,我在一所高等院校里任教文学课程的时候.记得有个同学问我:“写文章有诀窍吗?”我当时因为想起鲁迅关于作文“并无秘诀”的话,便回答说:“没有”。那位同学又问:“那么文章怎么才能写好呢?”我又想到了鲁迅的话:“文章应当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所以,便回答说:“要多看勤练”。我当时还大约做了一些说明、解释,不过现在也记不起来了。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我的回答也竟然招惹了一点不快和烦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