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短跑运动员采用蹲踞式起跑技术起跑,并使用起跑器。理由有两点:一是根据田径规则规定,二是证明蹲踞式起跑技术具有不可替代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尽管短跑运动员采用蹲踞式起跑技术的种类不同,风格特点不同(普通式、接近式、拉长式),但目的都  相似文献   

2.
田径竞赛规则规定:400米和400米以下的各项径赛,必须采用蹲踞式起跑和使用起跑器.因此对蹲踞式起跑技术的研究,是短跑运动员所关心的课题。合理的安装起跑器能使运动员在起跑的  相似文献   

3.
短跑起跑姿势与运动成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径项目中,短跑是最古老 的竞技项目之一,它覆盖了 从60米到400米范围内的所有径赛项目,国际田联规定这些比赛项目采用蹲踞式起跑。蹲踞式起跑有三种:接近式,普通式,拉长式。蹲踞式起跑比站立式起跑更有效,因为它使运动员处于一个将身体中心积极移动到脚前的位置,这样运动员就必须加速,否则就会摔倒。对短跑起跑的科学研究要追溯到1972年,研究解决了影响起跑的许多因素,比如起跑器的角度、起跑器的距离、蹬起跑器的力及“预备”阶段的身体姿势等。  相似文献   

4.
尹小波 《中华武术》2005,(10):58-59
起跑的目标是使身体尽快、有效地摆脱静止状态。根据《田径竞赛规则》规定,正规的短跑起跑必须使用起跑器。而起跑器的安装是为了身体在起跑时两脚有牢固的支撑,从而形成良好的起跑姿势和良好的竞赛心理,为最后顺利、快速起跑做准备。现就我国目前教学和训练中短跑蹲踞式起跑器安装方式提出两点异议,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一、现状大学教学大纲中的短跑教材有六个课时,(其中一课时为考查)每个课时都有一个重点内容。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起跑这个环节。使短跑的四个部份(起跑、疾跑、途中跑、冲线)未能很好的互相衔接。学生虽然上完短跑课,但掌握蹲踞式起跑的技术还是不理想,对蹲踞式起跑方法还是不习惯,在测验或比赛时采用站立式起跑的也屡见不鲜。其次从调查中了解到学生对掌握蹲踞式起跑的技术参差不齐,大部份学生在起跑时都不习惯用蹲踞式起跑。即使有的学生采用蹲踞式起跑,但对其两脚两手放的位置如何才合适,“预备”时臀部抬到多高,重心怎样前移才合理等模糊不清。  相似文献   

6.
<正> 蹲踞式起跑对尽快发挥速度具有重要作用。田径规则规定,400米以下的径赛项目必须采用蹲踞式起跑,并使用起跑器。但许多学过短跑的学生,在参加测验和比赛时,都不采用蹲踞式起跑,觉得这种起跑方法使不上劲。这说明他们没有掌握技术。为了适应规则是求。也为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短跑成绩,应当  相似文献   

7.
一、起跑到第一栏前的加速跑技术起跑到第一栏间的距离是45米,运动员都采用蹲踞式起跑,与400米跑的起跑技术基本相同。在安装起跑器时,要考虑第一栏前所跑的步数,如果跑单数步,则将摆动腿置于前起跑器上(起跨腿在后),如果跑双数步,则将起跨腿置于前起跑器上,一般男运动员由起跑至第一栏要跑21或22步,水平较低的运动员则要跑23或24步。由起跑至第一栏的步长逐渐加大,直到第10步后才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8.
在短跑技术教学中,初学者易犯抢跑和出现蹲踞式起跑无力现象,如何有效地加以预防和纠正,一直是困惑我们的难题。1992年《田径》第三期李祖健同志的《对蹲踞式起跑新技术的分析》一文,使我们深受启发。几年来,我们不断对蹲踞式起跑技术进行研究及探索,获得了一些进展。下面,就这一问题简要地谈一谈看法。一、后起跑器抵足板与地面角度减小李祖健同志研究提出:将后起跑器抵足极的后角从传统的75°~80°,减小为60°~65°。这一改进使前后起跑器抵足板的角度差距缩小,由原来“预备”时体重大部分落在两手和前腿上,转变为身体重心大…  相似文献   

9.
短跑是属于极限强度的周期性运动。其特点是工作时间短,强度大,对中枢神经系统与有机体活动能力要求都较高。短跑技术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体,为了便于分析,我们通常把它分为起跑和起跑后的疾跑、途中跑及终点跑三部分,起跑和起跑后的疾跑的效果直接影响着短跑成绩。起跑和起跑后疾跑的任务,是使身体迅速摆脱静止状况,获得向前的最大冲力,尽快地发挥速度转入途中跑。合理的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对全程跑起着重要作用。短跑采用蹲踞式起跑的方法。正式比赛中,在起跑前都要安装好起跑器,其目的是使两脚有牢固的支撑,形成良好的预备势,便于获得较快的起跑速度。起跑器的安装方法,一般有普通  相似文献   

