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一、不和谐音:新闻价值与新闻伦理之间的冲突 汶川地震发生后,很多新闻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多角度、全方位地对灾害情况进行了及时的报道.  相似文献   

2.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大地震。相比对汶川地震的报道,我国的新闻媒体及其新闻记者对芦山地震的报道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以微博为主的自媒体在抗震救灾的报道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救灾工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支持。此外,新闻媒体对于突发灾难性事件的报道更加专业化,更加成熟,在采访与报道中更加体现出对人的尊重与关怀。然而,在本次芦山地震中的信息暴露出依然存在虚假新闻、不尊重采访对象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王亮 《中国广播》2012,(2):67-70
本文借由玉树地震报道谈自己的采访体会。认为好的报道是一次成功的抵达。首先是抵达新闻现场,回到新闻发生的土壤;第二是抵达事件细节,呈现新闻进程中的纹理脉络;第三是抵达人物内心,寻找听众与新闻人物之间的心理共鸣。  相似文献   

4.
两类冲突引发对采访权的思考近年来,发生在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冲突时有出现。冲突大致包括两类:一类是采访侵权,记者因为采写新闻报道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合法权益,以致引发“新  相似文献   

5.
暗访的是非之争 暗访的争论由来已久,目前国内专家比较一致的意见就是反对暗访.争论的焦点主要是三大冲突:~是记者暗访与采访对象的隐私权、名誉权等保护的冲突;二是记者暗访的眼前利益与媒介长期公信力下降、增加采访难度的冲突:三是暗访偷拍的小"不道德"与维护"公共利益"大道德的冲突.简言之,主要是法律问题和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6.
隐性采访中的权利冲突 隐性采访,也称为秘密采访,由于其采访手段的特殊性,使得它面临着更多的道德质疑.新闻媒体和记者,作为代替公众行使知情权的拟态公众,它所享有的新闻采访权与个人生活不受干扰的人格权时常存在冲突.这是一场"公"与"私"的角力赛,如何来平衡拟态公众对人民知情权的实现与个人对自己权利的保护,是在这场角力赛中需要来衡量的.  相似文献   

7.
光与热,构成叙事型采访的硬核。光是逼近真相,热是戏剧性。戏剧性来自冲突,采访对象遭遇激励事件的冲突,记者质疑不可靠叙述的冲突。采访权的重要运用是“无处不在”,既探寻光,又兼顾热。新闻逼近真相有三大步骤:线索触动记者经验;记者采访报道事实;可信报道凝聚共识——共识造就真相。  相似文献   

8.
贺杰 《东南传播》2016,(5):151-153
在近些年的媒体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在新闻报道与人文关怀之间的两难之境。新闻真实与新闻伦理二者之间是矛盾冲突还是可以平衡取舍,是值得新闻人深思与探讨的问题。本文研究的是媒体报道中的新闻伦理问题。某些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干预性报道导致影响司法判决和事件进程,某些对弱势群体的报道以及灾难报道反而给被采访对象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本文将探讨如何构建完善的新闻伦理观,以期在新闻真实与新闻伦理之间寻求最大的利益平衡点。  相似文献   

9.
正采访不是简单的提问。一篇新闻报道通常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共同劳动的产品,要想顺利地完成一次报道,就需要记者和采访对象双方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记者获取采访对象配合、支持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这里所说的"沟通"不仅仅是"提问",它强调了记者和被采访者之间的一种平等的关系、一个互动的过程。虽说有的时候人与人之间会因为地位、工作、财富、知识的不同而形成不对等,但是真诚和尊重是最起码的做人准则。职业原因,记者可以采访高级官员、名人、名流,也可以采访平民百姓,这给一些"新手"造  相似文献   

10.
在本文中,社会冲突专指与灾难相联系的社会矛盾的非常形态.人为灾难是灾难中的一部分,是由人为因素所造成或导致的灾难.人为灾难报道由于与社会冲突有着更紧密的关联性,因而其难度远甚于自然灾难报道的难度.从事人为灾难报道,记者必然面临如下三种冲突:一是自身与人为灾难责任人之间的冲突;二是受害者或其亲属与责任人及深层次相关人之间的冲突;三是记者本人的激烈的内心冲突.在以上三种冲突中,前两种属社会冲突的范畴,后一种则属于个人内在冲突.  相似文献   

