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长期以来,从各级领导到平民百姓,包括编辑、记者,都喊新闻要“短”。可是,喊是喊,做还做。广播里,报纸上,“长”风始终剎不住,“短”风就是形不成。或者,“短”一阵子,又“长”了起来。中国记协倡导写现场短新闻,在我国新闻界吹起了一股清新可喜之风。相比之下,那些洋洋洒洒的长篇新闻稿越来越不受欢迎,袭用已久的新闻写作技法也越来越显得呆板、枯燥、模式化。在这种情况下,“散文式新闻”、“立体化新闻”,“目击新闻”等等,顺应改革大潮和受众的普遍要求脱颖而出。现场短新闻出现之后,很多同志发表了不少文章,就现场短新闻的界況、特点、采写、写作等方面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尽管各执一说,莫衷一是,但为我们深入探讨现场短新闻问题拓宽了思路,提供了启示。其实,新闻要短、要活,要生动形象,并非最新  相似文献   

2.
自1989年10月中央宣传部的领导提出大力倡导采写现场短新闻以来,我国新闻界现场短新闻的采写已蔚然成风,产生了一批有声有色、颇有影响的佳作,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好评。这其中有多种多样的原因,而现场短新闻在写作形式上的独特之处也是引发这种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李瑞环同志在首届“现场短新闻评奖”颁奖大会上指出,现场短新闻具有真、新、活、短四大特点,其中新、活、短三项都涉及到这种体裁的写作形式。这里,我们想探讨一下现场短新闻写作中的一个方面,即现场短新闻的开头与结尾。在这方面,现场短新闻有充分条件摆脱一般消息写作  相似文献   

3.
现场短新闻既包含着“新闻”、“短新闻”的共性,又包含着“现场”这一个性。现场短新闻靠现场体现特色,靠现场写活新闻。 现场是客观存在,呈自然状态。现场短新闻中的“现场”则是经过作者选择和剪裁的“物化现场”。作者选准了新闻现场以后,至关重要的是剪裁、再现现场新闻事实。让我们从剪裁角度赏析获得全国第二届现场短新闻一等奖的作品《铁肩担国防》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4.
明确了“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条件、“短”字特点和“新闻”的共同要素,也就明确了现场短新闻同短新闻、新闻之间的关系。现场短新闻与新闻之间的共性已经不言而喻,新闻的四大要素就是现场短新闻与新闻的共性。现场短新闻与新闻之间的个性也已明确,现场短新闻和短新闻的五个条件,三个特点就是有别于新闻的个性。这里要着重研究的是现场短新闻与短新闻的关系,以具体把握现场短新闻的写作特点。现场短新闻与短新闻的共同特点是: 第一、两者均属报道形式。无论现场短新闻还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现场短新闻,通常是指记者、通讯员及作者在深入现场采访时写出的现场新闻。一篇优秀的现场短新闻,使读者犹如亲临其境,产生出与新闻现场同时跃动的感知效应。那么,怎样写活现场短新闻?笔者认为:写活现场短新闻,应该把握好现场短新闻的三个写作要点: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名业余通讯员,从去年起学写现场短新闻,受益非浅。我采写的《街头“地摊”煤球俏》在《中国物资报》举办的1991年现场短新闻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后又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现场短新闻”评选中获得三等奖。联系自己的写作实际,  相似文献   

7.
读者之声     
《新闻与写作》是我的良师益友,我连续两年自费订阅了这个刊物。我认为它的文风朴实,内容实而广,对业余通讯员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学习价值。特别是“新闻来稿评析”、“当好通讯员浅谈”、“新闻写作的语言、技巧”、“现场短新闻漫谈”等栏目我最喜欢读,受益非浅。即有好稿评介,又有教训之谈。我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成美副教授在《新闻  相似文献   

8.
现场短新闻是作者在新近发生事件现场,用最精练的文字,巧妙的手法制作的第一事实(或场面、片断)的立体报道。其主要特征之一便是有较强的现场感。而把握不住关键性的细节,就无法把新闻写活,使现场短新闻具有现场感。细节包括故事的关键性情节,特定人物的特定性格、语言和表情,特定环境的特定情景、音响和气象。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细节描写不当,就不能栩栩如生地再现新闻现场,受众难有身临其境之感,只有充分把握了具有特点的细节材料,才有可能把现场短新闻写活、写好。细节,原指文学作品中具体形象地描写环境、刻画…  相似文献   

9.
研究现场短新闻的构成以及它与短新闻、新闻的关系,目的在于探求现场短新闻的采写规律。总的来说,新闻采写,特别是现场短新闻采写,可以概括为“成在写作,功在踏访。”写作是第二位的,采访是第一位的;对现场短新闻来说,现场踏访尤为重要。现场踏访,既要遵循一般采访规律;更要注意现场采访的特殊规律;重在观察。具体来说是: 第一,重事实,少框框。现场采访与一般翻资料、开座谈会的采访不同,后者需要有个采访提纲,便于有目的地摘录资科、引导发言;现场采访,一般处于事发现场,情况千变万化,难以预料,只能因事制宜,不宜事先拟定提纲,带着框  相似文献   

