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丹 《中小学校长》2023,(4):7-9+50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之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的践行方向。在此背景下,德育应培养人的敬畏自然之心,除了培养敬畏自然之心,还应培养敬畏他人生命之心和敬畏自我生命之心。唯有秉持“天人和谐(处理好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人际和谐(处理好人与社会、他人的和谐关系)—自我和谐(处理好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三位一体的生态观念,才是全面的、完整的、正确的培养敬畏自然之心的德育。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创新性发展。自然是生命之母,人类要实现永续发展必须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观念前提是要敬畏自然,这是由自然的先在性所决定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必须要遵循尊重自然的伦理规范,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自身的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必须要顺应自然,要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办事;保护自然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必然要求。因为敬畏所以尊重,只有尊重才能顺应,顺应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这就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构建的逻辑路径。  相似文献   

3.
生态伦理要求人类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人类回归自然、敬畏自然、关爱自然。小学语文教科书(人教版)中的不少儿童文学作品着力书写人与自然、尤其是儿童与自然的关系,呈现了人与自然的诗意相处、互动交流的和谐关系,倡导儿童回归自然、回归天性;批判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启迪儿童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张扬人类对自然生命的博爱精神,激发儿童怜悯生命、关怀自然,赞扬人类的忏悔与救赎精神,引导儿童尊重生命。  相似文献   

4.
红柯的《乌尔禾》是西部生态小说的代表作品.在这部长篇小说中,红柯构建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乌托邦.所有生命平等相处,保持着最原始、最纯净和最美丽的形态.敬畏自然,向往原始的自然生命,呼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贯穿整部小说. 《乌尔禾》中所构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对现代社会的绿色、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的社会和谐思想以“仁”为基础,包括人际和谐和人与社会的和谐两个方面;人与自然和谐包括爱护生命、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孔子的和谐思想对当今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6.
前苏联作家特洛耶斯基的小说《白比姆黑耳朵》通过对一只小狗比姆的不幸遭遇的叙写,展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态伦理观,一种是敬畏生命的伦理观念,另一种则是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从而批判了以人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倡导了敬畏生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7.
杨霞 《海外英语》2012,(23):219-220
人类在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同时,试图从"人类沙文主义"的禁区中走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并存。该文从生态伦理学的视角出发,对英国作家迈克·莫波格的小说《战马》进行文本解读,揭示作者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关怀。他呼吁人类要关爱生命,尊重人与自然的平等,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下大学生生命教育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化背景下生态危机的日益加剧和随之兴起的生态文明对大学生生命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要求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仅要珍惜、敬畏人类的生命,同时也要求我们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其他非人类生命。如此,才能实现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就此提出了进行生命教育的原则以及实现生命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运用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对《聊斋志异》中以动物、植物、其他自然现象以及人自身和谐为主题的小说进行梳理与分析,发现这些小说不仅叙写了自然界中动植物丰富、神奇的生命样态,而且探究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透过这些小说表现出作者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进步生态观,传达出作者企盼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生态伦理观念,对这一主题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聊斋志异》的文本价值,同时促使我们展开对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深刻反思与内省。  相似文献   

10.
工业化背景下生态危机的日益加剧和随之兴起的生态文明对大学生生命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要求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仅要珍惜、敬畏人类的生命,同时也要求我们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其他非人类生命.如此,才能实现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就此提出了进行生命教育的原则以及实现生命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巴依阔夫的作品《大王》作为世界生态文学的开山之作,表达了在遵循森林法则基础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这一观念与法国思想家史怀泽的"敬畏生命"理论有诸多相似,且最终均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归结到人自身的道德上。  相似文献   

12.
品图     
《高中生》2014,(6)
正保护环境敬畏生命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乃是人类存在的因素……我们对自然、对自然的关系所做的任何削弱,其结果都是不可避免地削弱了我们自己。(图筑李明月文筑池田大作)钟表可以回到起点,却已不是昨天。(图、文筑佚名)  相似文献   

13.
敬畏和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劳动教育的前提和条件."自然"蕴含"生命""生长"等含义,教育必须敬畏、尊重、回归和效法自然.劳动教育是出于自然、通过自然和为了自然的物质交换、社会文化交往活动.极端工具主义的教育导致人与自然割离,因此,劳动教育需要治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关系,建立人与自然之间有机的、融合的、全息的和谐关系.资本逻辑使人类社会无节制地控制和占有自然,因此,劳动教育需要创制自然与社会之间互动的公平机制,提升社会的自然情感和态度,实现自然与社会之间和谐共生.总之,真正的劳动教育是体现和遵循生态理性和生态情感,实现自然的解放,遵从"保护第一"之自然生态原则的育人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山水诗在审美方式上用"以物观物"、万物同情的方式观照自然山水;在表现内容上注重生命意识的表达,以个体生命、生机盎然的事物为主要审美对象,以宁静、自由、和谐、永恒之美为主要审美特征;在审美理想上则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物我冥合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15.
马力 《文教资料》2010,(24):82-83
本文在阐明"原生态"舞蹈概念的基础上,从以图腾符号为神圣力量的崇拜性、以生命本体为主题的仪式性、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性、以民间生活为基调的大众文化心理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原生态"舞蹈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敬畏自然,尊重生命是傣泰民族谚语文化意蕴深远的传统生态伦理观。傣泰民族生态伦理观体现了朴素与深刻的统一,生活格调与教化色彩的统一,传统情感与现代意识的统一。傣泰民族构建了相对完整的生态伦理价值体系,以敬畏神圣的自然为思想内核,以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为价值评判,以善待自然万物为行为标准,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定位。傣泰民族生态伦理价值体系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全球生态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林泉高致》中包蕴着灵动的生命美学思想。《山水训》是《林泉高致》中最为重要的篇章,文中提出的"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等理论,把自然的生机和人类生命的和谐当作审美的最高理想,表现出我国古代画家对自然山水的抚摩眷恋,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命精神的"写真"。这些理论对当代生命美学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生命教育在国内的兴起,许多的学者从自身研究的领域和角度对其作出了一定的阐释。有的学者认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的视野,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并遵照生命昭示的规律所进行的教育。有的学者提出,生命教育是关爱和敬畏个体生命的教育;是体现在个体生命活动中的全程教育;是按照生命规律不断提升个体生命质量,并达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白鲸》、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福克纳的《熊》是世界文学史上三大著名的动物史诗。《白鲸》中"佩阔号"船长亚哈与白鲸莫比·迪克势不两立的殊死对抗,《老人与海》中桑迪亚哥与马林鱼、鲨鱼的冲突又和谐的关系,《熊》中猎人艾克对大熊老班的敬畏,都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象征,体现了美国文学丰富的生态意蕴。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建设首先需要依靠环境德治,通过环境道德教育唤起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对大自然的敬畏,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此同时,还必须建立健全我国的生态法制体系,完善生态立法,加强生态司法,规范生态执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