11.
近两年,媒体记者趋向年轻化,"80后"已建成媒体的中坚力量,承担起"挑大梁"的重任.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的报道现场,可以看到很多"80后"记者奔波、采访的身影.相比起沉着、成熟的"老记"们,他们易冲动、经验少、缺少磨练,呈现出个性自我、张扬、敏感的心理特征.随着近几年各种突发事件增多,冲锋在突发事件报道一线的记者如何报道好突发事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处理好几个关系,解决好几个冲突.  相似文献   

12.
智利发生地震后,某电视台电话连线前往震区采访的一位女记者。电视里传来女记者对地震现场的描述,语调庄重,深沉。随着电话连线报道,  相似文献   

13.
何寿林 《视听界》2009,(1):113-113
积极配合型,这是理想的采访对象,能提供新闻线索,愿配合采访,与记者的采访目的基本一致,至少不冲突。采访这类对象难度较低,报道时注意舆论导向即可。笔者在任民生新闻记者时,经常会接到观众报料而前往采访。有一次,有村民报料称,一家城郊结合部的化工厂天天浓烟直冒,如果遇到东南风,周边村民不敢开窗,甚至没法呼吸。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闻改革的发展,新闻介入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较之从前有了极大的提高,但目前规范新闻活动的法律,尚属欠缺,日益活跃的新闻活动运行于—个相关法律并不完备的社会空间,必然产生某些介乎合法与非法,守法与违法之间的边缘法律问题。本文拟对此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就教于同仁。 一、新闻活动对隐私权的“准侵犯”以及报道手段的合法问题。 在不久前纪念唐山地震20周年的采访活动中,曾发生这样一件事:一记者去采访地震中幸存的孤儿。被采访者在20年  相似文献   

15.
报道伦理:以人为本的报道理念基本得到落实。与汶川地震相比,芦山地震中的媒体强化了尊重生命的意识,以人为本的理念基本得到落实。媒体整体上比较克制,至少没有出现聚焦死者的镜头,也减少了对遇难者惨烈状况的呈现。对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幸存者的采访,注重情绪的抚慰,为抓拍痛苦的镜头而诱导提问的情形较少,.  相似文献   

16.
程德安 《新闻界》2004,(5):18-19
2003年,无论是中央媒体还是地方媒体,记者们的采访频遇暴力阻挠。时至今日暴力阻挠采访的事件仍时有发生。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偶有冲突和不悦实属正常,但如果作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存在,就令人三思了。为什么如今对记者施暴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在法治建设已二十多年后的中国仍然频繁发生,暴力阻挠采访的出现,难道单单是外部采访环境的恶劣,难道媒介长期沿用的报道思维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就没有值得思考之处?下面就此问题谈两点浅见:  相似文献   

17.
年初,坝上张北、尚义发生强烈地震,当夜,我和同事就赶赴灾区采访,在那里度过了终生难忘的20个日日夜夜。作为刚踏入报社大门的年轻记者,这次采访感受颇多。 此次地震面积波及2000多平方公里,应报道的东西很多,时效性又很强,新闻线索非常重要。当时来这里采访的新闻单位从  相似文献   

18.
任笑晨 《今传媒》2014,(5):120-121
2013年4月20日的四川雅安地震,再次引起了我们对灾难报道中出镜记者的讨论。在雅安地震报道中,蒋林因其思路清晰,表达准确,理智冷静,客观真诚,被众多人称为媒体报道的典范。本文笔者以蒋林为例,试述出镜记者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采访技巧。  相似文献   

19.
汶川地震报道践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遇到重大事情发生,我们的传媒平常习惯于按照上级的指示来采访和选择主题,没有上级的指示主动采访重大事件的情形不多。这次关于汶川地震的报道,多数媒体打破了这种惯性态势,反应之迅速、报道规模之大、报道力度之强都是历史上罕见的。5月12日14点46分,新华网最早发出关于地震发生的快讯,随后各报纸和广播电台、电视台,都反应很快,发挥了各自信息传递的特长。  相似文献   

20.
在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采访过程中,几乎所有的记者都有过泪如泉涌的经历。 央视“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直播节目中,观众已看到多个流泪的主播。就连外国记者,在四川地震灾区采访中也都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路透社记者马克说,虽然自己有过多次采访地震的经验.也曾报道过1999年的土耳其大地震,但这次还是被这惨痛的一幕幕深深触动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