10.
前几年,在新闻要写活写短的呼声中,中宣部将“现场短新闻”的报道方式,作为深化新闻改革的一方面加以提倡。而今,“现场短新闻”犹如春风吹又生的小草一般展露于众家报纸的版面上,深受读者的喜爱。 然而,笔者却发现一些报纸对“现场短新闻”的概念有  相似文献   

11.
在我们的报纸当中,通常最吸引读者的新闻是现场短新闻,它是报纸的轻型武器,是报纸大餐中最不可缺少的“佐料”,它包含着一是现场的情形,二是短的叙述。两者的相互融合就构成了现场短新闻的简洁美。简洁美是时代特征的体现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当快,形势发展时不我待,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要应该发扬“短、快、活”的优良传统,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因受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不但要求及时获得更多新闻信息,还要求在短新闻中得到美的享受。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记者必须在采访与写作上下功夫,在题材选择、报道时间、作品篇幅上都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  相似文献   

12.
消防救援现场的短新闻采写,其选题是固定的,即消防救援工作,其特点也是十分明确的,即现场感强、短而精、新闻价值高。单单掌握了这些普遍特点,并不能写出优秀的消防救援现场的短新闻,如何将其写活,写实,写得深入人心,才是最需要研究的课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和理论学习研究,从采访、写作、立意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提出了消防救援现场短新闻采写的三点见解。一、采访要亲临现场现场短新闻,顾名思义,就是记者对在新闻现场听到、看到、想到的新闻事件的报道。消防救援现场的短新  相似文献   

13.
开展“现场短新闻”评奖活动以来,许多记者在改革和改进新闻写作上有了明显进步。在语言的运用上也能适应“现场短新闻”的高度凝练、掷地有声的要求。语言是记者采写好“现场短新闻”的一个基本功。好的语言要有性格光辉有经验的记者,在语言运用上不是走捷径,拾人牙慧,而是努力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和风格。中央电视台录制的获得二等奖的现场短新闻:《江泽民等节日慰问在岗职工》,运用同期声现场对话,其语言就很有特色: 总书记:广播员就坐在这儿?  相似文献   

14.
现场新闻是在各种新闻体裁中受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报道形式,也是一种有强烈自身特色的常用体裁。它以新、短、快、活见长,现场感强、时代感和立体感强烈,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被新闻界公认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之产物。现场新闻,尤其是来自新农村生活中的现场新闻十分鲜活,有较强的生命力,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活”源泉。随着...  相似文献   

15.
今年6月12日,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首届“现场短新闻”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同志出席会议并讲了话。他指出:“新闻宣传首先要真,第二要新,同时要活,要短……这次现场短新闻评选就是一种好形式。”什么是现场短新闻?我的看法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较  相似文献   

16.
由中宣部委托中国记协主办的第一届“现场短新闻”评选工作圆满结束后,为了进一步加强新闻队伍的作风建设、改进新闻文风,为了给更多的新闻工作者提供实践的场所、练笔的机会,中国记协已决定继续主办第二届评选活动,评选范围也扩大到中央部一级的专业报和省一级主要新闻单位。为了推动这一活动的开展,很有必要对“现场短新闻”的界说及写作特征作一些探讨。什么是“现场短新闻”呢?结合首届评选工作的实践,我想是否可以作如下表述:现场短新闻就是记者(作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捕捉住一个凝聚信息、富有特征的场面或片断,不枝不蔓、不追  相似文献   

17.
郝迎利 《新闻知识》2000,(11):37-37
现场短新闻的写作早就被作为重要基本功用来考验记者的能力。这种用事实说话、最能体现新闻客观性原则的文体,在纷繁的社会现象面前,每每能快速、简洁地出击。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和合众国际社在1989年和1990年推出标有“SCENE”(现场)或“SPOTNEWSFETURE”(现场新闻特写)的现场短新闻。中国亦在1989年开始倡导现场新闻,并于1990年6月在北京举办第一届现场短新闻评奖活动。然而,对这种灵活、小巧、坚实的新闻文体的认识都更多地停留在它的体式之上,过多地看重了它的短小,而忘记了它的更为…  相似文献   

18.
今年6月12日,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首届“现场短新闻”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同志出席会议并讲了话。他指出:“新闻宣传首先要真,第二要新,同时要活,要短……这次现场短新闻评选就是一种好形式。”什么是现场短新闻?我的看法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较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9.
军事新闻写作大有学问。要写出深受读喜爱的好新闻,除了新闻学所强调的“新、实、深、短、快”等基本要素外,能不能写“活”,也很重要。从新闻写作的角度看,一件好的军事新闻作品,需要满足3条标准:第一是经得起“看”,内容鲜活;第二是经得起“品”,语言优美;第三是能给人“打烙印”.形式新颖。而要达到上述要求把军事新闻写活,不妨从以下3个方面做些尝试。  相似文献   

20.
“有现场无新闻”与“有新闻无现场”,可说是当今“现场短新闻”写作中的两大弊端。对于前者,关键在提高现场短新闻的“含金量”,而对于后者,除了在“目击”上下功夫,写出行进中的新闻事实外,愚以为,成功地运用好背景材料,当是写活现场新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我们看过不少冠以“现场新闻”“目击新闻”的作品,除了开头,结尾有那么一点点现场气氛的描述之外,中间大都是大段大段介绍背景和经过:这个单位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