10.
蹲踞式起跑对尽快发挥速度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田径规则规定,400米以下径赛项目必须采用蹲踞式起跑并使用起跑器。但许多学过短跑的学生,在参加测验和比赛时都不采用蹲踞式起跑,觉得这种起跑方法使不上劲。这说明他们没有掌握技术。为了适应规则的要求,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技术,提高短跑成绩,根据笔者多年从事田径教学训练经验,介绍掌握蹲踞式起跑技术的几种有效练习方法及手段,以供同行教学或训练时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一、蹲踞式起跑技术要领: 一蹲、二移、三同时、四距离 (一)一蹲 即“各就位”时,练习者成单膝跪蹲,区别于半蹲踞式和站立式起跑。  相似文献   

12.
蹲踞式起跑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特征的最佳起跑姿势,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对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的蹲踞式起跑姿势进行运动生物力学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普通式起跑姿势要优于接近式和拉长式;起跑器的最佳角度根据个人的身体差异而有所不同,起跑器角度与身高、体重以及蹬力成正相关;起跑时手臂不应承受重心的压力;前后膝关节在蹬离起跑器时作用各不一样,重点在于控制膝关节的角度.  相似文献   

13.
丰建明 《体育教学》2010,29(1):56-56
蹲踞式起跑技术是短跑四大技术之一,也是首先用到的技术。然而,在教学、训练和比赛中,学生往往对途中跑、终点跑比较重视,对起跑技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学生起跑时只有在老师强调多次并监督下才勉强用力撑、蹬地,否则将手提起就跑。还有的不注意起跑器的安装和检查,还有的不注意听枪声而抢跑(或枪响后没跑)等等,鉴于以上情况,我们应做好“一明白”和“四注意”工作。  相似文献   

14.
1981年田径竞赛规则规定:400米和400米以下的各项径赛,必须采用蹲踞式起跑。蹲踞式起跑在短跑、跨栏和接力跑中的重要地位和优越性,早已为人所公认。但这种起跑如何因人而异地为每一个运动员发挥他们自己最佳成绩创造有利的条件,还有待于研究。本文只试图对起跑器安装方法和起跑预备姿势两方面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论述,以供参考。一、蹲踞式起跑的出现十八世纪末,现代田径运动首先在英、  相似文献   

15.
人们一直在探讨蹲踞式起跑技术,试图找到一种最佳的蹲踞式起跑方式,使其更趋于合理,更有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但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运动能力不同,体形也不一样,所以即使是最佳的蹲踞式起跑技术也不可能适合每一个人。笔者在训练过程中,根据体育考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素质对蹲踞式起跑技术进行改进,并加强起跑时头的姿势及呼吸方式的训练,取得了较好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在很多省体育高考测试过程中,测试100米是不使用起跑器的,但使用的是蹲踞式,在平时训练过程中,为了适应高考测试环境,100米起跑训练也不使用起跑器,就造成很多错误动作出现,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现给予纠正,方法如下:一、起跑动作团身不紧在高考测试过程中,100米起跑是在起跑线后的塑胶地上做蹲踞式起跑动作的,  相似文献   

17.
22届奥林匹克100米冠军艾伦·威尔斯的起跑姿势最近成了许多运动员和教练员研究的课题,他们从理论和生物力学的角度进行实验和分析这种新的起跑技术。1978年欧州锦标赛时威尔斯没有使用起跑器,引起了许多专家的关注。在1980年奥运会上威尔斯使用了“CFMB”蹲踞式起跑姿势并获得100米冠军之后,西德首先进行了研究。这个实验有21名男女短跑运动员参加,完全采用威尔斯的起跑姿势。这个新的起跑姿势在起跑器按装时作了如下改变:改变后的起跑姿势被称作:“CFMB”,“C”表示前起跑器离起跑线的距离比较近,  相似文献   

18.
好消息     
沈允明 《中华武术》2007,(10):15-15
人们一直在探讨蹲踞式起跑的技术,试图找到一种最佳的起跑方式,使其更趋于合理,更有利于运动员成绩的提高。笔者在多年的训练中,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总结出一套自己的训练手段。一、正确认识蹲踞式起跑技术蹲踞式起跑的整个过程包括:"各  相似文献   

19.
2种不同起跑动作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测力台与肌电同步的方法对 4名一级短跑运动员的蹲踞式与站立式起跑动作进行了运动生物力学分析。研究结果 :蹲踞式起跑中水平支撑反作用力明显大于站立式起跑时水平支撑反作用力 ;蹲踞式起跑和站立式起跑中的肌肉活动顺序即肌肉用力顺序各不相同 ;蹲踞式起跑和站立式起跑中肌肉的肌电活动时间和幅度 ,即肌肉用力程度各不相同 ,在蹲踞式起跑中右股直肌用力程度最大 ,而站立式起跑中右腓肠肌用力最大 ;股直肌和腓肠肌是这 2种起跑姿势的主要用力肌群  相似文献   

20.
起跑的力学     
起跑分站立式起跑和蹲踞式起跑两种,这里分析的是蹲踞式起跑。蹲踞式起跑是短跑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的是使运动员的身体迅速摆脱静止的惯性,转变为运动,进入高速度奔跑状态。为此,在整个起跑过程中,预备姿势应有利于突破平衡,在后蹬起跑器的一刹那要获得较大的向前的加速度;疾跑中要使速度不断地递增以达到自己所能达到的最高限度。一、突破平衡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