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镜铭]周恩来在南开学校读书时,在大立镜旁边糊了张纸做的“镜子”。每天早晨,他总是到这面“镜子”前照一照,很多同学感到奇怪,跑去一看,原来“纸镜”上写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宜正,肩宜平,胸宜宽,背宜直;气象勿傲勿怠,颜  相似文献   

2.
铭者,记载、镂刻也。古往今来,凡注重修身养性、励精图志者,无不十分重视其铭的作用,因而那些内容充实、格调高雅、寓意精湛的各种铭文、铭句皆被人们用来鞭策意志、加强修养、裨益身心。镜铭周恩来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在大立镜旁糊了面“纸镜”,上书“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宜正、肩宜平、胸宜宽、背宜直;气度: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铭如其人,周恩来的一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桌铭少年时代的鲁迅酷爱读书,一次,他上学迟到了几分钟,老师批评了他,但他并不因家里有事迟到而原谅自己,便在课桌上刻了一个…  相似文献   

3.
镜铬 周恩来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在大立镜旁糊了面“纸镜”,上书“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宜正、肩宜平、胸宜宽、前宜直;气度: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铭如其人,周恩来的一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 桌铭 少年时代的鲁迅酷爱读书。一次,他上学迟到了几分钟,老师批评了他,但他并不因为家里有事才迟到而原谅自己,便在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以此为座右铭,激励自己珍惜光阴,刻苦攻读。他曾说:“时间就是生命”。 砚铭 陈毅曾请人在自己心爱的砚盒上镌刻了这样  相似文献   

4.
铭之种种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亘古以来的名人志士无不注重“铭”的作用,以此用来陶冶自己,成就事业。 1.镜铭。周恩来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在大立镜旁糊了一面“纸镜”,上书“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宜正,肩宜平,胸宜宽,背宜直。气度: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铭”伴随周总理一生,使之成为世界敬慕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政治理论家、外交家。  相似文献   

5.
铭言 即座右铭,就是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座右铭是一种自我修养的方式,也是发自内心的严格戒律。 镜铭 周恩来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在大立镜旁糊了面"纸镜",上书"面必净,  相似文献   

6.
周恩来同志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在一面大立镜的上方悬挂着一幅格言,上写“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像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相似文献   

7.
我不止一次地去过天津南开中学,不止一次地参观过教学楼东楼第四教室——“周恩来同学”上课用过的教室。凝视着教室墙壁上三角形罗兰紫色的别致校旗,默诵着著名的“容止格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浮躁的心渐渐沉静下来。我把双手撑在那张“世间最美的课桌”上,遥想着那个“爱南开’的翩翩美少年。  相似文献   

8.
李向荣 《教师》2013,(25):28-28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塑造人。"精心布置校园环境,不少学校极力推行墙壁文化、房梁文化,努力让墙壁"说话",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道德品质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1.镜子墙天津南开中学曾在教学楼前墙竖起一面镜子,上面写有四十字镜铭: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  相似文献   

9.
我不止一次去过天津南开中学,不止一次参观过教学楼东楼第四教室——“周恩来同学”上课用过的教室。凝视着教室墙壁上三角形罗兰紫色的别致校旗,默诵着名的“容止格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  相似文献   

10.
2004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 唐朝的刘禹锡写过一首《昏镜词》诗。诗的小引说:一位制镜的工匠在店铺里摆了十面铜镜求售,其中只有一面磨制得清晰光亮,其余九面都昏暗模糊。有人不解地问:为什么镜的昏明如此悬殊?工匠解释说:并不是不能把所有的镜子都磨制得一样光亮,问题是买镜子的人十中有九喜欢昏镜而不喜欢明镜,因为清晰光亮的镜子能照见无论多么细小的瑕疵,绝大多数人用这样的镜子会感到不自在。刘禹锡所说的镜似乎不是单用来照脸面、照身影的日常用具。小自单个的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都离不开“镜”;“镜”也无处不在,有明镜,也有昏镜。制镜、售镜自有目的;买镜、用镜大有讲究。请就“买镜”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11.
周恩来总理温文尔雅的仪容、彬彬有礼的举止、亲切谦逊的态度曾经令世界各地友人倾倒,这与他早年在南开中学受的教育不无关系。许多南开校友在回忆南开生活时也都清楚记得教学楼中的整容镜和四十字容止箴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  相似文献   

12.
正【活动目标】1.初步感知两面镜可看到的物体的像的数量和两面镜夹角大小的关系,对两面镜成像的现象感兴趣。2.能认真观察与记录,乐意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探索结果。【活动准备】经验准备:已认识镜子,有照单面镜镜子的经验。材料准备:单面镜若干,幼儿人手一个两面镜及记录表、彩色笔等。【活动过程】1.照两面镜,引入活动。师:单面镜能照出一个自己,这里有一个两面镜,小朋友照照看,能看到几个自己?引导幼儿猜想在单面镜和两面镜中可看见的物体像的数  相似文献   

