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历史学科的素质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知史、鉴史、治史的能力,而其关键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它要求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从而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及其规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强化知识结构、阶段特征、内在联系、基本线索四个方面的教学力度,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做为一名中学的历史教师,应怎样利用历史教材上的插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来谈三点做法: 一、深人观察历史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用语言再现历史形象的能力 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实物图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首先提出观察思维目标,让学生观察、思考  相似文献   

3.
范涛 《考试周刊》2014,(16):56-56,121
<正>一、课题的提出关于中学写作教学新课型的构想,应基于如下方面进行思考。1.中学写作教学应突破"教师出题——学生写作——教师评阅"三步走的常规,构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型。2.中学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最终通过写作表现出来,所以写作教学应当把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3.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  相似文献   

4.
任增德 《家教世界》2012,(14):66-67
根据中学历史学科中思维能力的特点,运用教材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教学实践中,挖掘教材的深度培养思维能力;利用图表活跃学生思维;从整体出发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培养史论结合的能力。使学生自主思考、学习、探究,完成对历史知识、意义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本文拟就中学历史教学问题谈谈几点做法。一、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提出:“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运用唯物历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作为历史教师如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首先教师要掌握唯物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并应用这些观点去解释历史现象,真正做到授业、解惑,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唯物历史…  相似文献   

6.
新的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均强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质疑的基本方法和学习习惯,树立崇尚科学、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精神。众所周知,很长一段时间历史沦为了政治的附属品;近些年来,史学研究已经返璞归真,求真与求实成为学者普遍认同的治学态度。中学历史教学,或囿于传统史观的影响,或由于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缺乏,产生对教材"贴标签"式的解读,对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产生过不利影响。新课程下,要求教师在多元史观视野下,以全球、文明、现代化等新史观去解读教材,依托前沿学术研究成果服务中学历史教学,才能胜任新课程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相似文献   

7.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揭示了思维与学习的辩证关系。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教育本身的要求。从宏观总览,历史学涉及的时间、空间极为广阔。从微观透视,历史学所包括的具体内容又极为精微。中学历史教材能提供给我们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转授这些有限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学生用日渐增进的思维能力,去探求无限的知识与智慧。  相似文献   

8.
史料是进行历史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在历史教学中引进史料,有助于学生真实地、近距离地感知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观点.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课本中的史料,精心编排,适当补充,通过学生阅读、教师讲述和精心设计的思考题拓展教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9.
王安源 《湖南教育》2005,(21):39-39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抓住课堂这一中心环节,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另外,以往的教学只要求讲知识点,而现在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传统的教学与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有了天壤之别.因此,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有选择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创新,让学生学有体会、学有发展.  相似文献   

11.
袁菊 《成才之路》2010,(17):37-37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将会越来越注意到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中学物理教师该如何面对新的课程标准,提高有限的授课时间的效率,值得思考。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必须认真地研究教材,精心地设计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独立思考、自主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切实提高教学有效性,促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主动积极地探究课本及其以外的知识,真正实现思维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一、教师创造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 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通过创造性思维,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讲授中,教师要着重指出思路,提供线索,再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让学生去思考、推测可能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邱露芬 《考试周刊》2010,(52):94-94
探究性教学是师生共同探究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中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中学历史基础型课程是彰显中学历史教育作为公民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的课程.它重在培养学生的求真意识、包容意识、责任意识、人格意识、国家意识和全球意识,使学生具备"国际视野的民族精神和多元文明共同发展的理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的道德情操和价值取向","完善的健康人格和时代责任感"(《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作为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课程,中学历史教师应紧紧围绕基础课程目标,通过史实尤其是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史才、史学、史识、史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达到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5.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尤其是中考中"历史与社会"学科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要求教师要紧扣课程标准,深入研究考试说明,注重对教学大纲的理解,强化教学能力,尤其是要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重视夯实基础知识,注重理解与运用,并且用文明史观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注重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呢?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加强学法指导,在进行学法指导时注意紧扣教材、注意过程、教师示范,要求学生掌握和应用高效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前,由于一些中学历史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和高考考查目标,忽视了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导致了史论脱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中学历史教师要强化“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意识,采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够自己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数学思维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我们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一、激发学生思维动机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  相似文献   

19.
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和策略,主导历史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中得到锻炼,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0.
时代要求我们培养的是跨世纪的人才.他们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适应甚至超越时代的能力.李岚清副总理在1997年9月4日的<面向21世纪开创基础教育的新局面>的讲话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迎接21世纪的挑战".历史学科使学生获得一定历史知识,也是构成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可,本文拟就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