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遭遇“意外”→善待“意外”→期待新的“意外”,课堂“意外”的这“三步曲”,饱含着教师应有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偶然的、非预期的课堂“意外”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是真实课堂中师生的共同“遭遇”,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教学内容“不确定性”的表现,也是课堂生活中人与人积极互动的结果。但只要教师用智慧去善待“意外”,及时捕捉它,做课堂的“麦田守望者”;让思想冲破牢笼,做学生的“共同遭遇者”;适度主导,做“意外”的“助产士”,就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只有充分预设,才能创造生成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一则案例引发了作者对小学数学课上教师的“预设”在实施时遭遇“意外”后教师该怎么办的思考和探索本文以“意外难免发生,关键是积极调整,为我所用,促进学生发展”为基本理念,从“意外”发生前预设试探、了解学生;“意外”发生时准确把握处理意外的原则;“意外”发生后总结处理“意外”的经验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预设”和“生成”是老师们课堂上一直头痛的一对冤家。上课前我们既要“精心的预设”;课堂中又要“精彩的生成”。这一矛盾让我们经常遭遇这样的情形:我们的“精心预设”,常常被意外的课堂枝节撞击得体无完肤!我们在检讨自己预设失误的同时,羡慕着别人的高超技艺,思考着他人为什么能够在课堂意外到来的时候,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中常常碰到这样的问题,教师作了认真而周密的教学预设或教学设计,可是在正式上课时,总有可能得不到学生的认同或理解,有时还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意外”。此时,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去解决?如何去面对来自学生的意外生成?是照原来的预设继续上课,不理学生的一些“意外”?还是以此为契机,放掉原来的预设,作些灵活的变动?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遭遇类似的经历,慢慢摸索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5.
“命题”是教师和教研员常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负有梳理、巩固知识的使命,还兼有对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检测、诊断功能。因此,“命题”的过程就是一次“大备课”,尽管我们精心做出了方方面面的“预设”,但一旦走进课堂(考场),“遭遇”学生,总会出现一些意外的“生成”。下面撷取几例,与大家共同学习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林梅梅 《今日教育》2006,(4S):29-30
2006年第1期“捕捉预设的镜头”刊登后,许多教师都来稿讲述了有关“预设”与“生成”的课堂遭遇。其实“预设”与“生成”是不能分割的。充分“预设”是精彩“生成”的基础,但不能否认“生成”需要更多的教学机智。[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吴伟 《考试周刊》2010,(18):65-65
课前预设是教学规划实施的蓝本,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作。长期以来,通过对课堂教学的预设取得教学成功是教师的不懈追求,我们总是在孜孜不倦地追求“预设”和“生成”的和谐统一。但是,事实往往总是那么不尽如人意,总有预设之外的意外发生,即“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我试就小学语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之间矛盾产生的几种情况作一些具体分析,旨在追求语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相融合的完美境界,提出看法,以求在痛苦的矛盾中反思、探究,终能如凤凰般获得涅磐。  相似文献   

8.
周玲萍 《考试周刊》2009,(45):221-222
课堂“意外”往往是指课堂的现实情景与教师的预设情景不一致,具有突发性,无准备性。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尊重,个性得到张扬,课堂“意外”也随之增多,面对“意外”,教师需要在尊重、爱护学生的前提下。发挥教学智慧,让这些“意外”演绎精彩。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教师事先“预设”,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教师的“预设”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由教师“预设”、情境问题由教师“预设”、问题的答案由教师“预设”、课堂进程由教师“预设”、课堂练习由教师“预设”、课堂小结内容由教师“预设”……。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的“预设”准确、课堂上“预设”任务完成得好的课就是好课。  相似文献   

