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周巧  冯文全 《成人教育》2013,(12):67-69
城乡教师流动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就是一种城乡之间的人力资本流动,而它特别之处在于,流动的主体是特殊的群体——教师,主体所在的环境是学校。建立起城乡教师合理流动与利益补偿机制能够均衡师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利用人力资本流动论对城乡教师流动的原因及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得出教师人力资本的使用性、增值性及其生产性与消费性对建立城乡教师合理流动与利益补偿机制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西部地区城乡教师流动主要是农村教师向城镇流动。单向流动阻碍了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剧了城乡教育的不公平,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促进西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应完善教师工资保障的教育财政机制,加强政府行政干预,建立教师流动激励机制,确立教师公务员地位,实行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  相似文献   

3.
西部地区城乡教师流动主要是农村教师向城镇流动。单向流动阻碍了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剧了城乡教育的不公平,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促进西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应完善教师工资保障的教育财政机制,加强政府行政干预,建立教师流动激励机制,确立教师公务员地位,实行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  相似文献   

4.
建立城乡教师流动制度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西部地区城乡教师流动呈现出无序、不合理的状态,阻碍了师资的合理配置,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行为经济学立足于对人的决策行为研究,成为教师流动研究的新视角。基于行为经济学理论,可以剖析西部地区城乡教师不合理流动的原因,从完善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加强政府的行政干预、建立教师流动激励机制、转变教师管理形式等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5.
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任务,师资队伍是我国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之一。城乡教师的非合理流动严重加剧了基础性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城乡教师合理流动的制度缺失和不健全.制度创新、健全城乡教师流动的相关制度,势在必行.由于制度变迁引起的利益冲突不可避免,还应建立利益补偿机制给利益损失主体以合理的补偿,从而实现城乡教师合理流动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6.
西部地区教师流动既有教师在各地区学校之间的流动,也有教师向学校以外的单位流动,以及社会人士向教育系统内部的流动。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不仅有经济上的因素,也受到西部地区自身情况的特殊影响,还有教师的个人原因。要促进西部地区城乡教师合理流动,一是要切实提高西部地区城乡教师待遇,完善教师支教制度和流动教学制度;二是要完善教师在岗在职培训制度,建立教师终身学习体系,使西部地区的教师更具有竞争力;三是要严把教师质量关,打破一考定终身的陈规,吸引更多社会人士加入到教育行列。  相似文献   

7.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而城乡间的教师流动与教育公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但在我国目前的城乡教师流动过程中存在着流动方向性明显、城镇教师流动不积极、流动过程中"人情"成分屡见不鲜等问题,这些都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阻力。在教师流动方面,日本走在了世界的前面,对我们具有引领作用。结合日本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我国应该从提高教师工资、完善立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监督机制等方面入手,促进流动的良性发展,实现平衡教育资本,规范城乡教师流动,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从而实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8.
教师的合理流动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以及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教师的不合理流动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种种弊端,如严重影响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导致流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下降、制约了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等。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通过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完备的教师流动制度、制定合理的教师流动政策、完善教师合理流动的保障机制,来促进教师科学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9.
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直接关系到教育公平的实现,而教师资源又是教育资源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方面。教师资源所具有的特殊性,使其区别于其他各种物质资源,成为教育资源配置中的难点领域。当前,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教师资源配置的非均衡化问题仍十分突出。为此,应深刻反思当前城乡教师流动的特点与方式,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促进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实现教师资源配置的均衡化。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对人口和产业的集聚效应引起了农村义务教育布局的重大变化,教育布局与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对西部地区部分乡镇学校的调查发现,西部偏远山区义务教育布局调整过程中存在着调整速度过快、教育布局规划缺乏科学性、城乡教育投入不均衡、教育布局调整缺乏配套政策等突出问题。西部偏远山区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必须结合农村人口流动情况、促进县域教育空间布局优化、均衡城乡教育投入、促进城乡教师合理流动等基本措施的实施予以统整,才能有效促进新型城镇化与西部偏远山区义务教育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城乡二元体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影响,认为由于长期以来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使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要实现中国教育的良性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彻底转变原来的城市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农村高等教育与城市高等教育发展相比明显落后,突出表现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失衡以及重点高校城乡学生比例失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体制原因、观念原因、政府重视程度等。要改变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失衡的现状,应拓宽农村高等教育筹资渠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农村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开辟新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城乡数学教师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在对新课程的适应性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为弄清新课程实施与中学数学教师适应性的互动关系,为平衡城乡之间的教育差异找到依据,为提高中学数学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教学实践水平,为教师的转型、成长和顺利实施新课程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并为高师开设教师专业化课程和培养新型教师提供参考,采用自编问卷从十个方面对198名城乡数学教师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城市、乡村数学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总体水平不高,二者比较呈现出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城乡教师流动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师资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核心因素。近年来,大量的农村优质中小学教师资源向城镇流动,不合理的城乡教师流动机制使原本就尖锐的城乡教育公平问题越发突出。构建公平的城乡教师流动机制是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刻不容缓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加速,农村教育城镇化的开展也越来越深入,学校的大幅度撤并,教学点的减少,教师的重新安排,城乡之间教师待遇的差异性等现象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并且导致了当前师资队伍的结构性失衡,优质师资流失以及教师队伍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的加重,国家和当地政府应通过合理配置教师结构比例,实行过剩教师的学科转型,加大经济投入等措施,以促进师资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6.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及生活水平的关键。其动力主要源于:农村土地的承载容量不足、农业报酬率过低等内部推动作用和城乡之间利益差距及城市化发展对农村的外部拉动作用。而我国目前存在的城乡户籍壁垒、城市化进程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地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及农村非农产业,全面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才能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相似文献   

17.
对城乡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不仅有利于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享有共同发展机会,还可以通过城乡互融、校级合作使部分学校闲置的教育资源得以利用,进而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水平。所以,需要积极建立城乡学校合作的体系,对城乡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并且对城乡学校的激励机制进行完善,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能有效地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以及城乡教师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社会学意义上看,日本"偏僻地区"的特征更接近中国的农村。偏僻地区教育发展关系到当地经济增长和文化发展,优秀师资是促进偏僻地区教育发展的关键。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制定《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及与之配套的相关教育政策,这些法律为保障日本偏僻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在职前培养和吸引优秀师资以及职后培训等方面提供了制度支持。深入研究日本偏僻地区义务教育教师质量保障制度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