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繁杂艰辛的新闻工作中,可以说舆论监督工作最难,常常使记者、编辑精疲力尽。 一是采访难。舆论监督,被采访单位怕“曝光”,往往对记者不予接待,不安排采访,甚至出现这样的情况:前年,江苏连云港某乡派出所发生一起非法拘禁村民的事件,几家新闻单位记者前去调查采访,竟被  相似文献   

2.
记者是新闻宣传的主体,在深入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全面记录社会生活、开展舆论监督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记者发挥舆论监督的舞台是广阔的,可以运用主观能动性进行采访、写作,对事件进行报道,达到舆论监督的良好效果。记者的新闻敏感、新闻责任、新闻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3.
隐性采访的滥用及其规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焕平 《传媒》2007,(10):82-83
隐性采访是显性采访即公开采访的重要补充,记者通过隐性采访,可以获取其他采访手段难以获取的新闻事实,从而更好地进行新闻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4.
新闻传媒,总少不了舆论监督这块阵地,但谈及如何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有效作用时,同仁们特别是地市报的同仁们,普遍感到守好这块阵地不容易,动辄得咎或是吃上新闻官司。因而出现监督难,难监督的现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除了目前舆论监督的内外部环境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自身综合素质,取决于人们对舆论监督全面、系统、正确的理解。 舆论监督的记者是专搞批评报道的记者? 记得在一次采访途中,有一林业部门负责人问道:你们搞舆论监督的记者是不是只写批评的报道。因为此次采访是根据一封群众来信反映该部门一个下属单位有关乱…  相似文献   

5.
辛春喜 《报刊之友》2012,(11):124-125
新闻采访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作为一名晚报记者,因为报道的内容以突发事件、民生新闻与舆论监督类为主,所以在采访过程中时常会遇到各种阻力,这种阻力或大或小,时时影响着记者的正常采访报道工作。作为一名在晚报工作十来年的记者,这里就新闻采访中阻力的产生与化解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6.
面对记者采访,个别"惹事"的单位或企业往往"文武兼施"。"文"的:动用多方面关系说情,到媒体单位公关,通过新闻主管部门向下施压甚至直接使用金钱贿赂记者;"武"的:阻挠记者采访,抢设备,打记者,扣记者……如此种种,使新闻记者在采访舆论监督新闻时,难度越来越大。笔者作为一位摄影记者,由于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拍摄,遇到的困难  相似文献   

7.
记者采访权的界定与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访是记者主要的工作方式,一般人都认为,新闻媒介及记者对于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任何事情,都有权进行采访。但是,现实生活中,新闻记者采访遇阻的现象越来越多,记者因进行舆论监督性质的采访遭致暴打的事件也频频发生,另一方面,记者因新闻采访侵害了被采访人的权益而被告上法庭,新闻单位及记者“败诉”的“新闻官司”,也不断增多。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现有法律和新闻政策出发,对记者采访权的概念界定和具体限制作认真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现如今,随着新闻竞争的日益激烈,暗访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社会新闻领域,这一特殊形式在舆论监督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暗访也称隐性采访,是指记者隐瞒身份,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获取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暗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舆论监督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新闻活动对社会生活的深度介入,新闻采访特别是舆论监督类的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记者被打被骂的暴力纠纷也时常见诸报端。信手翻阅手头的材料,可以举出一系列令记者们心寒的例子。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新闻     
四川为舆论监督 提供司法保护 据《新闻出版报》记者古隆媛报道: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负责同志近日在省、市新闻媒体座谈会上表示:全省各级法院将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为舆论监督提供司法保护,省法院将在工作上与新闻单位多作沟通,积极配合新闻记者的正常采访,尽量为记者提供方便,对起诉到法院有关围攻、殴打新闻记者采访的案件要及时审理,对违法者坚决绳之以法;对新闻单位和被批评者之间的纠纷,要依据事实,正确适用法律,尽量采取调解方式解决,依法保护新闻单位的名誉权;对新闻单位和记者的一切合法权益,人民法院将依法给予保护。…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新闻采访的一种重要方式,隐性采访正成为新闻机构开展批评报道和舆论监督的手段之一。然而由于法律定位的不确定,隐性采访常常处于掌声和喝斥并存的尴尬境地。因此,记者在隐性采访活动中的规范与自律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随着舆论监督的逐渐深入,随着新闻竞争的加剧,记者采访的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格局。除了显性采访(即亮证,公开记者身份)外,隐性采访越来越为记者所倚重,并成为调查性、批评性、揭露性报道等舆论监督行为的主要采访方式。 隐性采访的长处这里不表述,其隐含的风险,不得不向同行们提醒。因为隐性采访涉及很多法律问题、新闻职业道德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慎重其事。 一、以什么身份采访 任何记者首先是作为一个自然人、一个公民而存在,具有在法律上的任何民事行为能力。凡一个公民所享有的法定权利,他都可以行使。警察为了侦查、…  相似文献   

