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报刊、电台和县广播站共采用我写的稿件有一百多篇。谈体会,可归纳为三个字:苦、巧、乐。苦:我被分配到镇政府通讯组以后,虽然明文规定是担任专职报道员,但实际上是“业余报道员”,除经常参加镇上的中心工作外,还要写各种总结材料,打杂差,家中又有6亩多  相似文献   

2.
有不少青年新闻爱好者问我:“搞好新闻报道的窍门儿是什么?”我说是四个字:“多、快、好、省”。所谓“多”,即采写的稿件登的多。当然,这种多是建立在你有了一定的新闻采写基础上的。我当初写稿时也曾经盲人摸象般地胡采乱写过,甚至一天便寄出去三四篇稿子。但许多稿件如泥牛入海,自己不久便泄了气。《运城根报》星期刊创刊号头版重要位置登了我的“处女作”《打鱼挖藕时节》,一下子又使我振作起来,每天不是攻读新闻写作知识和范文,便是有选择地忙于采写,就这样如痴如魔地坚持有的放矢地采啊写啊,渐渐摸出了点门道,用稿率也自…  相似文献   

3.
邵云环是我的老乡,她非常要强,也非常敬业。这次她刚到贝尔格莱德不久,就迅速地适应了特殊的报道环境。她从不计较得失,默默无闻地工作,领导要求做什么就做什么。她没有任何的名利思想。她写的稿子有思想,有深度。我来南斯拉夫工作时,特地带来一篇她与丈夫曹荣飞(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外交官)合作的稿子,那是一篇写于1992年的年终专稿。这篇稿子非常有水平。如果对塞尔维亚民族特性和政治状况没有很深了解,很难写出来这样的稿件。这次她到了贝尔格莱德以后,写了很多内参,为国内提供了宝贵的动态性分析。 由于电话线路问题,我只能每天去她家发稿。她一再坚持要给我把钥匙,让我无论何时都可以去她  相似文献   

4.
由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省出版工作者协会、省期刊出版协会联合举办的广东省期刊1992年优秀作品评选活动已经揭晓。全省期刊共评出获奖作品378篇(种、件),其中一等奖66篇(种、件),二等奖129篇(种、件),三等奖196篇(种、件)。我刊92年第4期黄俊贵《关于图书馆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一文荣获二等奖。92年第3期林汉城《图书馆有偿服务纵横  相似文献   

5.
写杂文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怎样才能写好杂文? 夏衍同志给《杂文报》写了一篇小文章《杂文三忌》(《人民日报》也转载了),他认为写杂文忌三点:一忌教条八股,二忌“怕”字,三忌冗长。他从“忌”的角度讲了杂文写作应该注意的问题。我今天从“贵”的角度讲。杂文“贵”在哪里? 我先念唐弢同志的一封信。二十年前,我在中央高级党校理论班学习,当时唐弢同志也住在中央党校编教材。我就把自己写的几十篇杂文剪报交给他,请他看看,提提意见。唐弢同志挺认真,看后写了封信给我。那时我三十出头,勉强可以算个青年。唐弢同志是老前辈了,他专门写了这封信,体现了他对青年作者的关怀和帮助。这封信中这样写道: ……今晚灯下,把全部剪报读了一过,其中有好些篇,报上发表时我就读过的,而且至今还留有  相似文献   

6.
何满子先生的书上海的何满子先生,我没有见过。但我喜欢读他的书。他对鲁迅先生的评价,给我不少启发。我敬重他的为人。我有何满子先生的三本书:《狗一年猪一季》、《中国酒文化》、《古代小说艺术漫话》。也不知为什么,我看何满子先生的照片,再看书,就觉得清洁、清醒、清爽。现在,混浊、混乱、混沌的人和书,都太多了,就更看重何满子先生的书。而且,不仅自己常翻出来读,也时常向朋友们推荐。我知道年轻人大多有躁气的一面。而真正喜欢读书、沉下心来写作的年轻人,尤其少了。还没有写出几篇像样的东西,就开始自我膨胀;还没有学会建设,就已经在着手破坏了。信息资源多,诱惑  相似文献   

7.
我担任乡里的通讯员,只有两年多的时间。两年来,我先后在市以上报刊、电台发表了七百余篇稿件。其中省级有二百七十五篇,中央级三十一篇。而且有五篇稿件被中国广播出版社出版的《社会新闻集锦》一书选编,二篇被选入通讯员业务指导刊物,三篇分别获省优秀广播稿一、二等奖,一  相似文献   

8.
十五大落下帷幕,我紧张多日的心也终于松弛下来。7天会议,本报共发表我采写的专题3篇、十五大代表专访3篇、会议特写3篇,近2万字。当我悠闲地坐下来整理这一篇篇剪报时,心里却有万分的感慨,这些新闻作品不仅仅只属于我个人,它还属于那些站在我身后,为我出谋献策、提供信息、疏通渠道、加油呐喊的兄弟姐妹们。我领受十五大报道任务时,十五大已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三年我能在《新华日报》新华青年“观察与思考”栏目里用七篇稿件,全亏省报编辑的心血浇灌,至于我,只能说提供点素材而已。过去总认为《新华日报》不是我这号人  相似文献   

