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老师孔子坐,孔子说:“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就显得拘束,你们平时不是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想要了解你们从而任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听了老师的话,子路率先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只需三年功夫,就可以使国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子路的对答,不以为然,报之一笑,对冉有、公西华的回答也是不置可否。后来,其他几个弟子离开,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孔子才对曾皙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近日,在《语文学习》(2007年第4期)上看到高鲲先生《曾皙“鼓瑟”问题臆解》(以下简称“高文”)一文,关于曾皙“鼓瑟“问题,作者从“孔子不能容忍”与“曾皙不可能越礼”等两个角度,“完全可以理解为在孔子向曾皙提问前他根本没有鼓瑟,只是在孔子向他提问时,他才稀疏地鼓了几下瑟,铿的一声停住琴声”。  相似文献   

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生动地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讨论政治、学术、志向等问题的情景,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理想,也传神地展示了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循循善诱、含而不露的教育风格。 但是,作为老师的孔子对子路的那一“哂”,却实在难以让人恭维,依今天的眼光来看,那是对富有豪侠个性的学生的温柔的扼杀。 当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正陪孔子坐着,孔子很随意地问起他们各自的志向:“你们平常总是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想干什么事情呢?”老师的话音刚落,子路就“率尔(轻…  相似文献   

4.
曾皙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中的重要角色,说其重要,是因为在四人之中,只有他的回答才得到了孔子的正面赞赏,并且让孔子喟然而叹。课后练习一第一小题要学生回答四个人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教师教学用书》给出的答案为“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理由是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相似文献   

5.
异乎三子者之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异乎三子者之撰。”课文第99页注:“[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准此,则此句应译为:“(我和他们)三个人的才能不一样。”反复斟酌,总觉得欠妥。其一,如果曾皙这样说,就等于在老师面前肯定他们四个人都是有才能的,作为孔门的彬彬君子,恐怕有失谦逊吧?其二,孔子让他的四位学生“各言其志”。即各人谈自己的志向,关键是“言志”,而与各人实际具备的才能无关。  相似文献   

6.
一、千古谜题"吾与点也"儒家经典《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入选高中教材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又名《沂水春风》)一文中,孔子让四位弟子说说各自的理想。子路的理想是治理一个内忧外患的中等的国家,冉有的志向是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家,公西华的志向是在宗庙祭祀或者诸侯会同的时候做一  相似文献   

7.
教育新闻一向不易热起来,可今夏上海搞的“吃苦夏令营”却热得灼眼,电视台、报纸争相报道,一时有“媒界纸贵”之势。这场轰动,搅乱了我对“夏令营”一词的惯有认识。夏令营当是近代教育体制的产物,一般来说,是指暑期学生集体去山林海滨休息娱乐。当然,古人也有这种娱乐,只不过没有这麾登的专有名词罢了。据《论语·先进篇》“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传坐”一章记载,孔子的学生似乎就曾皙有举办“夏令营”的意向,因为曾皙说他想在春末夏初和“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浴(洗澡)、风(乘凉)、咏…  相似文献   

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这是孔子介绍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教学的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琢磨。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我想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老师在教学中思考和借鉴的。我从以下两点谈谈自己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特别精采 ,生动地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在讨论问题时 ,学生各抒己见 ,老师循循善诱 ,传神地表达出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那种和谐融洽畅说欲言的氛围 ,令人为之击掌叫绝。但令人遗憾的是 ,当子路发表自己的见解后 ,作为老师的孔子有意或无意地那一“哂之” ,却让人感到有些残忍和不平。这温柔的一“哂” ,“哂”掉了孔子作为“圣人”应有的大度和宽容 ,“哂”出了古代教育思想存在的弊端和缺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正陪孔子坐着 ,孔子很自然地问起各位弟子的志向 ,孔子说 :“你们平…  相似文献   

10.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讲了一方面不能联想到其他方面,就不再教导他了。”  相似文献   

11.
曾皙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的重要角色,说其重要,是因为在四人之中,只有他的回答才得到了孔子的正面赞赏,并且让孔子喟然而叹。课后练习一第一小题要学生刚答四个人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教师教学用书》给出的答案为“曾皙从容洒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洒脱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要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惟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泼泼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学界大抵认为“仁…  相似文献   