13.
杨敏 《记者摇篮》2012,(4):43-44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人们常把新闻舆论监督比喻成"苦口良药",针砭时弊,惩恶扬善。但是作为地方媒体进行新闻舆论监督时常陷入尴尬的境地。既要充当党政喉舌,又要面临着一些部门和个人存在怕"揭短"和"亮丑"的心理,阻碍媒体进行舆论监督。地方媒体进行舆论监督难在哪里首先表现在采访取材难新闻媒体宣传先进经验、先进人物、先进事迹,采访单位是笑逐颜开。提供一切便利。如果记者进行舆论监  相似文献   

14.
批评报道难,舆论监督难,这是所有进行舆论监督的传媒和记者的共同体味。 一是采访关。搞新闻批评,遭冷面孔,坐冷板凳。被批评者拒绝照面,知情者三缄其口,当地领导“无可奉告”。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作祟,小团体利益掩护,各种关系网纵横交错,记者采访起来千难万难。许多时候都是精疲力竭,无功而返。甚至一个简单的事件,记者也必须得花比平常采访多几倍的气力。至于在采访中记者受恐吓,被洗劫,挨打骂,更是司空见惯。  相似文献   

15.
暗访莫侵权     
暗访即隐性采访,《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1996年新华出版社出版)对其下的定义为:“不公开记者身份、或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采访。” 暗访可以采集到公开采访了解不到的新闻事实,是进行批评报道的重要手段。批评报道的目的是为了对违纪行为和不良现象实施舆论监督,如果记者公开采访,亮明身份,说明采访意图,一般很难了解到事实真  相似文献   

16.
王静 《今传媒》2011,(11):7
主持人语:舆论监督是媒体的神圣职责,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更是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助推器"。而舆论监督的具体执行人——记者的采访行为,会间接影响整个新闻的传播效果和受众认同程度,理解这一点是做好新闻采访的第一步。本期传媒大讲坛的第一篇文章特约安徽师  相似文献   

17.
"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这既是领导同志对记者的要求,也是时代和人民群众对记者的召唤。长期以来,广大新闻记者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正确履行职责,反映人民群众心声,揭露社会丑恶,有力地发挥了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为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作出了贡献。然而,由于新闻记者在对社会不良现象进行舆论监督,揭发曝光时,触犯到了少数人的切身利益,这些人便不择手段地报复、无理纠缠、甚至殴打记者。据中国记协的不完全统计,最近三年发生的新闻采访报道权受侵害事件有260余起,记者因采访时被殴打,拘禁的事件直线上升。有的新闻单位因采访报道被诉侵权,无理缠讼的案件一年内就达十多起。 1999年4月13日,山东电视台记者王蓉蓉、吕福军在采访章  相似文献   

18.
广播电台具有报道事件真相以及执行舆论监督的作用,广播电台的记者是广播电台新闻传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进行新闻素材的采访以及编写时的素养对新闻整体质量有着直接影响。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广播电台的新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广播电台记者的整体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开展舆论监督,针砭社会时弊,维护民主法制,这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又是党和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可是,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中出现的记者被打,采访工具被抢被砸,新闻纠纷增多等现象,也必须引起媒体的高度重视。因为过多的新闻官司。肯定会牵涉记者的大量精力。使其产生畏难情绪和心理压力。客观上也会冲淡舆论监督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一、隐性采访的正面作用 (1)隐性采访可以获得客观真实的原始新闻素材,从而帮助媒体促进舆论监督。作为媒体传播的功能之一,就是要揭露丑恶,追求公正,实施舆论监督,批评性报道是实现抨击的最有力手段。但是.众所周知,批评报道要获得的第一原始新闻素材,往往是很不容易的。于是,隐性采访得到记者普遍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