10.
陈艳萍 《湖南教育》2005,(23):35-35
理想中的教学设计总是根据预设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的情况来设计课堂教学的,但真正的课堂教学并不一定都会按照教师预设的轨道前行,往往会出现一些“意外惊喜”。那么如何处理课堂中的“意外惊喜”呢?这就要看教师的教学技巧了。如果教师能随机应变,顺势而行,课堂也就一帆风顺,精彩纷呈;如果教师仍然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课堂便会呆板僵化,了无趣味。最近笔者听了一位数学老师执教“100以内数的认识”,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颇生感慨。应该说这位教师做教学设计时对课堂教学的预设是合理的。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内容,教材规定教师分三个…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实施至今,我们数学老师对“预设”、“生成”有了较强的意识和较为丰富的实践,并在公开课上演绎出不胜枚举的精彩“生成”。但有时尽管有充分的预设,还是有课堂意外出现。意外的出现并不意外,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弱心灵和精神的儿童。”(苏霍姆林斯基语)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的过程,充满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在平等宽容的课堂氛围中,教师将随时遇到一些节外生枝的问题,这些问题中的一部分潜藏着价值。教师能把握处理得好,极有可能成为课堂上可遇而不可求的“亮点”,从而呈现原生的、真实的、生动活泼、丰富复杂的教学现场和教学细节,达到“无心插柳柳成阴”的美好境界。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  相似文献   

12.
“预设生成”是每堂课必须经历的,我们课前的“预设”都希望在课中能够“生成”,一堂课能否得到丰富的“预设生成”决定这堂课成功与否。但是,并非所有的“预设”都能“生成”。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必须面对:当学生不能顺利出现“预设生成”时该怎么办?笔者认为要看预设的内容而定。如果是本节课中不可缺少的、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或比较重要的方法等,那么一定要想办法促使其生成。那么,在课堂中怎样促其生成呢?笔者经深刻反思想到了以下几种途径。  相似文献   

13.
崔维领 《中学文科》2007,(10):47-47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陛的思考和安排。在课堂上也需要按预设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以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教师对教学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和结果也要有充分的预设。[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2006年第1期“捕捉预设的镜头”刊登后,许多教师都来稿讲述有关“预设”与“生成”的课堂遭遇。其实“预设”与“生成”是不能分割的。充分“预设”是精彩“生成”的基础,但不能否认“生成”需要更多的教学机智。“预设”似乎更易掌握,“生成”却总是有意外。本期DV——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让我们看看下面几位老师是如何面对意外而“生成”、收获满堂精彩的。  相似文献   

15.
2006年第1期“捕捉预设的镜头”刊登后,许多教师都来稿讲述有关“预设”与“生成”的课堂遭遇。其实“预设”与“生成”是不能分割的。充分“预设”是精彩“生成”的基础,但不能否认“生成”需要更多的教学机智。“预设”似乎更易掌握,“生成”却总是有意外。本期DV——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让我们看看下面几位老师是如何面对意外而“生成”、收获满堂精彩的。  相似文献   

16.
2006年第1期“捕捉预设的镜头”刊登后,许多教师都来稿讲述有关“预设”与“生成”的课堂遭遇。其实“预设”与“生成”是不能分割的。充分“预设”是精彩“生成”的基础,但不能否认“生成”需要更多的教学机智。“预设”似乎更易掌握,“生成”却总是有意外。本期DV——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让我们看看下面几位老师是如何面对意外而“生成”、收获满堂精彩的。  相似文献   

17.
如何把握好“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每个教师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更是一个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和探索的问题。那么究竟如何正确把握“预设”与“生成”呢?我认为应该明确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原定的“预设”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堂的实际情况作一些相应的调整。往往“生成”的一些问题是学生思想的灵动,教师处理得好,不但能达成或深化教师“预设”的目标,而且会“生成”新的有意义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高芳 《教育文汇》2007,(6):39-39
开放、真实的课堂不是教案的精确复演,随时会出现“意外”。如果教师能及时合理地整合课堂“预设”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境,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相似文献   

20.
德育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教学过程的理解,是人们认识教学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在重新理解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现代思维方式为指导赋予了教学以“生成”的意义。“生成”对应于“预设”,也是新课改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本文的课堂“生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出乎教师意外的、与教学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问题的开发和处理。如何把握时机,运用教育机智,采取艺术方法,在课堂中生成教育资源,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引导学生接受道德、建构品德,这是德育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探讨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德育教师认识和掌握课堂“生成”手段,而且还可以拓展育人路径,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