13.
学勇 《家长》2023,(25):27-28
<正>童年的经历和所受的教育,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想让孩子长大以后有能力独自适应社会,关键在于从小培养。昨天晚上,我和袁晗(化名)有过一个沟通。他说他太恨爸爸了,除了絮絮叨叨地让他去上学,一点儿也不理解他当下的痛苦。他终于忍不住朝爸爸咆哮:“我就是那个您认为的废物,我就是废物,别再指望我了。”我问他:“如果爸爸不陪你了,那你准备怎么做?”他说:“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明天我还是会去上学。”  相似文献   

14.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精神修养引起孔子的赞叹。曾皙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子路﹑冉有、公西华大谈安邦定国的大事相比,曾皙只谈春游﹑唱歌跳舞,似乎与政治毫无关系,但孔子听了以后,反而大声感叹:我就希望和你一样啊!这是什么原因?难道作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就不重视国家大事?其实这正是孔子礼、乐治国思想的体现,是他对大同世界理想的向往。孔子在国家的治理问题上不主张严明的法制,也不赞赏空洞的政治,而是倡导以德教化的“德治…  相似文献   

15.
近日,在《语文学习》(2007年第4期)上看到高鲲先生《曾皙"鼓瑟"问题臆解》(以下简称"高文")一文,关于曾皙"鼓瑟"问题,作者从"孔子不能容忍"与"曾皙不可能越礼"等两个角度,"完全可以理解为在孔子向曾皙提问前他根本没有鼓瑟,只是在孔子向他提问时,他才稀疏地鼓了几下瑟,铿的一声停住琴声"。对于曾皙"鼓瑟"问题,笔者将不揣冒昧从三个角度也来谈谈曾皙能够"频繁鼓瑟"的可能性,来与高鲲先生和各位同仁商榷。首先,从曾晳"鼓瑟"的角度来说。正如  相似文献   

16.
韩飞 《初中生辅导》2014,(19):23-24
1.立身之本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人如果没有诚信,就不知道他应该怎么办了。”  相似文献   

17.
引子故事发生在中国古代春秋时期的某一私塾。那天孔子端坐着,他的学生颜渊、子路则恭敬地站在他身边。孔子说:“今日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与朋友共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我希望能不矜夸自己的优点,不突出自己的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听先生的志向。”孔子说:“能够让老年人安逸,能够让朋友信任,能够让年轻人有所怀想。”师生闲聊,说到今后的志向,那无所拘束的对话令人怡颜。当时及时地记载,并收录《论语》之中,这在今天对广大读者来说是一种幸福。“志向”引出的话题充满了生活味和真实性。从…  相似文献   

18.
梦想如花     
孔子曾梦想礼治天下。他在课堂上曾鼓励学子畅谈各自的美梦。子路坦率急躁,他的梦想是治理好一个中等国家,使民知礼仪,国防强大;冉有温和平易,他的梦想是以三年为期,使一个小国百姓富足;公西华外柔内刚,他的梦想是“布筵席陈樽俎”,在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曾皙镇定从容,他的梦想是浴春风涉沂水,师生尽兴郊游“咏而归”。  相似文献   

19.
一夫 《小学生》2008,(1):64-64
很久以前,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上帝为每一个人都准备了一份礼物,那就是“成功和快乐”。但上帝又不愿意让人们轻易得到这份礼物,因为他担心得到得太容易了,就不懂得去珍惜。于是上帝把天使们找来,商量如何把这份礼物藏到一个很难找的地方,让人类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取成功和快乐。一个天使说:“我们可以把礼物深埋在地下。”上帝回答说:“不,不能这么做。因为人们只要掘地三尺,就可以找到它们。”  相似文献   

20.
从前,有一个大个子老鼠(shǔ),它家对面粮(liáng)库(kù)里住着一个小个子猫。有一天,大个子老鼠对一群(qún)老鼠说:“咱们给小个子猫的脖(bó)子上挂一个铃(líng)铛(dāng),咱们去偷(tōu)粮食(shi)的时候,听到铃铛一响,就知道猫醒(xǐng)了,就可以赶快跑回洞里了。”老鼠们都认为这是一个好办法。大个子老鼠问:“你们谁去挂(guà)铃铛啊?”别的老鼠都不敢去,就说:“让最小的老鼠去挂铃铛。”小老鼠不敢去,直说:“我怕(pà)!我怕!”大个子老鼠没办(bàn)法(fǎ),只好说:“那就我去吧!”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