13.
在天津南开学校老校舍,校门左侧墙壁上悬挂着一面大镜,是当年备师生整容所用,镜上悬挂木匾,镌告诫之言如下: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匾上之言,不仅映照出仪容应该保持的状态,而且也对心境、神色、气度提出了要求。现在许多学校的教学楼里都立有平面镜,这对于师生注重仪容整洁、美化校园风貌都有特殊的意义。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体会到学生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教师通过学生这面镜子,可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反馈教学效果;可以准确把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了解学生的情绪、思想…  相似文献   

14.
【思考】沉默是金?古人云:“沉默是金。”现如今,许多人也把“沉默是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看来“沉默是金”确有道理。但当今社会的种种,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句话,“沉默就一定像金子一样可贵吗?”  相似文献   

15.
唐太宗有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堂堂一国之君尚且以大臣魏征作镜子,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工作中的失误,真的不愧为伟人,了不起!我们做小学班主任的,也常常把自己当作镜子,观照孩子身上的美与丑、得与失,评头论足。其实,易位观之,孩子何尝不是一面珍贵的镜子?这面镜子常常在不经意间告诉我们:你的方法对头吗?你把握细节了吗?你的眼光放长远了吗?你有爱的付出吗?如果你常常在镜子前照一照,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相似文献   

16.
张伯等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教育家。他非常重视文明校风的建设。1907年,他在天津创办了南开中学堂。为了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他在校门内的整容镜框上写道:“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给。头客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客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急。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学校的校规也很严格:不准学生蓬头垢面,不准体态放荡,不准语言粗野,不准穿奇装异服。对于饮酒、吸烟、赌博、早婚等更是严加禁止,有违犯者,严厉惩罚,决不宽容。张伯等亲自上“修身课”。一次上课时,他讲清楚知过必改的道理后,当众宣布了“改过迁善”…  相似文献   

17.
取象于钱     
崔建林 《老年教育》2006,(12):21-21
读黄大能新作,中记述其父黄炎培六十年前曾为其题写座右铭:“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细细品味这幅座右铭,令人不由赞叹:实为人生至理!尤其“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可谓喻理鲜明、释义精辟、言简意赅、形象生动,道出了人生修养的真谛,阐明了为人处世须恪守的信条,给人启迪,予人教益。  相似文献   

18.
铭虽是独立的文体,但镜铭却兼有赞辞、箴言、诗词等多种属性。其中,赞辞与诗词属性多体现在镜背铸刻铭文上,箴言属性多体现在案头读物铭文上。铸刻镜铭是镜背纹饰的组成部分,主要赞美镜子的质量、功能、品格,祝愿照镜人升官、发财、长寿、成仙、人丁兴旺等,书写女性使用者的美貌、华贵、闺怨等,或者附加生产经营者的信息。其在汉魏六朝时期拼凑痕迹明显,缺乏辞采技巧,基本属于民间形态;在唐代则以六朝诗赋为范本,呈现出文人形态,并在宋代之后随着镜背纹饰的简化而渐趋没落。案头镜铭是文人镜铭摆脱镜背束缚和赞辞属性后的产物,有托物警示、劝诫、载德、言志的作用,从帝王鉴戒、臣民颂德的政治话语走向了斋室物品组铭行列的修身话语。清代金石学、考古学兴盛,学者们钟情于收藏、研究汉唐古镜,案头镜铭的写作在某种程度上有意模仿铸刻镜铭,不再是清一色的箴言。与此同时,镜铭也渐渐从泛化的镜意象中脱离出来,变成具体的诗歌意象。  相似文献   

19.
【引言] 2000届江苏省普通高中第二轮会考(语、数、政三门),因其是为选拔性考试(全国高考)“打前站”的合格性考试而为家长、老师和考生们所关注。作文试题如下: 请以“我的座右铭”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少于600字。“座右铭”应该说是个高频出现的词,本系铭的一种,写后放在座位右边,用以自警。《文选·崔瑷<座右铭>》吕延济题注这样写道:“瑗兄璋为人所杀,瑗遂手刃其  相似文献   

20.
【原文】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①,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②,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者然③也,国亦有染。” 《墨子·所染》 【注释】   ①苍:深蓝色。   ②必:同“毕”,结束。 ③然:这样。 【思考】   一块雪白的丝绢随着染料的不同而改变颜色,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呢 ?【译文】   墨子经过一家染坊,看见有几个染匠正在把一束束丝绢丢进一口口染缸里。他聚精会神地看了半天,然后长叹一口气,说道:“这雪白的丝绢,丢进深蓝水就染成深蓝色,丢进黄水就染成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