10.
有个讲“我、你、他”的笑话。一个初次上学的小孩,听老师给他讲“我、你、他”三个代名词:“我,是你的老师;你是我的学生;他,(指另一个小孩)是你的同学。”小孩回到家里,仿照老师的口吻,向自己的父母复述老师的讲法:“我,是你的老师;你(指其父),是我的学生;她(指其母),是你的同学。笑话,当然是说笑话的人所编造的荒唐可笑的话。然而也确实有人,由于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不自觉地违犯规范化,因而闹出了笑柄。我见过一篇《诗人与改革》的短文,其中有这样的文句:“试问我们的诗人,你是站在改革的前列,作促进派呢?还是站在改革的对立面,甘作‘中流砥柱’,而形成阻力呢?”因为这是出现在报纸的文艺副  相似文献   

11.
我同徐文武同志至今没有见过面。除了1984年有一次书信接触外,七八年间也再没有联系。年老记忆力衰退,当1991年冬他又写信给我时,说实话我连这个姓名都有些模糊了。但是当我看到他在信中提出,要我为他的剧作选集写一篇序时,我经过思考,并阅读了他随后寄给我的剧本,我还是高兴地同意了。因为我觉得还是有些意见可说。 1984年9月,我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把我国的戏剧艺术提到更高的水平》的长文,对建国以来的戏剧工作做了一番回顾,用以  相似文献   

12.
1984年以来,我共写批评报道67篇,基本上都被本报采用,其中有14篇被《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级新闻单位采用,23篇被《湖北日报》、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等省级新闻单位采用。回顾几年来的工作实践,我有三点体会。  相似文献   

13.
“二十年岁月、三千里行程”是一篇受到众多报紙欢迎的通訊,这篇通訊也引起了一些作家的注意。从这篇稿件的采訪和写作中,我認为有以下問題是值得提出来的。主题和它确定以后記者确定这篇通訊的主題是通过許广平和海嬰去訪問鲁迅故乡等活动,来反映魯迅逝世前后,兩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因此这篇稿件不仅記述了許广平和海嬰在紀念鲁迅逝世的日子里的活动,还通过魯迅  相似文献   

14.
最近写了篇关于马寅初先生的文章,刊载后我发现有一处看似不起眼的改动:我的原文中说道“经济学家马寅初”云云的地方,一律被改为了“人口学家马寅初”云云。我很奇怪,马寅初不是经济学家?随便翻哪一种资料,或者对马寅初先生稍有了解,便都会知道马先生是以经济  相似文献   

15.
我看到人民日报经常在第八版(?)刊上,刊登“读者、作者、编(?)”小专栏。最近我又看到上海各(?)像解放日报、上海青年报、劳动(?)等,也都纷纷开辟了类似的小专(?),虽然它们的名目以及所刊登的地位不同,但内容大体都一样。在这些小专栏里,有读者对报上某一报道的表扬或批评,也有的是读者对报纸提出的建议和要求,也有的是读者对某篇报道或文章的读后感、心得和体会,也有的是读者提  相似文献   

16.
《在乡下过年——日记六则》,是2001年春节我回家过年时采写的一篇稿子。转眼间,5年过去了,但至今,我遇到陌生的采访对象,向他们介绍“我叫万京华”时,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你就是万京华?那年你写的《在乡下过年》不错。”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都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从事新闻工作15年来,我写的稿子有30多篇获得过全国及全省的各级新闻奖,而这篇稿件除了被评为莱芜日报好新闻奖外,并没有参与其它评奖,但受到了广泛的赞扬。至今已有不下40人对我说过、谈论过这篇稿子,他们中间有部门领导、有一般干部,有工人、有农民,各种阶层、各种身份的…  相似文献   

17.
1995年是我步入人生的50周年,这一年也是我从事新闻写作30多年来出现精品最多的一年,先后有7篇作品16次获得本台、全省乃至全国新闻奖,其中有3篇作品获得国家级政府奖——中国广播二、三等奖,1篇作品获中国经济新闻三等奖,4篇作品获省级好新闻一等奖。细细回想  相似文献   

18.
一年来,我被9家市级以上报刊、电台采用了108篇稿件,其中有40余篇被省级和全国性报刊采用,还有一篇《张家口市宣化区个体户中出现“储蓄热”》的消息被《中国工商报》的头版头条采用。我有两点体会:  相似文献   

19.
《解放军报》一版进行的“护神杯”好新闻竞赛,经过6个月的紧张激烈角逐,已经落下帷幕。共评出一等奖6篇,二等奖12篇,三等奖18篇;在36篇获奖作品中,消息占32篇,通讯2篇,特写2篇。从整体上讲,这些获奖作品思想性强,写作上有独到之处,可称得上是这个时期军报一版上的佳作。具体地讲,这些获奖作品或多或少具有“短、新、实、深、活”的特点。短,是“护神杯”好新闻评比的一条原则,也是获奖作品的共同特点。36篇获奖作品,通讯最长不超过两千字,消息则全在800字以内,500字以下的短新闻有15篇。尤其值得称…  相似文献   

20.
《中国记者》上有一期《说长道短》栏登有8篇短文,6篇批评稿都是点名点姓的,其中3篇是批评本刊“上司”新华社的稿件,3篇是批评兄弟报纸的稿件——光明日报2篇,农民日报1篇。我列出这账单,是为让大家注意到,批评兄弟报刊的6篇稿子也都是直呼其名,未借助“某”呀、“×”呀之类。我认为这是个非常好的现象,忍不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